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或许是身处音乐系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这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在音乐上的天分,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四岁多的时候,爸爸教她听音,很快她就能够准确说出她听到的声音是钢琴上的哪个音,即使大人十个手指同时在钢琴上按下去,她都能从低到高一一把音报出来,在音乐系成为奇谈。学生们一看到她,都争着把她领进教室,用各种乐器弄出声音让她猜。后来大家看乐器上的标准音难不倒她,就用筷子敲碗,把瓶子扔到地上,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她仍然能奶声奶气地说出在钢琴上那是什么音。
女儿四岁半的时候爸爸开始教她弹钢琴。以他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把孩子的基础打得十分牢靠。那时只要孩子练琴,他一定坐在边上陪着。大凡督促过自家孩子练琴的父母都知道,这实在是件苦差事,少有父母不急燥、不发火的。 他却做到了不打不骂,有的只是无尽的爱心和耐心,不仅仅是让她学习演奏技巧,更重视培养她对音乐、对钢琴的兴趣。
“只有天才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天才的孩子”,幸运的女儿从生下来就具备了成才的条件。
他的夫人于九十年代初到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来美国探亲,因签证的原因,女儿仍留在国内。为解母亲对女儿的的思念之情,他临走之前特意录制了一盘孩子演奏钢琴的录像带。一个偶然的机会,这盘录像带被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系的史戈顿教授看到,他当即向他们夫妇提出一旦女儿来到美国,他要免费做她的钢琴老师。
不久女儿来美和父母团聚,史戈顿教授马上把她网罗到自己的门下。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孩子来美仅仅一年的时间,就以十二岁的稚龄获得Missouri Southern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银奖,成为该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此时因为签证到期,也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事业都在国内,所以准备举家回国。史戈顿教授直言可惜,极力挽留,希望他们不要辜负了女儿的音乐才华。
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辗转反侧,他最后决定为了女儿的前途留下来。他深知作出这样的决定对他自己意味着什么。因为民族音乐在美国毕竟入不了主流,虽然在这里也有演出的邀请,为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终究无法像在国内那样如鱼得水,无法靠它生活。
他夫人为了得到新的身份马上申请到东岸的一所大学读书,他和女儿留在密苏里。
那时他的演奏经常被电台、电视台播放。女儿得奖后电视台还录过他们父女的合奏,他们父女在当地已很有名气。
这时史戈顿教授被密歇根大学聘为音乐系主任,教授舍不得他一辈子未曾遇见的好苗子,力邀他们父女到密歇根来。
他们在密苏里已有了根基,不想到陌生的地方从头再来一遍,所以就没答应史戈顿教授。
孩子换了老师,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负但,一家餐馆的老板通过朋友邀请他到餐馆演奏,迫于生计,他答应了。
他坐在台上为用餐的客人表演,经常会有人把小费放到他前面的一个罐子里。这时他的手指在机械地弹奏,脑海里不停浮现出的是父亲的身影!
他一直在想:我真的被父亲说中了,真的靠卖艺在赚钱!虽说这是许多出国的艺术家都走过的路,像为电影《卧虎藏龙》作曲得了奥斯卡奖的谭盾,曾在纽约的街头拉琴卖艺,还曾为争地盘和别的街头艺人大打出手。
可他心里终究是接受不了,已经过世的父亲仿佛一直在看着他。于是向老板提出,能不能打点别的工。于是他用那双一辈子挥舞在琴弦、琴键上的手在餐馆里端起了盘子……。
半年后,他发现女儿的琴艺在换了老师后毫无长进,他认识到尽管女儿有天分,却也需要适合她的老师来指导。
为了女儿,他再一次放弃了他在密苏里的一切,搬到密歇根,让孩子仍然师从史戈顿教授。
慢慢地陆续有孩子慕名拜在他的门下学琴,许多人都在他的指导下取得各种比赛的奖项。
女儿仍然在父亲的督导下,每天练琴五个小时以上,家里的钢琴弦隔三差五就被她弹断。
天才的背后还是要凝结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啊!
2002年,她考取全额奖学金进入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如今,又如愿考取了该校的研究生。
她得了无数奖项,多次在国内国外举行过独奏音乐会,并数度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俱获得巨大成功。
他的付出浇灌出累累硕果。
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和女儿一起开一场大型音乐会,他弹琵琶,女儿弹钢琴,两人各演三分之一场,最后两人合奏三分之一场,他把演出曲目都拟定好了。可因为他的腰在美国受过伤,现在不能演奏琵琶时间过长,美好愿望还要由他的身体状况决定何时实现了。
他和我说他弹琴的时候,凳子都要找非常结实的,因为他是凝聚了全身的精气神贯穿在手指上演奏,真正的人琴和一的境界。有时弹到一半,凳子会承受不住而塌掉。
那是怎样的投入、怎样的热情、怎样的扣人心弦啊!我真是心驰神往,希望到那一天能有幸亲临现场观赏他们父女的精彩表演。
他们这一辈人,命运对于他们是何等不公,是所谓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就待业,中年又下岗的一代人,他却因学琵琶的机缘,凭借过人的毅力彻底摆脱了加注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的悲剧的命运,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