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谁敢)断言中国人口上限?

水寒人口论(12) :谁能(谁敢)断言中国人口上限?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11/08/04 familyyi@yahoo.com

1、中国能养活多少人?
近两百年来,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呈愈近愈速的态势。世界人口在1830年突破10亿大关,世界人口从第一个10亿增加到第二个10亿,用了100年的时间(1830年~1930年)。之后,只用了30年时间(1930年~1960年),世界人口就跃到30亿。接着经过15年时间(1960年~1975年),世界人口达到40亿。又经过12年时间(1975年~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

中国人口也在近两百年快速增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人口数据):1714年0.24亿;1753年1亿;1776年2.08亿;1781年3.9亿;1901年4.2亿;1911年3.4亿;1949年5.5亿;1960年6.5亿;1970年8.3亿;1980年近10亿;1989年11亿;1995年12亿;2003年底12.9亿;2004年突破13亿。

人越来越多,但地球只有一个,很多人忧虑重重地研究地球对人口承载的能力。

美国人口学家科恩(Joel E.Cohen)于1996年出版了专著《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书中对人类在近400年来对地球承载力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迄今,估计数已问世65个之多。这些估计数的差别大得惊人,从最低的不足10亿到最高的超过1万亿。

相比之下,我们学者对中国的人口容量的估算相对比较保守,早在解放前,中国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人口总数4亿为最佳;1948年甚至有人提出2亿最宜。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中国究竟应该有多少人"这个人口数量发展目标的是孙本文先生。他在1957年发表的《8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成为中国适度人口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后很多学者都研究过这个热门问题,田雪原、陈玉光、宋健、宋子成、孙以萍、王浣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胡鞍钢、曹明奎、毛志锋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推测数据。除了胡鞍钢真正严肃考虑过人口结构本身问题外,其他学者基本都是从地球资源(如粮食和淡水)角度进行推测的。最为荒谬的应该要算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李小平的观点了,他认为中国人口应该以200年时间回落到3亿左右,我在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118期(2004年10月15日发行)已经驳斥了这种谬论。对中国的人口发展影响最大的要算宋健了,因为他的人口控制论是中国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严厉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1981年宋健等得出中国适度人口应不超过7亿的结论,并把7亿作为中国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佳方案。

现在所谓的16亿人口上限是计生委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中国的最大人口容量约为15亿人或16亿人左右,而超过18亿人到20亿人,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灾难性的打击(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1853)。最近新华社《瞭望》周刊重申了中国政府的这一观点,很多媒体转载这一报道时用了“中国只能养活18亿人”这一骇人听闻的标题。

最早担忧人口过多的其实既不是马尔萨斯,也不是马寅初,更不是李小平,而是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当时中国人口两千万左右)。他曾指出:人有五子,子又有五子;则大父(即爷辈)未死,而有二十五孙。结果是“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要是当时也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中华民族早就灭绝了(当时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灭绝了)。

其实大多数人口学家只看局部历史,根据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的人口数据总结出一个规律,然后再无限地预测未来。1968年当全球人口达到35亿时,美国人口生态学家Paul.R.Ehrlich出版了其轰动一时的《人口爆炸》,认为世界人口当时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正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世界人口却已经跨过60亿大关,人类生活水平反而提高了。

事实上只要仔细回顾历史,就可以发现人口呈长S形变化,数千年的低水平平稳期,两百多年的急剧上升期,然后是适当下降后的高水平平稳期。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人口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世界人口从1975年的40亿增加1987年的50亿化了12年,但从50亿增加到1999年的60亿也还化了12年,现在五年又过去了,但人口还只有64亿,增加的人口中约95%来自发展中国家,看来从60亿增加到70亿要化15年左右了。中国人口1960年6.5亿;1970年8.3亿;1980年近10亿;1989年11亿;1995年12亿;2003年底12.9亿;2004年突破13亿,近十几年来人口增长明显减缓。考虑到二战后人均寿命才显著延长,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还没有去世,现在人口增长减速意味着现在的增长只是低惯性增长,等二战后的高出生率时期出生的那批人到老年后,人口增长将更加缓慢甚至停止,因此还不知是何年马月人类才能达到90亿人口(可能永远都达不到了)。现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到达人口顶峰(有些国家开始下降),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还处于增长阶段,中国本来应该与印度一样还在紧近顶峰的增长期,但中国的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过早地到达了由增长向减少的过渡阶段。人口一直是问题,以前和将来是人口不够的问题,只有这中间两百多年是人口过多的问题(我专题讨论了这个问题)。

