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明珠:神奇的魁北克城

美丽寒冷的加国,我的家,也是自由胡想的地方。爱你直到世界末日的那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北美明珠:神奇的魁北克城
(纪实散文 2007/10/11)
九月的最后一日,终于搭上了“华景假期”的旅游大巴前往魁北克城一日游。
来蒙特利尔七年啦,才第一次光临这一世界名城,实在惭愧。当然并不是魁北克城不好玩,而是钱迷心窍,被生意所困。
此时恰逢加拿大的深秋,漫山遍野的枫树开始变红,从车窗外望去,两边的树林组成了大自然奇妙的彩色拼图:绿的、黄的、红的、橙色的;还有那无数点缀在广袤的乡间如同五颜六色的积木砌成的各种形状的农舍,它们通通静悄悄地向车窗后退去。加拿大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宁静”二字,这不:连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各种颜色的汽车也是如此这般无声无息地从你车窗外飞驰而过。此种美景,使得终日陷在大都市瞎忙乎的鄙人好像服用了一剂散热清火良药,顿时觉得心中舒坦了不少、身体也轻松了许多。
三个小时后,旅游大巴终于开始驶进魁北克城。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横跨在圣劳斯河上的两座大桥:一座是深褐色的钢结构桥,另一座是乳白色的混凝土结构桥。一眼看去,白色的桥显得新得多。我们的旅游大巴选择了白大桥。车上的导游先生开始滔滔不绝地讲着两个关于“魁北克”和这座白大桥的故事。
原来圣劳斯河是加拿大地地道道的母亲河,就如同中国的长江一样。圣劳斯河自多伦多的安大略湖起,自西向东流,最后汇入茫茫的大西洋中。奇怪的是当圣劳斯河途径魁北克城时(准确地说应该是途经如今这两座大桥位置时),河道突然变窄,仅仅才500米宽。“魁北克”是印弟安语“窄小的河流”的意思。当年第一批法国人从此地登陆时,就按照印弟安人发音起名为魁北克城。那整个省仍称作魁北克省,是不是有点不对头?也许后来法国佬才知道该词的含义,也只能将错就错。
正因为魁北克城拥有圣劳斯河最狭窄的河道,当年只要在河两岸装上几门炮,河上的船只可谓插翅难飞,沿圣劳斯河进入加拿大的通道也就被堵死,这就是为什么魁北克城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的缘由吧。
而这座白大桥的来历跟现代魁北克的政治息息相关。原来这里只有一座深褐色的钢结构桥。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自称 “魁北克解放阵线” 的组织主张用暴力的手段实现魁北克的独立,在1970年10月绑架了英国商务专员并谋杀了加拿大联邦劳工部长,这就是加拿大历史上著名的“十月危机”。当时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动用《战时条例法》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用武力镇压,逮捕了400余人。据说当时法国总理戴高乐访问魁北克时曾公开支持分离主义,这无形中助长了魁北克的暴力活动。事后联邦政府就在紧靠着老铁桥旁边修建了一座新桥,桥的颜色是乳白色,桥也是以当年被杀死的联邦劳工部长的大名“皮埃尔﹒拉波特”来命名,用以纪念他;同时也是借以儆戒每个进出魁北克城的法裔:老实点,别乱来!
那为什么魁北克人老是嚷嚷着要从加拿大分离出去呢?
