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全球抄底”时机是否到?

环球慧眼,独居视觉,人文独感,本能体会,高雅情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资本“全球抄底”时机是否到?

从今年2月刚刚宣布的中国铝业宣布买入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到江西铜业公司与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100%股权;从国开行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到中国投资公司以30亿美元入股美国黑石集团的“大手笔”;从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运营商,到华为联手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贝恩收购美国公司3Com。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在国际并购的竞技场上崭露头角(2月19日《国际金融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使得企业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这是企业海外并购的内因;从外部情况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加深,经济已经出现衰退迹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许多企业包括金融企业资本大大缩水。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内地出现一种抓住机遇,中国资本应该迅速“出海”、“全球抄底”的呼声。有更为乐观的声音说,就像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海外并购热潮一样,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迭创新高,中国“输出资本”的时代正在迎面走来。
确实中国资本走出去投资于海外市场,不但对于企业、金融机构十分有利,而且,有利于保持人民汇率的稳定,有利于消除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的不平衡状况。但是,在当前情况下,中国资本出海是否会遇到“风浪”甚至“台风”,是否抓到全球市场的真正“底部”,很值得商榷,需要认真分析。决不能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盲目“全球抄底”。
当前,中国资本“全球抄底”的最大风险在于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不确定性加剧。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减缓,衰退也已经有迹象。美国经济已经导致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新兴经济体受到波及只是时间问题。虽然美国政府已经接连出台了货币的、财政的刺激经济的措施,但是,经济迅速出现好转的迹象还没有看出来。美国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底”在哪里还是未知数,是否到“底部”还需要时间来证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在“底部”不明朗的情况下,呼吁中国资本迅速“出海”,“全球抄底”,其风险可想而知,也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态度。
国内外许多事例证明,抱着“全球抄底”的心态,成功的几率并不高。从国内情况看,几年来,我国资本走出去完全成功的几乎没有,海外并购的效果也都不十分理想。特别是中国投资公司以30亿美元入股美国黑石集团出现的账面巨亏令人深思。从我们邻国的日本看,教训更加深刻:上世纪80年代,如同今天中国的人民币一样,日元迅速升值,日本人丝毫没有看到自己经济的泡沫,急切开始所谓的“购买美国”行动。当时,洛克菲勒大厦被三菱公司买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被索尼买到,蜂拥而至的日元开始在美国展开了一场资本狂欢。那时,日本媒体甚至世界媒体报道说,美国人走在纽约,看到一座座高楼变成日本资产,美国人开着日本丰田汽车,感慨和叹息声音不断。然而不久,泡沫迅速破灭,日本人购买的是“泡沫财富”,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后不久,就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同时,日本当时购买的多是美国的“夕阳产业”,而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老道的美国在“博傻”中让日本接到了最后一棒。日本直到现在的经济不振,不能说与那时没有关系。从此,“日本式陷阱”也成为一个经典的反面案例。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出击“海外”不能不防“日本式陷阱”。
再者,我们的企业、金融机构是否具有海外并购、资本“全球抄底”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操作技巧,是否具有走出去的实力包括管理水平、人才储备等,很值得怀疑。毕竟我们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长,全球视野还有限,“出海”的经验还不足,经历的大风大浪甚至台风几乎没有。连精明的小日本都算计不过美国佬,何况发展中国家。
因此,作为企业、金融机构,千万不要抱着“抄底”的心态急切“出海”,当前,亦静勿动。只要我们历练成老道的资本运作高手,选择和把握好时机,那时“出海”定能确保成功。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2/19/content_7627235.ht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