一代宗师吴昌硕(zt)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吴昌硕无疑是开创“大写意”一代先河的国画大师。
        吴昌硕(1844-1927) 浙江孝丰县人,吴昌硕故居在今樟吴村中心,系200多年前砖瓦结构房屋,朝向西南,其中“溪地静室”是他读书、作画、篆刻之处。故居陈列吴昌硕青少年时期的系列文物真迹。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卢、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
        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书法中篆书最为著名,所临石鼓文,参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笔。笔法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他的篆刻是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成为一代宗师。他的画大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下挹秦汉,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往往在不经意中见功力。 
        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缶卢集》、《缶卢诗存》、《缶卢印存》及书画集多种刊行。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表现形式。
        吴昌硕身材不高,面颊丰盈,细目,疏髯。年过七十而鬓发不白,看去不过四五十岁的样子。这是他勤于劳作的结果。他每天早起,梳洗过后,就面对书桌,默坐静思约一刻钟,把当天的工作程序安排好,然后再进早餐,有时兴致来了,不及进餐即开始工作。他在作画之前,先要构思。有时端坐,有时闲步,往往要过很长时间。及至酝酿到一定程度,整幅画面的形象在心中涌现,灵感随即勃发,于是凝神静气举笔泼墨,一气呵成,看去似乎毫不费力。等到大体告成之后,对局部的收拾,却又十分沉着仔细,惨淡经营,煞费苦心。常见他凝视沉思,笔头颤动,跃跃欲试,但很久不着一笔。他曾说过:“奔放处要不离法度,神微处要照顾到气魄。”一幅画作好之后,就张挂在墙壁上反复观赏,并请友人品评。大家提出意见,他就虚心听取,经过考虑之后,再着手修改,直到满意,才肯题款、钤印。万一画得不大满意,他就断然弃置,毫不顾惜。
        在近现代中国书画史上,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光芒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他的艺术影响到他以后的二、三代人,众多现代绘画大师或出自他的门下,或受他的艺术影响,如近代海派诸家、北京画派的陈师曾、齐白石等,现代最具实力的几大家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无不源自于吴昌硕,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吴昌硕的艺术贵于创造,他以书法入画,艺术上别辟蹊径,甚至齐白石曾说:“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指徐渭、朱耷和吴昌硕)门下转轮来。”吴昌硕的艺术不仅使中国艺术大师获益不浅,而且也让东洋日本艺术家顶礼膜拜。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庐曾向吴昌硕请教多年,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日本人称赞吴昌硕为唐代之后的第一人,他30岁时求教于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任伯年拍案叫绝,并预言吴昌硕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日本书画界对吴昌硕极为推崇,专门铸造吴昌硕半身铜像,赠西泠印社陈列。
        1917年,吴昌硕的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吴昌硕委托他一位姓陈的朋友从简办理丧事。除几位同道挚友和施氏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吃了一顿豆腐饭,就命儿子扶施氏灵柩返回故乡,葬于安吉县鄣吴村附近的凤麟山上。丧事过后,那位姓陈的朋友交给吴昌硕一份奠仪单。吴昌硕接过一看,不觉惊得:“我不是说过一律谢绝吗?怎么还有这些奠仪?”再一看,奠仪中有一元、二元,也有七、八元,十多元的。送礼的大都是亲戚、挚友,还有一些左邻右舍,却没有过去曾向他要过书画的达官权贵的名字。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些,吴昌硕早在逃难江淮皖鄂,流落苏州街头,幕游扬州盐运署,受任一月安东(今江苏连水)县令中已经饱受。为了感谢亲朋挚友的吊唁和馈送的奠仪,照当时的做法,应当去书店买来“谢唁帖”,填上名字,按奠仪单每人一张作为回谢。但是,吴昌硕却拿来宣纸,亲笔用工楷书写谢唁,然后一一送上门去。接到“谢唁帖”的,个个喜不自禁,互相传诵。因为吴昌硕的书法,特别是他的工楷,在当时已是难得的珍宝。那些达官权贵深悔自己没有在施氏夫人的治丧中送上一份“奠仪”,有的甚至想补送。一天,那位姓陈的朋友跑来对他说:“昌硕兄,丧事办完。但仍有几个人还要送奠仪,你看如何处置?”吴昌硕笑着说:“你去对他们说,这次不必事后补送了,就等以后我死了一起送吧!” 。

阁老 发表评论于
苏门老乡,请看下篇《世纪书法老人祝嘉〉。

谢谢杜马!!!
DUMARTINI 发表评论于
一激动,照片连接又忘了: 哈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10&postID=35371

DUMARTINI 发表评论于
是曾孙女..漏一个字差好多岁月..:)
DUMARTINI 发表评论于
阁老,吴昌硕的后代现在上海.其孙女是我初中同班,因同乡的缘故妈妈很喜欢她,请看此照----
第一排中间(左五)那位眼镜MM..写得一手好文呢

吴昌硕祖孙三代办画展

来源:新闻晚报??詹皓报道


捐献助人是这家的传统

  《吴昌硕、吴东迈、吴长邺三代书画展》本月29日至10月1日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吴昌硕先生作为百年来“海上画派”的一面旗帜,不但诗书印画精绝,更把非凡的爱国崇艺情怀传给了后人。

  记者从吴家第四代的程良先生、吴有斐女士处了解到,吴昌硕先生画品深湛,更有强烈的爱国情怀。1921年,余姚出土一块被誉为“浙东第一碑”的东汉石碑,因为收藏家想出让,眼看着要被日本人买走了,时任西冷印社社长的吴昌硕先生带头卖艺,振臂一呼,画家们纷纷加入义卖,筹得8000元大洋,终于把国宝留在了国内。而吴昌硕先生曾自诩,“我希望自己像所画的达摩一样,救世兴业。”

  吴昌硕的儿子吴东迈先生,是建国后首批上海文史馆馆员,素来低调的为人,同他变“家藏”为“国藏”的壮举相映成趣。今年是吴东迈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吴昌硕纪念馆在浦东新区落成10周年,而国内每一处吴昌硕纪念馆里,都少不了吴家的无私捐赠。

  吴家后人记得,当年吴东迈先生住在南昌路,每每有人写信来求画,吴先生都要画完之后,再用双挂号信连同人家奉上的润笔费一同寄回。为了把家藏珍贵图书分赠全国各地图书馆,当时年少的程良和吴有斐帮着吴东迈、吴长邺先生,用自行车把图书推到思南路邮局寄出,所以邮局工作人员同他们十分熟识。

  对于求画者,不管是剃头师傅还是登三轮的,只要有所求,吴东迈先生都一一满足,弄堂里有人家境贫寒,吴东迈先生要么直接资助,要么提笔给校长写信要求减免学费。吴东迈先生临终前,特别嘱咐儿子吴长邺再把家中藏画捐出。父子一条心,在他们的捐赠下,西冷印社、安吉、超山和上海浦东的吴昌硕纪念馆都相继成立,将“缶庐画风”播撒到更多人的心田。在欣赏海派大家的画品绝艺之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吴家代代相传的无私的人格魅力。


上面提及的人名及南昌路..思南路邮局等..都太熟悉了.
苏乡门地 发表评论于
书法,作画,篆刻,三位一体,不分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