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与期刊
作者:谢盛友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
最初的期货交易是从现货远期交易发展而来,最初的现货远期交易是双方口头承诺在某一时间交收一定数量的商品,后来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契约代替。这种契约行为日益复杂化,需要有中间人担保,以便监督买卖双方按期交货和付款,于是便出现了1570年伦敦开设的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
期货的炒作方式与股市十分相似,但又有十分明显的区别。期货由于实行保证金制、追加保证金制和到期强行平仓的限制,从而使其更具有高报酬、高风险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讲,期货可以使你一夜暴富,也可能使你顷刻间一贫如洗,投资者要慎重投资。期货商品是有成本的,期价的过度偏离都会被市场所纠正,它的风险主要来自参与者对仓位的合理把握和操作水平高低。期货有交割月,到期必须交割。也可以用对冲的方式解除履约责任。
我这个联想,自我深知非常牵强,希望热心朋友不要过份联想。任何批评都可以接受,任何误会都令人伤心。
期刊与期货根本无法联想在一起,只是由于中文的特殊,我才把它们联想在一起。
在西方法治国家,年满21周岁的独立人,办期刊是非常容易的事。真的,比钓鱼还容易。在德国,钓鱼要经过很多考试和审核,还要定期被审查(参见:钓鱼的老头)。而办报、办刊,你只要到工商局登记,然后到图书协会申请刊号(ISSN),你就可以出版刊物。在西方法治国家,刊号是免费的,只好你写信申请就可以免费得到。问题是看你有否经营头脑。刊物的经营与其他公司不太一样,而且是读书人开的公司,恕我直言,读书人一般都不太会做生意,难怪,我德国新闻界很多朋友由于办刊、办报一贫如洗。
我由于去国太久,已经不知道在国内如何申请刊号,只是模糊的记忆,好像在国内任何一个刊物都必须有一个局以上的主管部门,有一点像期货的中间人担保(应该批评,这联想是错误的)。
博期货、办期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为了未来,都存在风险。但是,在一个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办刊物、办报,风险不仅仅是由于经济管理的不善,恐怕更多的是,专制社会的政治干涉。
读书获知,近20年来,中国的潜力令默多克着迷。他注入这个国家20多亿美元,现在至少损失了一半。为讨好中国高官,他慷慨解囊,投机取巧。他甚至娶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太太,有了两个女儿,还雇用一位讲普通话的保姆,以便她们能在双语环境中长大。
默多克曾形容他的第三个和更年轻的中国太太邓文迪,是他在中国业务的“巨大帮助和顾问”,邓文迪一直是默多克的“很大帮手”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当她意识到伙伴关系是深入了解文化时,往往使微妙的生意复杂起来,对中国不透明的政治和政治体制演变,她是没有头脑的。她在中国也没有业务关系。她与她的新继子(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联手发起并倡导对中国互联网的投资,可后来几乎所有的投资因为损失都被注销了。
在收购Star TV后不久,默多克在一次对卫星电视进行颂扬的演讲中,却出现一个重大失误,他当时说出了这样一句决定其命运的话:“对于许多生活在封闭社会的渴求信息的居民的来说,卫星电视播出的节目有可能让他们绕过国家控制的电视频道。”一个月内,中国便禁止分销、安装和使用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默多克所能接触到的中国高官也无能为力。
胡乱联想于德国班贝克, 2008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