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1962年新疆边民外逃事件 摘自《党史文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62年新疆边民外逃事件
■ 宋凤英
摘自《党史文苑》杂志2005年第17期   党政-历史广角

《报刊精萃》杂志与《梅州日报》也登有本文


1960年以前,中国和苏联关系友好,中苏边境中方一侧基本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1962年初,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区发生了大批居民逃往苏联的事件。起初是少数居民外逃,从3月中旬至5月,发展成为成群结队外逃。在伊宁市还发生了一些不法分子冲击政府机关、抢劫政府档案的事件。截至5月底,逃往苏联的中国公民累计达6万余人,他们带走大小牲畜23万头、大车1500多辆,造成耕地荒芜60万亩。加上被捣毁的政府机关、企业和被抢劫的粮食、物资等,造成的损失累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

  那么,这一事件爆发的原因何在?中国政府又是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
  
  中苏关系恶化和苏联方面煽动,是伊塔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原因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与苏联的边界线长达3000余公里,而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则相距遥远。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加上民族血缘关系和宗教文化联系,使得新疆在清末以来长期处于苏联的影响和控制之下。苏联之所以能够对新疆地区施加重要影响,与苏联在中国新疆地区广泛存在侨民不无关系。与散居中国东北、上海等其他地区侨民不同,新疆的苏联侨民人数众多、居住集中,与当地维吾尔、哈萨克等族民族群众有着血缘纽带关系。而且在新疆,具有官方背景的苏侨协会,成为其保护伞,其势力和影响远非其他地区的苏侨可比。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这一特殊群体在我国新疆地区,甚至构成了一种“国中之国”的存在状况,中国政府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管辖。

  苏联方面为了维护其在新疆的特殊利益,也在新疆大量非法发展侨民。新疆解放前夕,伊犁当地的苏侨及其家属已发展至6.5万户,共20余万人。新疆解放后,苏联仍然继续在当地的中国公民中大量散发非法苏侨证件,鼓动他们加入苏籍,并移居苏联。仅1958年2月8日到1959年3月6日,苏联领事馆就发放侨证4575本,其中只有15户是经过伊犁州公安局批准的。在发展中国公民加入苏联国籍的活动中,伊犁苏侨协会起了很大作用。苏侨协会本是社会团体,但是在苏方的支持下,具有了一定的行政职能。苏侨协会代行领事业务,受理加入苏联国籍的申请,并在苏侨遣返工作开始后,办理苏侨回国手续和遣送苏侨等工作,还大量发放假侨民证。

  在50年代,苏联方面通过新疆各地苏侨协会,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对中国边民灌输“苏联优越”的思想。苏侨协会并开办苏侨学校等,组织苏籍干部学习苏联报刊文件和国家建设的方针政策,等等,加强对苏侨青年、干部的思想控制。伊犁地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从1946年三区革命时期起至1958年一直使用苏联版本的教科书,受的是苏联国民教育,学的是我们的“祖国是苏联”、“首都是莫斯科”、新疆是“东土耳其斯坦”等内容。这种片面教育,导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全伊犁地区少数民族儿童的心目中,依然只知有苏联、有莫斯科,而不知中国是什么国家、北京是哪个国家的首都。伊犁州与苏联接壤的边界线长约1500公里,在此漫长的中苏边界上,基本情况是有边无界,有边无防。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亲密伙伴。意识形态的相同和兄弟般的关系,使得两国在伊犁地区的很多地方边界不清,两国牧民在放牧时经常越界。在中苏友好时期,当地中国政府和中国居民的边防概念模糊,边境管理不善,对边民流动现象习以为常。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苏边境地区中国方面长期没有军队驻防。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曾在新疆工作过,据他回忆说,他在1949年8月从莫斯科到伊犁时,只需苏联驻伊宁领事护送即可,因为在中苏边境的重要通道霍尔果斯口岸只有苏方设立的边卡,而中方没有任何驻军和边境检查人员。直至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时,伊犁地区只设有两个边防站和一个检查站,实际边防线仅300余公里,而且只有30%的地段可以几天巡逻一次,有的地段一周巡逻一次。有的地方则由于交通不便,缺少通讯设备,以及人员有限,巡逻不到或无法巡逻。在这种状况下,中国方面长期以来对边境地区没有实施全面的、严密的控制,边界线上留下了许多无人管理的空隙,使边民能够经常零星地自由越过边界而不被发现。另外,就伊犁州的边境居民来说,伴随祖国观念的混乱,国界观念也极为淡薄。一些边民或者出于好奇,越过国界去看看苏联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者干脆就到苏联境内去打猎、拾鹿角。少量人员和牲畜越境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

