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诺贝尔晚会大厅在此
斯德哥尔摩冬日景象
N 年前,当我在斯德哥尔摩一自动取款机处准备取钱的时候,天上有架直升飞机几乎是定立在上空,我心里在想:警察叔叔真周到,我取点零花钱他们都要在天上站岗放哨,不料在我前面一位衣着很淑女的老太太主动地回过头来跟我讲:今天是诺贝尔日。
每年的 12 月 10 日,瑞典把它定为诺贝尔日。届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人,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都兴高采烈地来到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颁奖仪式和盛大的晚宴。
今年参加晚宴,年纪最小的客人,只有四岁,同桌的有一个男孩六岁,还有一个女孩子 9 岁。九岁的女孩,爷爷获得了今年诺贝尔医学奖,来自英国。女孩面对媒体,已经很有经验和亲和力了,谈吐了不得。
晚宴最牛的客人,瑞典皇家一管家,老太太看上去八旬有余,仍然健康,高效率地为皇室工作着,她已经参加诺贝尔晚宴有 30 次之多了。
所以人们常常有感叹,不怕官当得大,一定要当得好,这个好字,意思就是作官的位子一定要 坐得好和恰到好处。嘿嘿。
晚宴上最不幸的客人,皇室家族另外一个管家,她参加晚宴的职责是负责为皇室成员提供零时和急需的服务,比如皇室成员零时需要什么东西,她得去拿给他们,所以马虎不得,得随时听候召唤,她的座位总是离他们都很接近 , 她很难能象其他的宾客,几杯酒下肚,难掩欢颜。
今年文学奖获得者,那个英国的老太太,因为背痛的毛病,没有能来参加。上次奥地利女作家获奖的时候,因为自己不适合暴露在公众场合面前,后来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负责人亲自去了趟奥地利,在瑞典驻奥地利大使馆把奖牌和奖金亲自送给她,以示尊重。
每年获奖的人中间 , 仍然是美国人居多 , 所以加上邀请已往获奖的人数起来 , 晚会上美国客人很多 , 据说美国人用餐的时候 , 大多只用叉 , 不用刀 , 到瑞典来 , 晚会上要求刀叉一起用 , 大家 得遵守这个规矩 , 咳。
今年诺贝尔音乐晚会,郎郎演奏钢琴。
至于国内方面,中央电视台终于排出人手,走出来电视采访并要购买晚会的录像了,这是个进步,不然老躲在“阴暗的角落里面”,怀着敌意指责外面的世界都存心不良,结果倒是自己内心越来越恐惧,这样作,不但改变了弱势心态,也对得起广大的中国的诺贝尔奖爱好者,甚至是迷们。这几年,随着国内旅游欧洲热的兴起,瑞典一家报纸在头版报道说:中国游客几乎是 100% 都知道“诺贝尔”和 ” 诺贝尔奖 |” ,中国游客也喜欢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里面的诺贝尔像前合影留念,版面还配置了游客照相的图片 , 这说明中国人是有文化的哦。瑞典电视 4 台,考虑到有那么庞大的中国人群要观看这个晚会,还添加了 丁,杨早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图片资料。
今年晚会上表演的节目是芭蕾舞剧“皮皮”,因为今年是“皮皮”的妈妈,瑞典著名儿童作家阿斯特丽德 - 林德格伦百岁诞辰,表演这个节目以示纪念。看来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是不怕忌讳有人会批评没有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这位瑞典著名儿童作家阿斯特丽德 - 林德格伦的。这样的评论每年快到 11 月出榜的时候,声音就出来了。
我在这里不是想评价“皮皮”的妈妈,我只是提及一下另外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颁的瑞典女作家塞尔玛 - 拉格洛孚,她的头像印制在瑞典的 20 克朗上面,人们知道她写的《尼尔斯骑鹅记》,描述一少年旅游全瑞典的故事,但是她真正恢宏的力作是《到耶路撒冷》,《至瑞典的最后一封信》等(最后由三部构成) , 她写下了瑞典这个民族在艰难历程史上两次的大迁徒和移民 , 一次为了宗教信仰 , 另外一次为了离开贫瘠的土地到美国开创新生活的艰辛历程 , 史诗般的恢宏和悲壮 , 演绎着成千上万个瑞典人的民族性格。对于当初刚移民到异乡的我 , 在极度孤独和苦闷之中 , 给予了强有力的共鸣和支撑 . 我时时在想 , 中国也有自己的移民历史 , 我们的民族 , 已经有成千上万的移民 , 每个人也有艰辛的奋斗历程 , 可是直到如今 , 没有作品能象塞尔玛 - 拉格洛孚那样能够具体和集中的反映出那样的事件 , 那样具有强有力的震撼和感染力度 . 就因为这点 , 我就要劝那些来不来就信口开河地说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没有基本的常识和公正。因为我真心希望有一天我能等到我们也有这样的大作家产生出来。
当然 , 不可避免地说 ,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项 , 是在经济利益上和荣誉上都有相当高的收益的 , 所以呢 , 抱怨之声永远不会停止的 .
说实话 , 如果人们真要想寻求道德上的崇高和公正的话 , 不该去面向诺贝尔评审委员会 , 应该去面向梵蒂冈 . 咳。
再说了 , 人家的钱 , 和荣誉在手 , 其他的人呢 ? 怎为之奈得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