据记载,近代首先登陆加拿大的是法国人雅克·卡蒂埃,他在1534到达了现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在其后一百多年的探险过程中,法国人建立了称之为“新法兰西”的北美殖民地。1661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路易十四王登基,他很重视这块北美殖民地,派去了军队和大量移民,很快“新法兰西”到达了其巅峰期,其版图北自大西洋东岸的新斯科舍,南至墨西哥湾的新奥尔良城,可谓幅员辽阔。
然而好景不长,法国与后来居上的英国为争夺北美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从1686年开始,英法之间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每一次法国人都要丢失地盘。最后一次就是著名的“七年战争”(1756~1763)。1759年,英军派出近200艘舰只9000多士兵的庞大海军向魁北克城发起猛攻。当时英军炮轰魁北克城三个多月,可法军顽强坚守。眼看冬季将至,英军将不得不撤军了事。这时年轻的英军司令沃尔夫将军心生一计,于9月13日凌晨从魁北克以西一处偷偷登陆,率5000人从背后袭击,此处法军防守薄弱,哨兵还以为是法军的供应船呢。结果法军守将蒙特卡尔姆急忙率法军仓促出城应战,混战中双方的主帅双双阵亡,结果英军胜利,魁北克城失落。这一仗决定了“新法兰西”的命运。次年蒙特利尔投降。“七年战争”后“新法兰西”不复存在,大部分土地归属英国,部分划给了西班牙。
这就是魁北克人的民族情结,尽管后来魁北克省是加拿大联邦成立之初的第一批加盟者,但英裔作为占领者和统治者的形象在法裔魁北克人心中是永远抹不去的阴影。终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爆发了魁北克民族独立运动,直到今日还在继续(尽管高峰已经过去)。
旅游大巴驶进魁北克城后,城内处处可见历史和战争的遗迹。其中著名的城堡大酒店,胜利大教堂,路易十四王雕像等都是为了纪念当年打的胜仗而建立的。而古炮台遗址,当然更多的是法国耻辱的象征。
想想我们中国人真是很幸运,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外来民族真正征服过中国,这些入侵者不是被同化就是被击败,我们的语言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没有中断过。而法国人在强敌面前似乎缺少点什么,或许是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与德国交战法国那样快的溃败并投降,这与当年中国与日本浴血奋战八年的顽强相比,法国人实在太不争气。当年法德同属世界军事强国,而中日之间的国力悬殊之大,按某些法国人的逻辑抗日战争根本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又快又省事。
凝望着魁北克城这庞大的古炮台遗址,听着导游津津乐道的讲述着当年战火纷飞的历史,总觉得法国佬至少在民族气节上应该好好向中国人学学。
当然魁北克城除了战争之外还有别的好东西。
比如宗教。魁北克城有个非常著名的大教堂:圣安妮大教堂,以耶稣外婆的名字命名的天主教堂。
在蒙特利尔还有两个著名的以耶稣的母亲和养父命名的大教堂。
圣安妮大教堂最神奇的地方体现在它入口处挂在壁上的两大溜各式各样的拐杖,据说有无数拄着拐杖的残疾人进教堂祈祷后,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他们就把拐杖留在了教堂,向世人展示神的无所不能。当导游向我们吹嘘圣安妮大教堂的神奇时,在场的中国游客们(包括我在内)大都露出疑惑的眼神,说白啦就是不相信。导游眨眨眼说:“相信它,它就是真的。”想想也有道理:信仰信仰首先要相信才能体验真理的真谛吧。
说到西方宗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恐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知道西方人大都信天主教和基督教,但两个教有什么异同,在导游的耐心解答下,才算知道了一点皮毛。原来两千多年前还只有犹太教,耶稣长大成人后向世人宣告他是上帝的儿子,是以色列人的国王,开始了他三年的传教生涯。这种新的教义极大地冲击了犹太教,那些犹太教长老们不干了,最后他们联合起来向罗马帝国驻耶路撒冷的总督告发耶稣,最后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他的十一位(犹大背叛了)弟子继续秘密传播他的教义,这样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很多弟子都被杀,此后好几百年耶稣的教义都属于“邪教”。直到有一天,罗马帝国伊斯坦丁国王决定把耶稣的教定为国教,这就是后来的天主教,后来罗马帝国分裂,天主教也分裂成东部的新正教和西部的天主教。从那时候,非天主教徒受到迫害和杀戮。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信拜耶稣的犹太教从此受到长期迫害和打击。
