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中的养生之道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过年贴春联,能增加不少节日的气氛。注重养生的人自然是“三句话不离老本行”,选一些有关养生的春联贴起来,既能增添一些节日的情趣,又能从中参悟一些延龄助寿的玄机,可谓一举两得。
  古今不少名人,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感受写成楹联,用以自勉和励人。这些楹联不但平仄对仗,文采斐然,更是古今名人对养生之道的经验总结,读来很受启发。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手书楹联曰:“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上联是孟子语,下联是郑公自己的感受。
  清末洋务派首领、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张之洞,一生颇有建树。晚年在家乡养老时自撰楹联,悬挂于厅,告诫自己。联曰:“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乃却病方。”
  清代名士翟公栾曾自撰楹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对那些好逸恶劳或者动静偏颇之人,那些斤斤计较争权夺利之徒,翟公的这幅名联应该是他们自新的灵丹妙药。
  我国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一生对松树情有独钟,早年和晚年书写的楹联、中堂条幅中对松树的赞美举不胜举。垂暮之年,老人在其厅堂中悬挂了一幅自己早年的墨宝。上书:“种柳观生意,栽松养太和。”太和是指自然界及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变化、推移的过程和矛盾、统一的状态。“种柳、栽松”,“观生意、养太和”,不难看出,壮士暮年是何等酷爱生活、勤于劳作、热爱生命、注重养生啊。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时在堂屋中书写了一幅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莫以为这是一代名士穷困潦倒时在聊以自慰,其实,这是郑板桥学识渊博、深知粗茶淡饭有益老人康寿的道理而用以自勉。
  郑板桥在他六十岁时曾自撰一联,上联为: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中有余钱,瓴有余酿,瓮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下联为: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内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此副寿联道出了长寿的真谛。养生之道重在精神因素,人的情绪稳定,脏腑阴阳才能平衡,生理才能协调,否则邪就会入侵。故为人须知满足,不可额外奢求。对周围环境要适应,耳不听庸俗之声,眼不见低贱之物,胸无个人之私,兴趣广泛,读书吟诗,心情自然舒畅。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此名联为近代文学家、名僧苏曼殊所撰,现悬挂浙江丹山普陀寺内,它与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异曲同工之妙。
  
  【养生楹联集锦】
  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
  (明·任怀)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辛好作人。
  (清·俞樾)
  勤劳艰忍,积极乐观,为身心自强要道;
  美景天籁,阳光清气,乃造化所赐补方。
  当代著名书法家费新我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刘海粟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