  1958年,由于最高决策层的失误,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客观条件,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其结果导致全国性经济严重失调,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加上1960年的自然灾害,引起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甚至在许多省份出现了饿死人和逃荒的现象。就伊犁而言,1958年伊犁州开展“大跃进”运动以来,由于在农业生产上计划定得过高,没有留有余地,加上对粮食估产偏高,直属县市在完成粮食征购任务方面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浮夸虚报现象。但总的来说,在全国三年困难时期,新疆北部地区并没有出现饥荒现象。伊犁地区最差的时候,人民生活安排充其量也只是所谓“三七开”,即吃30%的细粮,70%的杂粮,根本就没有恶化到需要外流逃生的地步。全州比较平稳地渡过了困难阶段。
 
  在1960年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形势下,苏联对中国新疆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与中方协商、配合安排遣侨事务,转变为积极插手这项工作。苏联驻新疆的领事馆开始利用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某些缺点错误,以及人民生活出现的暂时困难,积极、主动地进行挑拨性、分裂性宣传,加快在中国公民中非法大量发展苏侨的步伐,鼓动中国边民去苏联。苏联领事馆、苏侨协会和苏联国内给中国国民散发各种证件的活动,也进一步升级。这些证件有领事馆发的临时国籍证明书、遗失护照证明,苏侨协会发的申请加入苏籍的证件,苏联国内发的护照抄本、补发的出生证明等等,以及苏联的集体农庄、地方政权组织发来的邀请中国公民迁居苏联、保证其在苏工作和生活的大量各类召唤书、同意书、邀请书、保证书。苏联方面宣传说“持有这些证件的人都是苏联人,都可以去苏联”,并鼓动、组织他们到苏联去。

  60年代初,苏方通过集体农庄、区乡政府往新疆各地投递信件,提供各类非法证件,寄赠报刊杂志等宣传品,引诱中国边民去苏联。苏联哈萨克广播电台对新疆的维语广播1950年曾自动撤销,但到1961年上半年又得到恢复,经常播放去苏人员的录音讲话、访问记等,赞美苏联,煽动民族分裂情绪,且频率和播出时间都与中方的维语广播电台相近,很易为新疆地区的听众所接收。与此同时,已越境去苏的人员也频繁与其中国境内的亲友通信,或邮寄米、面和肥皂、棉布等中国定量供应的物品,宣传苏联生活的优越,劝说他们到苏联去。特别是有的人利用亲友关系写信鼓动担任劝阻外逃工作的干部去苏,直接破坏中方进行的这项工作。
  
  中国方面的应对
  
  伊塔事件是中苏之间的一场严重外交纠纷,中苏之间为此事展开了长达一年半时间的外交交涉。中国外交部从1962年4月24日开始,先后向苏联政府发出过三次备忘录和两次照会。中方严正指出:新疆北部居民外逃是苏方煽动的,苏联在新疆的所作所为是颠覆性活动。苏联边防人员非但没有采取措施,加以阻止,反而给非法越境者提供方便。中方要求苏方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边境正常状态,并交回外逃人员。

  苏联方面也从4月24日起,陆续向中国外交部提交了四次备忘录和两次照会。苏方辩解说,中国居民超过边界应由中方自己予以制止,而苏联接收中国居民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苏方还提出,中国应派人到外逃人员中做工作,劝说他们回国。对这些说法,中国方面当然不能接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