2、中国的人口过多不过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谎言
我国人口今年达到13亿,平均人口密度已达135人/平方公里,为世界人口密度的3.7倍。但事实上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人等国家外,人口密度比中国高的国家比比皆是,如日本:336,德国:232,英国:245,荷兰:477,比利时:336,意大利:196,印度:319,韩国:491,越南:264人/平方公里,并且这些国家经济比中国好的还占多数。蒙古国(1.73)与内蒙古(20)、海南(216)与台湾(592)、朝鲜(182)与韩国(491)就是几个很好的比较,人口密度高的后者反而比人口密度低的前者更加发达。德国、英国、日本都与中国一样人口分布不均匀。

我们总是说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只是印度一半。但事实是:地球上的耕地分布很不均匀,大量耕地集中在南北美和澳洲等人口相对少的地区。日本(0.03公顷)、越南(0.068公顷)和韩国(0.04公顷)都比中国要少,欧洲很多国家也不过与中国相当。孟加拉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台湾的两倍,台湾没有发生过饥荒,而孟加拉是世界上饥荒最频繁的地区。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只有2-3%,远低于联合国所要求的6%。导致劳动者素质低下,中国每个农业劳动者与每公顷农业用地所创造的农业附加值分别为193美元与184美元,韩国则为5302美元与6961美元,日本分别为16712美元与12445美元,连泰国都分别达到了554美元与488美元;中国每消耗1千克能源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7美元,韩国为1.8美元,日本为6.1美元,泰国为2.1美元。中国投入40美元挣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挣6美元。可见中国主要的问题不是耕地和资源的短缺,而是教育不够。

可见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资源决定的,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有人说中国的人口过多不过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谎言。改革开放的经验也说明中国在现有的资源下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3、中国真的只能承载16亿人口吗?中国真的只能养活18亿人吗?
两百年前,要是没有印第安人的玉米、土豆、红薯,全球人口不可能增加到现在的60亿,中国人口仍然还象以前四千多年一样只有几千万。新中国成立之际,美国艾奇逊艾奇逊暗示,中国政府解决不了自己的粮食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的面粉才有出路。1949年之后中国的经历没有实现悲观主义者的预言。是什么使中国人民避免陷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呢?人口爆炸导致知识爆炸和传播的加速。过去两个世纪在世界范围发生的“知识爆炸”,科学技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新科学、新技术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为1949年以后的中国农业进步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基础。

关于计划生育,马寅初和钱学森在人们心目中是两个相反人物。人们往往不加思考地走极端,认为人口越减少越好。我们看看这两个学者到底对在哪里错在哪里?

中国五十年代妇女平均生育率在6.0(远高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马寅初当时提出生育两、三个孩子的理论当然合理;但现在妇女生育率只有1.3(危害性比6.0还大),马寅初的生育两、三个孩子的理论仍然合理。

