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奥运开幕式观记(下)以及奥运会之我看

能够将开幕式的观感一直持续到奥运会结束的时侯还没有完成,的确是史上一大奇观。从这一点来看,书生的懒散为评选诸子圈十大丑男奠定了无法超越的基础。如果一定要寻找原因的话,可以用审美疲劳或者被从未有过的中国夺金收牌的阵势所吸引,这是正面的解释。倘若要负面的说法,那就是书生的偷懒,同样无比伦比。

其实开幕式的观感到上集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还有关于海路木桨的一些感慨。

在书生记忆中,最痛恨的中国古句是“片板不许入海”。这句话可以从《明史》中查到:“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朱元璋这么做,自然是为了统治,所以他禁止私人的船舶与外界的沟通。

其实最早的官方出海记录从汉武帝开始就有了。班固写的《汉书》二十八卷下《地理志》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湛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 由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解释一下:日南是越南,障塞是越南中部的一个城市;徐闻在广东,合浦在广西;都元国在越南南部;邑卢没国是现在泰国的地盘;夫甘都卢国在现在的缅甸;黄支国在印度的东南海岸;珠崖就是我国的海南岛;皮宗在新加坡的西边;已成不国指的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开幕式上的木桨我想应该属于三宝郑和的船队。如此雄壮,是远航的气魄。每一扇都如同门板,每一扇都是船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固然写意,但和浩荡于万里海平面上的心绪相比,还是小了许多。

如果说中国的各代王朝更多的将视野仅仅局限在这一片大陆上是无法改变的历史的话,那么,在奥运的开幕式上,以惊心动魄的木桨排列成海啸般的阵势,一定是希望向世界宣告:大海,我们回来了!

写到这里基本上就停了笔。之后是每天排列奖牌榜以及为中华健儿的别样纷呈的拼搏和努力而沉浸其中。时间就是这么不等人,转瞬间间这些都成了记忆和历史。所以写一点综合的印象看来还不算晚。

可以说人们的印象已经五花八门地以立体的形象弥漫在报章媒体之间。总体来说很正面。这点书生非常赞同。但正面有正面的不同角度。在书生看来,更多的是感受到国家的从容和气度。虽然这种从容和气度,在整体而言,执政者用心颇为良苦。

值得关注的是一直在十七天里面不时飘荡在节目中的这次奥运会的主题曲。《南方周末》上说本来这是作为花絮时侯使用的,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主题。的确不宏大。和当年北京亚运会的曲目们比较起来,也差了许多。不过我却很喜欢。能感受到一种优雅或者说是细腻。当人们开始执着于民族的崛起的时刻,有这样的优雅和细腻与之孪生,幸莫大焉。

有着漫长历史轨迹和文化传承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最近200多年的屈辱,不自主地有些自卑和敏感。这很正常。通过某种外在的形式作为和世界进行沟通的桥梁,奥运会是最好的方式。自然镜子总是两面的,别人也会同样感同身受。

可以载入史册的是中国的志愿者。书生小时候读书之际,是必须每周参加义务劳动的。义务劳动的来源估计大约应该上溯到巴黎公社时期。公社的官员以义务劳动居多。后来列宁倡导的义务劳动日,达到了某种极致。这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子。

如同曲线一样,义务劳动在中国开始市场经济之路的时侯被嘲讽地过犹不及。将一种完全占据社会的思维换成另外一种看上去截然矛盾的思维,其间的过程可想而知,翻天覆地。志愿者表现出来的,和义务劳动同样的外观,而其本质已经有了同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倒和佛家说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奥运会很快乐。不过这快乐有代价。这么多年国人们的努力和坚毅给奥运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运动员教练员们则是用青春和汗水。为了让奥运会更加地有光彩和有面子,还有无数的国人忍受着理论上短期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压抑。这些我们都无法回避。客人来了我们可以倾情招待。客人走了以后呢?

从对郎平等海外使者的由衷掌声,到对刘翔退出赛跑的人性关怀;从开幕式上小姑娘假唱的不平之声,到中国足球官僚体系的一片嘲讽,书生相信国人们越来越走向坦然和本真。这真的很好。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快乐的基本源泉。快乐总是和真实面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耀眼夺目的奖牌和不为人知的辛勤同在。煌煌大观的盛典和知微求精的细节同在。一日千里的飞跃和林林总总的缺憾同在。弥漫纷扬的赞扬和一针见血的批评同在。五千年的历史和更长远的未来同在。欣喜由衷和拍案而起同在。你和我同在。屈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依然在耳,未曾远去。

是为观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