天主教过去长期都是政教合一的,在黑暗的中世纪后期,由于部分人不满天主教的腐败和专断尝试进行改革,这就是“新教”。“新教”在欧洲受到迫害,教徒们飘扬过海来到北美,后来就成了北美的国教:基督教。所以基督教和东正教都是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
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都有一个共同点:信奉耶稣,把他看成是上帝的儿子。杀害耶稣反对耶稣的犹太教就成了他们的仇敌。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国家迫害犹太人的根本原因。
原来如此!我一直以为犹太人是因为太富有受到嫉妒,原来宗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当年希特勒就是利用宗教的世仇来煽动人们疯狂的迫害犹太人。
哎,如果上帝看到人类打着他的旗号发动战争和互相杀戮,不知有何感想。
基督教相对来说比较平等和开明,它的牧师可以是专职也可以兼职,并且允许结婚组建家庭。牧师没有等级,并且只信拜耶稣和上帝。
而天主教的神父则是严格的等级制,红衣主教级别最高,全世界的红衣主教聚在一起就可以选出教皇,从理论上说,全世界所有的主教都由教皇任命的。此外,教皇和主教都是终身专职的,不能结婚,有点像佛教的和尚。天主教还敬拜耶稣的母亲、养父和外婆,这也是与基督教最大的不同点。
天主教堂可是典型的多功能建筑。它既是人们朝圣的地方,还是许愿讨吉祥的场所,圣母玛丽娅有点像中国的观音菩萨,人们有何心愿往往都要在圣母的殿堂前祷告。此外教堂还是心理治疗的场所,教堂里有很多密闭的小房子,人们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神父,在小房子里进行忏悔,实际上就是心理治疗。教堂既是新人举行婚礼的场所,也是封圣的人死后安葬的地方。天主教神父的最高荣誉就是封圣。
魁北克城另一个著名的宗教项目就是参观世界最大的宗教壁画“耶稣遇难日”。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形油画,于上世纪初由德、法、英三国艺术家联合绘制成。此油画有强烈的立体效果,加上灯光效应,可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在现场还有望远镜出租,可以观察到栩栩如生的细微的结构,身临其境有点像在看立体电影;意想不到是还有全套中文现场讲解,是不是想要我们中国人多学点宗教知识?
魁北克城分为新城和旧城,新城大都是现代化的工商业,并没有多少旅游价值;而旧城就成了游客必游之地。
旧城里到处都是十七世纪法式建筑。
导游要我们留意那些屋顶有何特色,嗯,看起来好像颜色各不相同,新旧也不一样。导游又开始向我们卖弄:原来每次战争后很多建筑都遭到炮火的破坏,但当时炮弹的威力有限,一般仅摧毁了屋顶,人们事后就只把屋顶修复一新,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看到的五颜六色的屋顶。哎,又跟战争有关。
不过逛逛旧城的商业一条街,听着街头艺人们精彩的小提琴、大提琴声,肯定可以忘记过去讨厌的战争阴影。很有意思的是,许多商店门前有歪歪扭扭的中文招牌:“你好,我懂一点中文,欢迎光临”。看来他们很重视中国游客的生意,也许魁北克人琢磨,中国游客很有钱嘛。
遗憾的是,这些商店里的东西价格贵得离谱,一幅小油画要价500~700加元;一个小瓷碗至少20加元;手工艺品更是天价。哎,咱们中国人大都讲究价廉物美实用,在这种场合恐怕只有少数大款们才不怕放血。法国佬打仗不行,这生意经看来也不咋样。
魁北克城人似乎特别钟爱那蓝白相间的魁北克省旗,因为放眼四周几乎所有大型建筑物上都悬挂着省旗,也许这象征着魁北克人的骄傲。当然也有不少地方也同时悬挂着红白相间的加拿大国旗,这大概表示着统一的力量。这时候我突然发现有一栋乳白色的圆顶建筑却只飘扬着加拿大国旗,问导游,他笑笑回答:那是军事博物馆。哦,明白啦!那仅仅是英国人的骄傲,加拿大的骄傲,论战争,武力,没有法裔的份。
又想起驶入魁北克城时那座横跨圣劳斯河的乳白色大铁桥,这里又是乳白色的圆顶建筑,怎么英国人就那么钟爱乳白色呢?
哎,战争和武力毕竟是灰飞烟灭的往事,加拿大人是爱好和平的,最重要的当然是英裔和法裔间的和平相处。共同走向未来才是现实的最好的选择。
旅游大巴驶出了美丽的魁北克城,在夜色下踏上了回程。魁北克城真不愧为北美明珠,因为它是加拿大历史文化的起源地,下次有机会我也许会再来魁北克城,去细细品位她的神韵,她的神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