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helm Kempff - Beethoven\\\'s Tempest Sonata mvt. 3

打印 被阅读次数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No. 17 in D minor, Opus 31 No. 2
贝多芬第17奏鸣曲,作品31之2。也就是《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这首富有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袭,面临精神与肉体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的宿命观,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韧的意志进行工作。《暴风雨奏鸣曲》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它的性质热情、狂暴、悲怆,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自题写。当时有人问贝多芬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说:“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暴风雨奏鸣曲》的名字由此而来。 《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各乐章在结构上虽然多少有些差异,但都严守着奏鸣曲式,并富于幻想意味。第三乐章是急促和不安的,但具有更多的客观性。这个末乐章是小快板,是个非常优美的终曲。由川流不息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音流组成,仿佛描绘了衣一幅轻快飞翔的图画,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感情,这个乐章的美是虚幻的美,展示出贝多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 乐章的主要主题由急速的音流组成,充满了一往无前的精力,副主题明显地体现了民歌的音调。主题的每一小乐节的结尾音都要轻柔的提起,手腕带起来。第43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沉溺在幻想的心境里,这个主题是紧张激动的。庞大的展开部巧妙的运用明暗的色彩层次,较多的使用离调,是感情的状态达到极限,狂热的风暴猛烈地向前冲进。215小节进入再现部,结尾在人们心中留下明净的悲哀痕迹,停留着一股前进的力量。 (文字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