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1;2.解放军第三○七医院,北京100071)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14d为1个疗程,连服3~4个疗程。结果:显效3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5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一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46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经B超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9年;胆石性胆囊炎32例,其他14例。46例病人中均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临床表现均有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且高脂餐后疼痛加重,或伴腹胀、恶心等其他消化道症状。辅助检查,B超诊断率可达90%以上,可见胆囊边缘毛糙、增厚或胆囊变形。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持续性右上腹钝痛不适,伴有右肩胛区疼痛;②有口苦、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道症状,进食油腻后加重;③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⑤胆汁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阳性;⑥B型超声波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部分可见胆结石。
1.3观测指标
①胁痛、呕吐、黄疸、大便等变化;②腹部体征;③血常规、血清胆红素;④胆囊B超;⑤必要时行x线或胆道内窥镜检查。
2.治疗方法
2.1西药治疗
根据病人情况给予:①抗感染治疗,如甲硝唑或环丙沙星;②利胆药物治疗,如消炎利胆片(广东罗浮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6片,每日3次,口服。14d为1个疗程。
2.2中药治疗
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柴胡10g,白芍、枳壳、香附、陈皮各12g,川芎15g,甘草5g。胀痛甚者加川朴、草蔻各12g;大便不爽者加大黄3g,槟榔10g;呕吐、暖气明显者加莱菔子、代赭石各12g;纳食不佳者加白术、茯苓各12g;伴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各15g。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14d为1个疗程,连服3~4个疗程。嘱注意调养心神。饮食宜忌:服药期间少饮酒,少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各型均可配山楂煎汤代茶饮,取其利胆降脂之功能。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学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共治疗46例,显效3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7%。患者服药最短1个疗程,最长4个疗程。
4.体会
感染是导致胆囊炎的重要原因,而引起感染的病因很多。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胆胀”“胁痛”“黄疸”等疾病范畴。《灵枢·胀论》言:“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胆囊炎的发病多因偏食油腻厚味,损伤脾胃,使气机壅塞,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职或忧思恼怒,肝失疏泄,累及胆腑,胆汁通降不畅,久郁蕴热或内损外感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生与胆汁成分改变和胆道动力障碍有关,并与细菌侵袭有关;其基本病理改变是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使胆囊壁增厚,肌肉纤维萎缩,故胆囊的收缩功能减退。因此在治疗上的一个难点是胆囊壁的不良重构而引起胆囊收缩功能的丧失,单纯应用西药抗感染很难达到恢复胆囊收缩功能的目的。笔者在临床上以西医之抗感染配合中药之疏肝理气、利胆和胃之品,减少了单纯西药治疗的片面性和单纯中药治疗的局限性,加上适宜的饮食和情志调节作为辅助,可收到较好疗效。
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引诸药人肝经,为主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其中自芍养阴可弥补柴胡劫肝阴之弊;枳壳、香附、陈皮行气宽中,理气除胀,止痛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和降通腑的作用,可使肝气条达,胆腑通畅。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枳壳、陈皮、白芍等均具有收缩胆囊,促进胆汁分泌,通利胆道的药理作用。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肯定,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