钱学森的“亩产万斤”的理论被世人嘲笑至今。但至少从理论上并没有错,只是提早了一点,而现在却刚好开始实现。食物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氮、磷、钾等元素是循环使用(地球有过量的这些元素),并没有溢出地球,太阳提供取之不尽的能源。要是土地上光长草,当然不能养活这么多人口。但人类从游牧社会到原始农业,再到现代农业(肥料、种子的更新),不就是使太阳的光合作用更加有效吗?并且成就显著。游牧社会时期,需要数百里才能承载上万人口;农业社会只要数十里就行;工业社会需要土地更少。科技的发展使有限的地方能有更多人生活,中国目前只是城市化还不够罢了。建国初期,广州市番禺区成功地实行了单造改双造,挣稿(双季间作)改翻耕(双季连作)的耕作制度改革,使单产从原来的240多斤(明清时期产量更低)提高到400斤左右水平,实现了第一次飞跃(http://www.pyagri.gov.cn/Agriculture/dynysdy.htm)。现在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亩产1600斤,近年将到达2000斤。春玉米亩产2000斤,黄瓜嫁南瓜亩产两万斤(可以作饲料转化为肉类)。看看当时需要多少劳力和土地才能养活同样的人,现在及今后将有许多人能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从事工业生产。要没有三十年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塑料地膜和塑料大棚的推广,现在大量农民还得束缚在土地上而不能进城工作。

可见两位学者观点都没有错,错的是人们的理解。

《瞭望东方周刊》“到底谁能断言中国耕地的警戒极限?”一文已经指出:仅仅因为塑料地膜和大棚的推广,就已经给中国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塑料地膜、塑料大棚迅速普及,目前中国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面积超过2亿亩。严冬季节,冰封雪飘,但在南北大地的塑料大棚内,绿油油的农作物显出一派生机。
  在中国西部,大量的高寒阴湿地区,每年能生长农作物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漫长的冬季里,西北及西藏、内蒙古等许多地方的土地上,连草都不能生存。但大棚推广开来之后,一切都变了。塑料大棚使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有史以来没有生长过农作物的许多地方,不但长出了农作物,还高产稳产。如黄瓜亩产4000公斤,辣椒亩产1800公斤。所有的土地上,只要建上大棚,一年四季可以不停地产出农产品。青海、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依靠塑料大棚,如今不但不用调入蔬菜,反而成为蔬菜调出地,成为蔬菜出口的重要基地。

美国《远东经济评论》称中国农民撼动世界市场。在中国的大片沿海地区,传统的粮食种植地正在逐渐让位给果园和蔬菜大棚。飞机降落上海机场之前从舷窗眺望,乘客往往误认为脚下就是辽阔的大海,实际上那是绵延数里的塑料蔬菜大棚。新鲜水灵的中国椰菜正在取代美国加州的产品,出现在东京人的午餐饭盒里。上世纪80年代,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是美国,而目前中国的苹果产量已经是美国当年的4倍。中国只占全球7%的耕地,但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情况下,中国的瓜菜产量现在已经占到全球的一半,是印度的6倍,美国的12倍,说明决定性资源是人力资源而不是耕地。

所谓战争就是资料之争,以前人口少,抢人口为奴隶;后面抢土地。今后所谓资源之争,主要是能源和水资源之争。只要这两种资源不缺乏,就意味着科技还有巨大的潜力。从理论上看,太阳每天提供地球大量能源,地球怎么可能缺能源?地球上水面积比陆地面积还多,怎么会缺水?要是能源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好办,比如说将高山变为平地,西藏水入新疆将变为可能(以前考虑大西线调水还有地质上的顾忌,要是能源便宜的话,可供选择的方案可多了),西藏水调去塔里木沙漠后就不会很快流到大海中,只会在塔里木就地蒸发,形成水气。这些水气会在塔里林盆地边缘的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形成降雨,降雨再次流入盆地,再次蒸发,如此周而复始,由于持续有西藏水的引入,总水量就会一直增加,直到当地总水量极大非富,水价变会得非常低。西北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华文明传统宝地陕西、河南、山西等将重现昔日辉煌。

有人抱怨青藏高原太高,但要知道正是青藏高原使中华民族能够避免来自西部的威胁,直到两百年前中国的生活水平还高于其他民族。中国是个陆地国家(日本做梦都想成为陆地国家呢),新疆绝对是中国最大的腹地,说新疆都是沙漠,西藏太高,要是都是有用的资源,我还巴不得再高些呢。近代因为海运的重要,将海洋看得过重,好象台湾都比新疆重要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要能利用海洋资源,太平洋资源取之不尽呢,担心什么。

