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文章节选
我看着山姆对大家说:“没有多少人记得我是在博尔德向崔雅求婚的。我们当时住在旧金山,我带崔雅来这里与山姆见面,看看他的想法如何。与崔雅见面才短短几分钟,山姆便笑着对我说,他不仅举双手赞成,还有点担心她会吃亏。当天晚上我向崔雅求婚,她只回了一句话:‘如果你不问我,我也会问你的。’可以说我们的人生是在博尔德与山姆一同开始的,也是在这里与山姆一同结束的。” 我们后来在旧金山为崔雅举行一场追悼会——维琪、罗杰、弗朗西丝,还有许多朋友都分享了他们对崔雅的追忆。那一天的追悼会里,山姆以两句话总结: “崔雅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坚强的一位,她教我们如何生活,也教我们如何离去。” 接下来的几天,信件开始涌入。我感到惊讶的是,许多人竟然都提到相同的事,在我最痛苦的时刻,数百人也同时参与了生死的诀别。
这是一封家里寄来的信一我的姑妈寄给我的(我们觉得它是崔雅的象征,是最让人喜欢的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合一,这是肯定的)。 我发现在这些信中不断提到“风”、“光辉”、“阳光”与“星星”等字眼。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崔雅最喜欢的一首诗……也最能代表她”我的姑妈把它完整地送给了我。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里,也未沉睡, 我是呼啸的狂风; 我是雪上闪耀的钻石。 我是麦田上的阳光; 我是温和的秋雨。 你在晨曦的寂静中醒来, 我已化成无语的鸟儿振翅疾飞。 我是温柔的星群,在暗夜中闪烁着微光。 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 我不在那里…… 某位与崔雅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士寄来了一封信,她深深地被崔雅所感动。 “在我得知崔雅进入最后的时刻前,我做了一个梦,那天是九号 星期一的深夜。 “就像大部分人,我强烈地感觉崔雅伟大的灵魂充满光辉地出现 在我的面前,另一位让我感受到这种光芒的人只有卡卢仁波切。” (卡卢仁波切听到崔雅的死讯时,特别为“空行之风”做了祈请的法式。) 也许,那就是为什么那一个夜晚通向“无所处”的梦境的路是如此开阔的原因。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梦中,崔雅静静地飘浮在空中……我想仔细看她的时候,突然 传来一个巨大的声音,我察觉那是风的声音,一股狂风在她的身体四 周吹着,她的身体愈来愈纯净,最后变成透明的,散发着光辉。风继 续在她身体的四周吹着,听起来像是一种音乐。她的身体慢慢融入山 上的积雪……化成千千万万的繁星,和星空合一了。 “那天清晨我哭着醒来,心中充满了敬畏与美……” 告别仪式过后,我们聚在一起观赏崔雅在风中之星年会上的录像带,突然有个影像浮现我的脑海中,一个我永远难忘怀的影像。我们第一次观赏这卷录像带时,崔雅坐在椅子上,疲倦得不想移动身体,脸上戴着氧气面罩,相当不舒服。影像中的她很清楚地说:“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这段演说令许多成年人落泪,甚至为她鼓掌喝彩。 我看着崔雅,看着这卷录像带,两个影像同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一个是强壮的崔雅,一个是受难的崔雅。当时崔雅强打精神问我:“我表现得还好吗?” 此生,我有幸亲眼目睹这颗宇宙的五角之星得到最终的解脱,对我而言这颗星星就是“崔雅”。 再见了,祝你一路平安,我最亲爱的崔雅。我会找到你的。 “你保证?”她再一次温柔地问我。 “我保证,我最爱的崔雅。” 我保证。
书评
生亦漂亮 死亦漂亮
----读《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子尤
这是一本波澜壮阔的书。当我终于读完它,合上书,闭上眼睛回想,映入头脑的,首先是完美完美又完美的女主人公崔雅。接着想起的,是贯穿全书的美好爱情。男主人公威尔伯,美国后人本心理学家、哲学家,书评语写道:“21世纪确实有三个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采,或威尔伯。”足见威尔伯之成就。一个传奇的机会,他在聚会上遇到了崔雅,两人一见钟情,似乎此生只为寻找对方。从他们相遇的刹那间,就注定永远不分离,整个过程只有一个神奇可以形容。
崔雅美丽,热衷环保、灵修、宗教,吃素。多么纯洁!这两个人遇到一起,会迸发怎样的光芒?就在他们准备结婚之时,崔雅检查出患了乳腺癌,喜剧转眼成悲剧,紧随而来的,是两人相伴,五年跋涉。我多想知道威尔伯如何用他的哲学、崔雅如何用她的美丽迎接这些苦难。对不起,崔雅那么智慧,无须用美丽做名片,但她的美又那么纯洁夺目!想起有人评价费雯丽的一句话:“她如此美丽,以至她不需要如此的演技;她如此有演技,以至她不需要如此美丽。”
威尔伯将他的叙述和崔雅的日记穿插合奏,展示了两个平凡又不凡的人对抗灾难时(既来自疾病也来自自己)的精神交锋。
身为癌病患者,我对他们关于疾病的隐喻的探讨深有同感,那章叫《被意义定罪》。只有病人,才会发现人们为疾病赋予了多少价值判断,比如淋病被视为道德上的疾病,使人背负沉重的枷锁。“社会眼中的病态,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具破坏性。”“当社会把某种疾病视为不好的或负向时,通常是因为恐惧或无知。”多么精辟!
