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中国最初的口号是要将其创办成历史上最好的一次奥运会,这种美好的愿景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实的差距注定了它要承受更多的关注和争议。近期,关于奥运成本的问题再度浮出水面,有媒体质疑中国为一场仅持续两周的体育秀支付了过高成本,而有些中国国内媒体则针对性地批评了这种对中国的偏见。其实,任何判断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事实,那么,奥运的成本到底如何呢?
据北京奥委会的资料显示,此次奥运会预算支出为23亿美元,由于市场开发的成功,盈利目标将为1600万美元,由此中可能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盈利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名为“为奥运算算账”的文章,提到中国为奥运会的投入“总计420亿美元”。23亿与420亿,这是个巨大的差别,直接影响对奥运会奢侈与否的判断,但其实,关键在于双方认定的计算范畴不一致。
在《华尔街日报》方面引用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估算数据中,奥运的成本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资、奥运场馆建设、运营成本以及安全保卫成本,这5项的成本估算分别为265亿美元、107亿美元、25亿美元、17亿美元和5亿美元,其中的基础设施与环保投资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对此,北京奥组委专家张清表示不能把奥运会筹备之外的城市基础建设、改善交通和环境的费用全算在奥运会预算中,因为即便不举办奥运,按照北京的十一五规划,相关的城市建设、交通和环境的改造都是要进行的。如此一来,剔除掉了将近400多亿美元,420就是20了。
然而,借用会计上的说法,这20多亿美元的预算只不过是一种账面成本,根据奥组委发布的信息,奥运场馆的建设总支出控制在130亿人民币,按照现行汇率,也就是19多亿美元,如果按照奥组委的算法,那么中国只需要提供出部分奥运硬件以及小部分运营资金,就可以成功举办一次奥运会,难道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这么容易?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现实情况,20多亿美元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其实,将奥运的运作看成一个项目,其最真实的成本还应另外考虑那些看不见的成本。这样综合考量的话,奥运的成本又岂止20亿美元?根据《华尔街日报》援引成本数据的框架,我们认为在以下方面都应考虑隐性成本。
首先,在奥运场馆建设成本方面,本次奥运会建造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鸟巢、水立方等等,这些虽然是“必须”的建设,但它们通常只是为了单一的奥运而建立,赛后如何能持续经济地利用是非常困扰的问题,奥运会的历史也表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体育场馆等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成熟的职业联赛、广泛的文娱及商业展览、以及一定的旅游经济,但在中国,职业联赛的缺乏、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偏低以及文娱及商业展览的非广泛性,对奥运场馆的需求是相对缺乏的。
另外,北京奥运会的许多相关设施的建造规模都比历届奥运会的大得多,比如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面积比雅典奥林匹克中心大五倍,是纽约中央公园的三倍,过大的规模不仅加大了后续利用的难度,也加剧了相应的维护成本。同时也像人们经常强调的,奥运不应该只是竞技体育,更应该是大众体育。经验研究表明,大额的公共补贴被用于主办大型体育赛事,而这对于公众参与的激励是很小的,所以综上所述,这些“必须的建设”投入得是不是太过了?
其次,在环保投资方面,政府为了尽快达到奥运承诺书所要求的环境标准,采取的短期措施蕴含了很大的隐性成本。虽然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环保治理是必要的与必须的,但环境的改善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揠苗助长必定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以提高空气质量为例,北京及其周边六省区市协同实施的加强机动车管理,在7月20日至9月20日期间对北京市机动车和外地来京车辆实行单双号限行,重型卡车禁止进入北京,由此导致的运力资源的短缺大大提升了运输成本,根据某在京物流公司负责人估计,供不应求导致运货费用增加了5~8倍,有的甚至达到10倍之多,而相应的,众多在京店铺也会多备存货,储存成本也急剧上升。
但这个管制的领域还广泛存在于如建筑、钢铁、市容整治等其他领域,企业的强制被迁徙和短期停产也对经济造成了短期冲击,而过多华而无用的市容治理用也认为是资源的浪费。诸如此类的成本并不会在奥组委的账面上出现,但它们确实是为了奥运这个短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新增的,并且奥运结束后,一部分管制措施将撤销,回复其原有状态,类似的交通限行措施带来环境的改善影响只在短期存在,而另一部分将因为短期的应急式措施的性质承受更大的改造或者补偿成本,也就是说,即便撇开那107亿美元,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支出是因奥运而生,该纳入奥运成本组成。
再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奥运,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倾斜。一般意义上,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按照十一五规划和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即便没有奥运会,这方面的支出的确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奥运,支出的分配会有所不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以奥运建设为中心,占去了蛋糕中的大部分。
在“十一五”规划中,北京是计划在2004-2020年间投资1500亿元人民币打造道路、地铁、机场等的交通基础设施,现在一个奥运会相关的投入已经达到180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这其中肯定有一部分要加入奥运投资成本的,而不能像奥组委专家张清认为的全部剔除,因为由于奥运的存在,实际短期的投入已经比计划增长太多。
另外,在安全保卫方面,由于近年来恐怖主义的泛滥,这方面开支的增加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在奥组委列出的预算中,3亿多美元的支出是远少于希腊奥运会的相关项的,但这并不意味奥运安保实际成本的降低。现在的北京被形容成一座封闭的城池,北京外围道路上数以百计的车辆检查站,对外国人和市民的多重身份检查等等复杂的程序,除了令人们感到自由受限之外,整个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也大大增加了,而近两天来云南的公交车爆炸事件再次说明了随后的安全保卫投入会在更广的层面铺开
最后,在更广泛意义上,奥运会的成本还涉及到了如火炬传递、各地喜迎奥运的相关庆祝活动的等,虽然传递奥运精神和表达喜悦是理所当然那的情感宣泄,但设计历史上最长的火炬传递路线、对传递路线涉及的省份的部分产业生产限制、毫无新意地重复庆祝等等,其实都产生了相当的成本,虽然在政治上是理所当然的正确选择,但不计成本地举办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奥运”,恐怕也是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所难以承受的。而近期,有关奥运会的承办目标被改为“要成功举办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会”,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成本收益衡量后比较准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