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1年1月~2005年1月确诊为婴儿湿疹的患儿共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龄20天~2岁,平均11个月。
1.2 诊断标准 (1)多发生于1个月至两岁左右的婴幼儿,症状时轻时重,或反复发作;(2)皮损呈多形性,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3)起病急,发生在头面部的患儿经常在枕头上或母亲的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4)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
1.3 证候分类 湿热浸淫型(135例):发病急,皮损潮红,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血虚风燥型(45例):多发生在1岁以上较为消瘦的小儿。皮损潮红、干燥、脱屑,或有丘疹和片状浸润。
2 治疗方法
2.1 内治
2.1.1 湿热浸淫型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二妙丸去生地、当归、甘草,加防风、白蒺藜、白鲜皮。方解:方中龙胆草、山栀、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燥湿,以除内蕴脏腑之湿热;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泽泻、车前子、木通以清热利湿,使湿热自小便而解;防风、白蒺藜祛风以胜湿;白蒺藜与白鲜皮同用,用量达10g以上有祛风除湿止痒之功。加减:本证若湿重于热而皮损以渗出、水疱为主者,上方去黄苓、黄柏、山栀,加猪芩、茯苓、滑石以健脾利湿;热盛而皮损焮红者,加生地、赤芍、丹皮以清热凉血;继发感染而有脓胞、脓痂或伴有发热者,加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便秘加生大黄(后下)以通腑泻热;腹泻加淮山药、扁豆、薏苡仁、焦山楂以健脾化湿。
2.1.2 血虚风燥型 治法:养血祛风,健脾除湿。方药:当归饮子合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解:方中用当归饮子以益气养血、祛风润燥;除湿胃苓汤以健脾除湿、理气和中。两方合用,共成养血祛风润燥、健脾清热除湿之功。加减:若皮疹干燥坚厚者,宜用当归饮子加皂角刺、丹参以养血祛风、活血软坚;瘙痒剧烈加珍珠母、煅龙牡、朱茯神以镇静安神止痒。
2.1.3 煎服法 每日1剂,开水煎沸10~15min,放入蜂蜜或冰糖调和后,用滴管或奶瓶给婴儿少量频服。
2.2 外治 用本院自制“婴儿湿疹霜”外搽。“婴儿湿疹霜”由紫草、金银花、防风、蝉蜕、薄荷、生地、当归、黄连、知母、蒲公英、苍术、苦参、栀子、白术、茯苓、紫地榆、木通、百部、赤芍、白鲜皮等药物组成,相互协同以达到宣通肺气,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养血祛风的作用。外治是婴儿湿疹很重要的治疗方法,易干燥和清洗,疗效优越。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皮损消退;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本组180例中,治愈149例,好转26例,未愈5例(后采用中药联合扑尔敏及外用弱效激素类软膏,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97.22%。
4 典型病例
赵某,男,8个月,于2001年6月12日初诊。患儿自3个月后颜面部出现红斑、丘疹,以两颊为著,头皮可见黄痂,因痒而常以衣被摩擦,啼哭吵闹,不得安宁。曾多次治疗。口服苯海拉明,肌注维丁胶性钙及外用肤轻松霜,但停药即发。现两颊部可见边缘不清暗红色斑片散在,表面有密集的约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泡,伴有轻度糜烂和少量渗出,头皮局部可见油腻性褐色痂。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二妙丸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苍术、防风、白蒺藜、白鲜皮各8g,黄芩、山栀子、泽泻、黄柏各5g,煎服法同上。同时外用“婴儿湿疹霜”涂搽患处,每日4次。3日后,颜面皮损大部分消退,头皮褐痂部分脱落。停服中药,再外用“婴儿湿疹霜”4日,症状全部消失。5个月后追访,未复发。
5 体会
小儿有“小儿脏腑娇弱”(《诸病源侯论》)和“脏腑柔弱……骨气未成……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的论述,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小儿禀性不耐、皮肤娇嫩、脾胃运化失职,内有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侵,二者蕴阻肌肤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衣服摩擦、肥皂水洗等刺激而诱发。《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健脾利湿,祛风养血止痒,同时外用本院研制的“婴儿湿疹霜”,清热解毒凉血、散风除湿止痒。内外兼治,疗效满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