这本书好比一座高楼,有很多楼层,读者想在哪层探索就在哪层。有爱情,有生活,有治疗,有思考,有身、心、灵,还有各种宗教,后人本心理学、长青哲学等等。有不同积累的朋友,可以各取所需。而我,则要继续接下来的旅行。
他们都是渊博的人,但过去他们的知识仅仅来自书本,这回却是从灾难中收获,算是生活实践。这时的思考,更浸染了人生的真实,不冷冰冰或是说空话。比如崔雅说,因为众生都在受苦,她觉得自己与众生深深相连。她将自己对于疾病的观点写成文章《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引起巨大反响。“我开始以更慈悲的心情面对那些生病的人,以更友善的态度来接触他们……”她指出,人们问“你为什么要选择得癌症”这样的问题,毫无助益,倒不如问“你要如何运用癌症来成长。”她这回真是成长了。
崔雅经历了数次手术、放疗、化疗,试了许多方法,从正统到另类,很多时候还见到了前方的曙光,但是,还是没有阻拦住癌细胞转移不停。在一次次的较量中,似乎都是癌症占上风,这对主人公和读者,都太难了!崔雅和威尔伯也会恐惧,甚至彼此生恨,相互埋怨。他们记下了每一个细小的心思,愈发显示出人性的光辉。就是这样的痛苦和哭泣,就是这样的埋怨和怀疑,让他们更加融合,更懂宽容,精神在苦难中不断提升。当这些插曲过去,他们依然坚持着,依然美丽着!不幸的是,癌细胞在崔雅身体里泛滥,让她在五年的拼搏后,累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是我见过的描写死亡最细致的文字,魂归之时,由风雨交加到霎时间四周寂静,看得我全身奔腾。崔雅一颦一笑一个思想的时刻,都让我爱上了她。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东西如此之多,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念,引领人们不要为一些世俗的蝇头小利所干扰,让心开怀地面对人生,死亡。世间要是多些这样美好的人和书,会和平许多。
大陆版的审校者写,当他向朋友推荐此书时,他们会问崔雅病好了没有,当听到“崔雅还是去世了”的回答时,都失望地说:“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失望,而我,对他们的反应也失望。人们如何对待生,如何对待死,又期待什么样的奇迹?
生病以后,我渐渐认识到,人活着是为了感受人生,明白人生的意义,怎样活比活本身更重要。崔雅得到上帝的宠爱,在疾病中升华,活明白了,圆满地完成了人生的旅程,也就是提前完成任务。人们经常策划庆典像结婚、毕业、生日等等,我倒觉得,不如策划一下死日。崔雅是在众人的爱中安详死去的,没有一丝遗憾。她死得漂亮,风雨大作,天地为她送行!这样的死,有什么不好?她创造了真正的奇迹!
书名是“超越死亡”,谁做到了?崔雅做到了。她真正超越了生死的狭隘界限!
四十岁离去,太年轻了,但她获得的,比许多八十岁的人还多!她不需要我们给予她什么,相反,用自己的行动,带给我们一切! 所以在感动崔雅之余,我们对于如何评判人生的价值,应该好好深思。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译者是胡因梦,就是那个美丽的胡因梦,就是那个才华横溢的胡因梦,就是那个当电影演员的胡因梦,就是那个将“茵”改成“因”的胡因梦,就是那个曾当过李敖三个月妻子的胡因梦,就是那个和我一样得过畸胎瘤的胡因梦,就是那个……,我心生碧波荡漾的因梦湖水。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一个好玩儿的故事。崔雅化疗时,威尔伯每天在病房间行走,他的大秃头让病人以为他也在化疗。看到威尔伯如此健壮,脚步如此轻盈,他们觉得这个化疗病人好猛!于是,威尔伯在行走间无意的鼓舞了全科的病人。哈哈!有趣!相信崔雅在天之灵看到这儿也会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