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大事不糊涂
——总结2007,开启2008
以此为题的文章想写了很久,但一直没想好怎么下笔,加上最近一段时间忙于处理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就耽搁下了。再不想想写写,恐怕会陷入“事务主义”的洞洞里,这是我所恐惧的。
上个周日把凤凰卫视为纪念叶剑英诞辰100周年的专题节目《满目青山夕照明》又看了一遍,里面讲到《薄一波回忆录》写到毛在一次内部会议中对叶剑英说,“剑英,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50年过去了,这些人都已盖棺定论,现在看来,“诸葛一生唯谨慎”用来描述周总理更合适些,用“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评价叶剑英是再合适不过。
叶剑英为人所称道的,是在三次关键时刻做出的明智选择。27年的放弃国民党高官厚禄,加入共产党;长征途中密报毛;76年抓捕四人帮。从事后来看,三件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无比重大,而叶剑英当时的选择都十分正确。
我想,这种大事面前的睿智或者是我还有很多人所缺乏的,探究当代吕端——叶剑英的生存方式,会是有意思的事情。
叶剑英长期从事参谋工作,战功并不彪炳,也不像周恩来那般勤勤勉勉,事必躬亲。他闲时喜欢钓钓鱼,与家人享享天伦之乐,他也不喜欢做太多大会发言、高呼万岁之类的前台工作,他长期看似处于闲职的角色。
叶的养女戴晴在《我的父亲》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他不是个憨人,他非常聪明,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政坛恶浊如此,生逢一连串诡诈矫情的“路线斗争”,他只是不做帮凶,努力不厕身其间而已。”
然而,到了文革后期还是被推上了前台,成了毛之下主持军委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四人帮倒台后,叶可以说处于诸葛亮辅佐幼主的角色。不过,他终究不是权力欲很强之人,自觉不自觉的,他的人马逐渐换成了邓的人马,党内首席元老的地位也让与了邓。
“他晚年非常寂寞。随着地位增高,他变得越来越伤感,越来越脆弱。在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尽头的那几年,似乎是,他漫长生命当中每一个片段,都在他的记忆里活了起来,弹拨起当年壮怀激烈戎马倥偬而来不及体味的一切。到这时候,已经没有人为了“谋”个什么巴巴地去看他了,他终于得以只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说是“不争”也好,“相忍为党”也好,第二代核心得以确立有叶的功劳。现在那段历史或许因为核心的需要已被掩盖,其实,从78年到86年叶离去那一天,叶的排名是在邓之前的。耀邦在86年下台时曾感叹说道,“假如叶帅还在就好了。”
睿智如斯,换来的不仅仅是党的长治久安,国家的长治久安,还荫泽了自己的后人。一个副总理(邹家华),一个南天王(叶选平),一个身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主席(叶选廉?),即使在高干子弟中也是首屈一指。
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同志,对得起后代,全党唯此叶剑英。周总理前三点做得最好,但太大公无私,做不到第四点,成了道德上的楷模。
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不是前台上的一哥,平时也并不是总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但却在关键时刻写下浓重的一笔,而且进退有度,懂得放弃,懂得保身,熟读史书的毛泽东概括之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单纯的积极进取有可能象刘少奇、彭德怀一样粉身碎骨,单纯的明哲保身也许会一辈子碌碌无为,能在之间行云流水般转换的就是进退有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可谓明智;会工作,能工作,但又不是事务主义者,就有比一般人高的层次;有时是形势比人强,有时却是咬紧牙关也要上,能正确判断的才是帅才;能坚持理想,不为一时利益所迷惑;可谓心如明镜台;能功成身退,保留晚节,安享晚年,可谓身是菩提树。要做到吕端大事不糊涂,不容易。
