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年的奥运筹办过程中,北京到底花了多少钱?这些钱都花到哪儿去了?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少好处?有没有兑现“节俭办奥运”的承诺?对于诸多疑问,北京奥组委及北京市有关官员进行了解答。
奥组委昨日在主新闻中心发布会上透露,北京奥组委资金预算按照第三版本20多亿美元标准执行,目前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奥组委预算财力有充分保障
北京市政府发言人刘志介绍,在整个筹办期间,北京奥组委先后做了三个版本资金预算,目前执行的是第三个版本预算,约20多亿美元。从执行情况看,预算收入情况完成较好,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总体预算财力有充分保障。但他表示,实际支出数额要等奥运会结束后才能最终确定。
据了解,奥组委最初的资金预算为16.25亿美元,主要参照理解奥运会预算估测的。三个版本更新都是根据筹办任务增减和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因素进行的调整。
重点基建掷2800亿元
北京申奥成功以来,耗资2800亿元完成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刘志指出,把2800亿元计算成北京对整个奥运会的投资是不准确的。
北京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王海平介绍,2800亿元主要完成了城市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水资源、城市建设四方面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2800亿元做成了哪些事?王海平说,首先是建设了首都机场东扩工程,建设了T3航站楼;改善了铁路枢纽状况和铁路新线路的建设,包括北京南站的改造工程、京津城际工程,还有北京动车段工程;进行了北京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网建设,这几年高速公路网新增里程578公里。北京已实现了区区通高速的目标;进行了146公里的轨道交通建设,完成了13号线、八通线、5号线、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和机场高速轨道交通的建设;还加强了水资源环境建设和能源的建设。
据了解,这些项目均处于“十一五”规划框架下,原定于2010年前完成,由于奥运会的举办,这些项目提前完成。
场馆赛后企业运作30年回本
刘志介绍,奥运场馆总投资控制在130亿元内,亦体现了节俭理念。据了解,奥运场馆投资一半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另一半来自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方面的社会融资。
针对奥运场馆赛后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北京市建委新闻发言人张农科表示,已把一些奥运场馆交给企业,赛后用30年经营时间来换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