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 to me……”
《 Atonement 》上演已有一阵子了,原来我想按照一贯的做法,先看了书再去看电影,没曾想订购的书出了差错,第二次补订的还在路上。今天下午正好闲着,就去镇子里的影院看了个下午场。
对这部片子的评论好像口径不一,有人说它雅致,是文艺片的典范;有人说它老少咸宜,一定会是奥斯卡的大热门;有人说不如小说有意境;甚至有人说看不懂、太慢 …… 我个人非常喜欢,整体感觉非常清雅、也非常感人,导演Joe Wright用淡淡的手法深深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和弱点。
故事从 1935 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开始, 13 岁的少女Briony Tallis和她的家人悠闲地生活在郊外的庄园里。聪明早慧的她很有写作天赋 , 创作的剧本让她的母亲大加赞赏,她也天真地指挥她的堂姐弟们排练她的剧本。如果说这样一个家境优越的女孩还有什么烦恼的话,就是她情感上的早熟超出了她的驾驭能力。
Robbie是家里女佣的儿子,出身低微但受过良好教育,英俊有礼,这样的年轻男孩很自然会是深闺大院里小姐们青睐的对象。Briony对他曾有crush,但Robbie和Briony的姐姐Cecilia相爱。
Briony曾偷看了Robbie写给她姐姐有情色字句的信,也不慎撞到两人激情的一幕。小小的心灵不能承受成人的亲密,也敌不过自己心里无以言表的嫉妒和失落,在迷乱中做了伪证,以致Robbie蒙冤入狱。
四年后,Robbie选择征战入伍而得已离开监狱,后来和战友滞留在Dunkirk 。 影片对二战史上著名的 ″ Dunkirk evacuation” 描绘得视角独特,成群的英国士兵高唱军歌、无奈地眺望海峡对岸,穿插着醉酒士兵目光空洞、跌跌 撞撞的失控举动,那份悲凉 不禁让我沧然泪下。
影片的后半部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Briony受训当护士时的生活,她的内心挣扎和自我拷问,她对Robbie 和Cecilia的寻觅。通过一个成长中女孩的眼睛,描绘了战争和生命的残酷,爱恨情愁的无奈,良心救赎的艰涩,看了真让人心痛。
片子的亮点无疑是时空交错、戏中戏的手法。这种叙事方式如果用得不好,会给观众割裂和破碎的感觉。所幸的是, Joe Wright 很有功力,拍得节奏得宜,虚实相交,很 有味 道。
还有一个庆幸的是我没有先看书,不然就毫无悬念而言了。其实看到Dunkirk的一段时,我就猜到了结局,但未曾想后面却峰回路转,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我后面的一位女士失声叫道:” What !” 我倒是忍不住会心一笑,沾沾自喜自己没有猜错。
至于演员,我觉 得 都可 圈 可点,男主角James McAvoy本来就是我喜欢的。第一次看两位女主角的戏 。 小演员Saoirse Ronan非常符合角色-敏感、早慧、脆弱,Keira Knightley 演的姐姐稍显单薄,但也瑕不掩玉 。片子的摄影很美,声效也特别独特。
对爱情的描写我个人认为恰到好处。在那个年代,一个富家小姐和女佣儿子的爱恋 ,本来就不应该是大张旗鼓的,而且,姐妹俩的一段对话已经把一切阐述地明明白白了:
Briony : "Why don't you talk to Robbie anymore?"
Cecilia: "I do, we just move in different circles."
也许,我在现实中不喜欢轰轰烈烈、要死要活的 爱情,虚拟中也不喜欢大哭大喊、浓油赤酱的爱情描写,所以这部影片正合我的胃口。满怀希望的等待、默默无言的企盼、眼角隐隐的泪痕、心底轻轻地呼唤,不是胜过一切吗?有时看到电影里泪流满面的哭喊 、跟着车跑掉 鞋的张 扬、抱着爱人不放手的痴缠,反而倒会让我不厚道地想笑 ……
想到 W. B. Yeats( 叶慈 ) 的诗 –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with her did not agree
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生……
(FEB. 10,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