很多人都希望能在年轻时候轰轰烈烈,去完成学业、追逐所爱、提升事业。我也一样。然而,2007年对我而言却是静寂的一年。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外,没有太多的交际活动,和从前朋友的联系逐渐少了,仿佛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刚来到喜欢去逛街的习惯也慢慢去掉了,周末反而喜欢在旁边中文大学静谧的校园里走走坐坐,从科学园远眺望去对面海的马鞍山,从新亚书院走到逸夫书院,坐在游泳池旁一边听歌一边看人游泳。有点想法就记录下来,便成了博客上的文字。工作上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再无他求,事业上毫无长进。我想,2007一点一滴的积累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财富,尤其是文字上的,生活上的。但是,隐士般的生活不能一直下去,人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蛰伏已久,终要苏醒,三十而立,二八已到,我希望做些30年后、40年后看来依然有价值、依然正确的事情。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我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既不想做也做不了道德楷模;我是个有个人思想的人,不象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我不善言辞,有点抗拒八面玲珑,面面俱到;我只希望在关键时刻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因此,“吕端大事不糊涂”,对今年的我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东风要与孟郎便”,更是重要,任何事情,都需要运气,一辈子的运气就是所谓的“命”。
博客开了有将近一年了,近来不断听到有人说我“文笔还算流畅”,“看不出你还能写一写”,“不象读工科反倒象读文科的”,得此评价,我心甚慰。其实我也是半路出家,没有多少积累,读书时候很少写文章,甚至有点讨厌写文章,但经过将近一年的默默耕耘,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说明,任何事情,只要用心,还是能够做好的。
如果要我将去年写的文字按自己的喜好程度来排个序,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1.《读书·婚宴·感悟三联》
将很多人生感悟穿插于一天的进程中,还有一首应景的祝辞,标题也借用得不错。
2.《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高考命题作文。单从文字来说,这应该是今年写得最好的一篇。通篇都是排比、对偶,受篇幅所限,并没有展开来论述,所以和上一篇比起来,单薄了些。
3.《旧文重贴》
主要部分是两年前写的。单独来看那篇致谢仍然比今年所有写的都要好,用典用了很多。但由于是旧作,所以放在第三。
4.《不单为了纪念逝去的》
分成三部分来写。第一部分层层递进,还是很有气势的。不过虎头蛇尾,而且文字比较粗糙。
5.《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这篇说是仿社论,看上去象模象样,但也是只是临摹而已,画虎只得皮似,细看理论功底还是不足。脱离组织多年,能写成这样也算对得起党了。况且,里面的内容是很多党内理论家都不敢写的,但从组织性来说又是正确的。
6.《仙境富豪榜》
比喻用得很好,用卫生巾的广告来比喻didadi的收入,但通篇并没有多少文学性,鉴于人气高,放在第六。
其他的,例如《一双鞋,加一双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赛先生》等等,回头看,写得都不怎么样,但也算是一时心境之记录,。将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把这些文章列印出来还是不错的。
一共写了也有20篇,曾经一度想模仿那种淡淡的、却很有味道的怡情散文,却最后总是走了样,我想我还是不要勉强自己了,维持原样吧,我就是适合写有气势的、杂糅对历史、社会看法的文章,味道虽浓,但才是我的本来面目。有人问我近代文人的人生轨迹之中我最喜欢哪个?首选胡乔木,其次金庸。胡乔木是中共一支笔,毛泽东到了后期的文件很多都是胡起草,例如《别了,司徒雷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只是画龙点睛改一下。毛在思想上很强势,而且本人文字功底就很强,不能90%领会他意图的稿子估计会被扔一边去,可见胡的揣摩能力应该是当年的党内第一。金庸排在第二,金庸在传统文化上的修养很好,并不是象孔乙己那样掉书袋那种,而是一点点渗透在他的小说里,而且稍作改动便有所创新,成为万人传颂。虽然同时期还有几个武侠作家,但还是数他成就最大。金是个逍遥者,不喜欢事人的,这点和胡乔木有很大不同。文字上的高下姑且不论,从人生态度来说,目前我还是稍微倾向于胡多一些。
这两天天气开始回暖,只好把大衣挂上,重新又换上薄薄的单衣。春天就要来了。万泉河的河水开始解冻了吧,玉泉山上的柳树不知道发新芽没有,期待着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