太阳能几乎是取之不尽,可惜是不可储存,氢刚好是载体,将不可储存的能源转化为安全的可储存的能源。现在各主要大国科学家(包括几乎所有的汽车和飞机制造厂)都在研究将氢用于能源,能源将非常便宜,直接从水中获取。氢的科技突破被认为将是可以消除战争的科技突破。今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氢能源学术会议,人民日报还专门介绍了一些科普知识(氢能是确保我国长期发展的最可依赖能源http://www1.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294772.html,再论氢能的可依赖性http://www1.people.com.cn/GB/guandian/1036/2519064.html)。现在美国有能力降低氢电池的成本,但汽车制造厂都是以石油为燃料的生产线,要是石油价格不涨得太多,没有必要改造生产线为利用氢电池。这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不敢过度提高石油价格的原因。这种氢能源的重大突破可望在近三十年内(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实现,到时能源将变为相当便宜。美国科学家预计用西部多余的水电就可以廉价地从水中提出几乎用之不尽的氢能源。就象我们现在笑古代不会用煤碳、石油一样,后人也笑我们现在是端着金饭碗讨米。

我们看看化学肥料的发明就可以预知今后氢能源的前景: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是,在20世纪之前,农作物所需要的氮肥,来源却是十分有限的。当时农业上所使用的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副产品,比如:人和畜的粪便等。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天然氮化合物的数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指出解决的办法是必须找到新的氮肥。而在地球周围的空气中,氮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约为79%,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德国所瓜分的殖民地很少,粮食必须自给自足,德国的化学家提出向空气要氮肥的设想,但很多化学家包括李比希都认为不可能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可利用氮肥的。然而毕竟方向是对的,1911年,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正式开始在路易港郊外奥帕乌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厂。1913年9月9日,巴登米胺纯碱公司建成的第一个合成氨工作开始投入生产,实现了合成氨工业化的生产。氨的合成开创了人类科学史的重要篇章。当前,世界上90%以上的氮肥是由合成氨加工成的。大大促进了粮食增产(http://www.kw.mssti.net.cn/kjyb/hg012.htm)。

现在沿海发展比较快的原因之一就是海运相对便宜,但要是能源非常便宜,高速公路的重要性将会增加,并且空运就会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内地与沿海的差距就会缩小。
  看来已经穷尽的资源,实际还具有无限的潜能。若大的一个地球,我们也还只是在皮毛上循环地用了一点陆地资源,更加广阔的海洋几乎还是处女地。就可预计的技术条件,地球养活数百亿人口没有问题,但关键是人类可能永远达不到100亿人口了。
  氦3是氦的同位素,可以和氘发生核聚变反应,聚变过程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月球却有大约5亿吨氦3,如果供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吨的宇宙飞船,即可从月球上运回大量氦3,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不过照目前氢能源的发展势头看,人类今后没有必要从月球开采氦3。

人类与野兽斗争了数百万年,我们摆脱了猛兽的威胁不过几十年。猛兽一样不能光合作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腾出空间给它们呢?我并不反对适当保护野生动物,但首先还得以人为中心。野生动物的灭绝,丧失了人类可利用的基因库,但只生一个孩子仅让父亲与母亲各自一半23条染色体找到了表达机会,而另一半却丧失了表达机会,对人类自身丰富多彩的基因资源来说不亚于珍稀物种的灭绝。

有人说中国石油储量有限,但即使中国不生小孩,光留下美国一个国家,石油也会用完的,只不过是延迟了几十年而已,那么今后怎么办?美国到时候也民族自杀?尤其是几乎不产石油的日本,更加是没有理由生存下去了。今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主要依赖新的资源的开发,而不是竞争现有资源。

