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益重心到底在哪
2007年12月09日 11:18:31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11月15日刊登了程亚文先生的题为《欧亚大陆是中国利益重心》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国家利益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如果陆上丝绸之路重新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的话,中国国家利益将重新回到欧亚大陆。”笔者想在这里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与程亚文先生商榷。
人民日报: 中国和平发展符合世界人民利益
历史没有记载任何一个人沿“丝绸之路”从长安到达罗马,中国西部不仅从前没有现在仍然没有通往西方顺畅的贸易通道
这几年,一些战略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我们的西部:那里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和天山山脉,它们形成了我们背后的依托,是天然的大后方。有了这样辽阔的纵深就有了战略优势,没有海也不会被困,论据就是有条“丝绸之路”。这些想法显然不是基于对现实的研究,而是根据传统和经验进行的理论推导。
历史上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西域”小国林立,中亚各国战火不断。历史没有记载任何一个人沿“丝绸之路”从长安到达罗马,中国丝绸通过众多商人的接力贸易传到西方。中国西部不仅从前没有现在仍然没有通往西方顺畅的贸易通道。今天的“欧亚大陆桥”(即从连云港向西经哈、俄、白、波、德、到荷兰鹿特丹的铁路),1992年开通至今已有15个年头,也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成为连接东西的一条要道。由于需经7个国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协调起来极其困难,至今仍然无法全面运转。陆路运输只要超过三个国家,协调就困难,铁路尚且如此,公路就更不可想像。
从运输的技术层面讲,西部产品出口走陆路可节省交通成本。但中国发达的制造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沿海。一个广东省,产值是西藏的91倍,是青海的42倍。即使有西部的出口,沿海地区的货物也不可能走陆路。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可载运10000个标箱,铁路运输则需要火车200列。今年中国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亿标箱,即使将50万标箱陆运,兰新铁路也无法承受其重。“改变交通运输方式”,“将对外贸易格局和资源供应格局,逐渐调整到欧亚大陆”,这种建议显然不是一个可行的计划。
重视海洋,中国就走向富裕发展,重陆轻海就走向贫弱衰败,我们不能忘记了历史的告诫
中国是最早探索海洋的国家,在南宋时期,已开辟了通向东南亚和印度的海上航线,使以杭州为核心的东南地区,出现了当时世界上空前的繁荣。相反,清朝“片帆不得入海”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力最为衰弱的时期。
改革开放使我们经过多年封闭后,再次回到了重视海洋的时代。沿海地区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路程。重视海洋,中国就走向富裕发展,重陆轻海就走向贫弱衰败。海洋是国际间最重要和最经济的交通线。七国集团中没有一个是内陆国家。欧亚大陆之外的美、加、日、英加上澳大利亚,五个国家就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我们和非洲、南美及东南亚的经济往来也必须通过海上航线。现在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抵御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实施的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改革,使我们除了与西方发达的海洋国家建立合作型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外,没有其他选择。
我们在军事战略上完成由“重陆”到“重海”的转变,走向海洋,并不是“追求无限海权”,去和美国对抗
中国开放后接受了全球化的规则,中国人、中国企业、中国资本也已经遍布全球。随着中国公民、商人在国外被抢、被杀、被绑架的事逐渐增多,“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责任范围也已经扩展到海外。但遗憾的是,在我国三军,以及武警及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构成中,都是以“陆”为主。
现在,世界已经被“缩小”并变得越来越透明了。靠把守边关隘口来确保后方安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军事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守土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中国不能再次把目光转回“大陆”,而要迎上前去。否则,中国的发展权就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复兴,就必须具有足以确保自己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
全球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利益的全球化,美国最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军事战略上完成由“重陆”到“重海”的转变,走向海洋,并不是要“追求无限海权”,去和美国对抗,也不是像当年美、英、日那样,通过战争来获得控制海洋的权力。在这个与过去不同的世界上,中国国家利益的获得,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军备建设只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国“止戈为武”的伟大思想富于智慧的运用。中国在缺少海洋控制权的情况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今后也不会谋求控制海洋的霸权。但我们必须向世界表明,把中国排除在海洋之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任何国家都不可以独霸海洋。中国不会威胁任何国家的利益,相反,中国的加入会有助于海洋的安全。海洋之大足以容得下众多国家的共同发展。
中国需要创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但这不等于把重心从海上转向欧亚大陆。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借助于海洋来推动中国的发展,也就能够确保和促进与欧亚大陆国家关系的不断发展。(孙培松 作者是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