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自行车第一大国,但不是自行车运动强国。当我们骑着“二八车”换大米,换煤气,骑着“二六车”逛大街,谈恋爱,老外们则戴着头盔,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和样式古怪的车子挥汗如雨。对于老外而言,自行车是运动;对于国人而言,自行车是生活。
既然是生活,故事就说也说不完……
“西部第一女车手”谢厚国
在“自行车王国”,骑自行车环游全国的人已经算不得出奇,而这位女车手则以种种“不可能”
的客观条件闻名遐迩——五十六岁、退休女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与之相对的是,十一年中环游大半个中国,行程十三万公里,翻越了海拔4280米的中国一号冰川,穿过“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无人区……
谢厚国说,激励自己完成这一切不可能的是已经年过八旬的母亲,“母亲瘫痪了十几年,不仅体谅我不能长期陪伴在身边,还常常为我打气。”能够成就这样的特别个案,谢厚国用她脚下的自行车说明,即便是在当下汽车越来越多的中国,自行车依旧承载着某些超出运动工具和交通工具以外的东西——就凭两个轮子,一切皆有可能。
谢厚国的自行车之梦还将继续——“2008年北京奥运前,我一定还要骑自行车行完全国各省市区。”
环湖赛升格青海
经国际自行车运动联盟批准,第四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从2005年起升格为亚洲顶级赛事。
此次升格后,环湖赛已成为仅次于环法、环意大利和环西班牙等世界级职业巡回赛的洲际顶级赛事。
拥有世界上最多自行车人口的中国,也终于有了自行车的顶级赛事。
除了这样的标志性意义,与自行车在中国承担代步工具的作用一样,与众多国际性项赛事相比,青海湖环湖赛也在更多程度上扮演了一个“实在”
得多的角色——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环湖赛成了青海这个落后的西部中国省份开放和发展的桥梁,青海省为此投入众多,而环湖赛也投以桃李,小小的自行车,为美丽的青海打开了世界之窗。仅仅四年比赛,环湖赛已经赚得了人们足够的注意——一望无际的高原牧场,满目金黄的油菜花,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极具风情的高原民风民俗……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鲜明特色。青海人对于“环湖赛”的感情颇为特别,自豪之外甚至不时流露出感激,也许正是“环湖赛”在这片长久略显寂寞的高原上的特殊作用,造就了这份特殊的感情。
北京印象自行车潮众多关心中国的外国人对于新中国最初的印象几乎都与一张太有代表性的北京街头照片相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和悬挂毛主席像的天安门城楼背景中,超宽的长安街上,是令人惊叹的自行车潮。
如今的北京,私家车数量居全国之最,众多的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纵横,自行车似乎失去了“天堂岁月”。然而,北京毕竟是“自行车王国”的首都,毕竟是个喜欢惯性保留各种习惯的北方城市,在朴实傲慢兼备的城市气质中,自行车也以一种诚恳而又有些许“大爷”风范的状态稳定地继续游走。
事情总是越来越复杂,北京的自行车虽然数量上可能远不及八十年代,但它们存在的状态实在多样到了极点——对于某些人是旧年代的无奈继续;对于街头少年是某种青春的发泄;还有,有了汽车,但客观条件好的时候依旧偶尔体验两轮生活的人,那可能代表一种心情。当然,在不少人看来,自行车也渐渐“回归” 为一种体育运动;大街小巷中,自行车上的金发碧眼也成为北京日常一景——但对于这些“老外”而言,此时此地的自行车,却又成了自己入乡随俗的某种标榜。
车轮滚滚行天下
名气响的,数字大的,冠军多的,这些俺不跟人争,俺要说的是感情。提起自行车,哪个中国人不觉得亲呢?
童年的记忆里面,温馨的那些时刻,很多是和自行车相关的。第一次去幼儿园,第一次去上学,往往是在自行车上开始人生的新阶段。
人家说咱们中国是自行车轮上的国家,车轮上承载的,分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汽车越来越多了,但是自行车的地位仍旧没有改变,每天迎着朝阳上班迎着夕阳回家的滚滚车轮,是不需用数字不需用语言去描述的,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而亲切的一道风景。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自行车的好处,是越来越明显。首先是环保啊,世界的环境越来越糟糕,能源也越来越紧张,汽油费是不断涨价,自行车的轮子只要你蹬那么两下,它还是照旧跑得飞快,在欧洲一些城市,都专门有了“无车日”,号召大家停下家里的轿车,一起骑车去上班呢;其次当然是健身,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人却是越待越懒,富贵病也越来越多了,骑自行车就成了一举两得的事情,既是交通工具又是健身工具,每天靠它活动一下身体,去健身房的钱也就省下来啦。
运动可不仅仅就是为了去拿冠军,运动是随时随地的事情,就好像抬眼就能看到的自行车,一蹬一踏看似简单,却包含着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活力。所以,热爱生活的人,肯定都会给俺自行车投上一票啦。
http://www.southcn.com/sports/csmedia/chinasports/200601160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