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民族自杀,留着资源给美国,美国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干吗要为了其他国家多用几年现有资源就民族自杀?别人也不会感谢你的,因为谁都知道对于现代社会,竞争现有资源只是暂时的,长远看,节流不如开源,人口减少意味着开源的智力也减少。中国人口减少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悲剧。

就算一直停留在目前科技水平,中国真的只能养活18亿人口,那也不用担心,因为中国放开计划生育,连15亿人口都勉强,然后就减少,怎么也达不到18亿。仅仅因为玉米、土豆、红薯,全球人口容量就增加了几十倍。科技是在近两百年才加速发展的,难道科技水平已经到了极限?随着种子、肥料、农业机械和其他科技的进步,人口容量将不断增加。静止地看,某一段时期可能真的有人口上限,但关键是以目前的生育愿望和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增长永远也达不到那个承载力极限。从全球来看,1960年代人口30亿时,平均生活水平比1930年人口20亿时要高;1975年人口40亿时,平均生活水平比1960年要高;1987年人口50亿时生活水平又比1975年要高;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平均生活水平又比1987年要高。从中国看,1980年人口总数10亿时候,生活水平比1970年人口8.3亿时候要高;1989年人口达11亿时,生活水平比1980年要高;现在人口13亿,生活水平(包括住房条件)又比1989年要高。 既然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说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成长远远比人口增长快。由于科技的进步,人口问题往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谁有资格断定中国人口上限?谁敢断定中国人口上限?

“人类的恐惧通常是一场虚惊”,对人口过多的恐惧是“心本无声声自流”,庸人自扰。过份乐观会付出昂贵的代价,但过于悲观,其代价会更高。

水寒人口论/讨伐计生委系列文章(待续),欢迎正规媒体发表我文章,请与我联系 familyyi@yahoo.com

1、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10月15日118期):计划生育政策攸关中国持续发展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10/19/content_2108796.htm
2、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第42期(总第275期,2004年11月1日):养老社会化的危机:老有所养,谁来养?
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2/cz01.htm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1631/13317/1193988.html

以下均在人民日报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
1、计划生育何去何从?攸关中国持续发展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640663&typeid=17
2、允许生三胎不会造成人口膨胀--“超生挑战中国16亿人口上限”是个大笑话!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688088&typeid=17
3、老有所养,谁来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深层哲理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688165&typeid=17
4、驳李小平“两百年将中国人口减少到三亿”的谬论--科技进步能解决老年化问题吗?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692094&typeid=17
5、边界是暂时的,人口是长久的--计划生育威胁西北边界安全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29076&typeid=17
6、为什么现在人口仍然增长?-低惯性增长是急剧减少的先兆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06044&typeid=17
7、中国现在养小孩为什么这么贵?-计划生育以三倍成本培养一个劳动力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6010&typeid=41
8、中国今后不可能建立起西方目前的养老制度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11524&typeid=17
9、财丁不能两旺--神秘的人口自控机制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27568&typeid=17
10、在人们印象中,中国人特别重生育,事实刚好相反--呼吁海外华人多生孩子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29676&typeid=17
11、重新分析生育率数据-八十年代就没必要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37254&typeid=17
12、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0967&typeid=17
13、被夸大了的环境危机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0925&typeid=17
14、经济落后能归因于人口过多吗?-恰恰相反,足够的人口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1376&typeid=17
15、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近代科技加速发展的原因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3703&typeid=17
16、人力资源将是今后最宝贵的资源-教育的失误将使财富变为废物
16、人力资源将是今后最宝贵的资源-教育的失误将使财富变为废物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4403&typeid=17
17、中国、印度崛起的必然--人力资源重新变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9051&typeid=17
18、近年粮食减产不是耕地的问题,而是农业政策的问题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9060&typeid=17

三更胡: 瞬息万变的人口形势与刻不容缓的计划生育改革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4739&typeid=17

并请关注何亚福先生在人民网深入讨论区的系列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