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叹口气说:“真不想把这本书看完啊。”
对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处境,读书有着不同的功用。我们读书,有时候是为了增长知识,有时候是为了陶冶情操,有时候是为了打发时间,有时候是为了思考领悟,甚至有时候,是为了标榜自己。
少时的我,愤世嫉俗,看不起那些为了显得自己博览群书而去博览群书的人,觉得他们是在可怜地为别人而活。后来我想到,不论为了什么目的,读书总是好的。文字之间的风景,在其它地方欣赏不到。如果一个人为了显摆的缘故而去读了一本好书,那么风景,也照样能从纸端跃入TA的心里,便已经不能算是虚伪或者荒废的阅读了。
再后来,更加明白事理,审视自己的读书,又何尝没有为他人而读的意思在里头呢?小时候一本又一本地读名著;大了呢,有书评蜂拥谈论着的畅销书,照样要买了来一睹芳容。如此这般,都有微妙的一层从众心理,只是表现得没有那么明显,比例也不甚高罢了。
即便是安静的阅读,极其个人的行为,都难免掺夹着社会人的痕迹,为了彼此的认可与接纳而无以免俗。这让我仿佛听到一个在人群当中高谈阔论的人,他心里对于这个矛盾着的世界无声的哀叹。
而如今日益嘈杂的各色媒体和网络平台,更加如木偶的拉线,把书本纷纷扯将起来,让它们开始舞蹈喧哗。围绕着一本书,有很多的人嚷嚷着说:看我!听我!赞美我!
好在书,它们本是沉默的。于是就一定有人,有时,默默地与它相对,把一切声音都关在窗外,独自欣赏它不可言说的好处。
这么安静与我相对,让我巴不得时光可以停留、阅读可以没有尽头的书,我记得的有三本。不是它们比其它的书要好多少,而是它们恰巧有着这种特质,而又在我需要这些文字的时候,来到我的身边。
就像这本《千江有水千江月》。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波澜不兴。单就故事情节而言,它甚至是乏味的。
可是它怎么会乏味呢?
它写了故乡,一个人情世故温暖人心的地方;它也写了人世,一段无奈而又优美的路程。
我喜欢看台南人所过的生活。
他们煮热辣的面线给人医治感冒;他们由新嫁娘裁了布料,在过门之后的端午节,缝扎小巧的馨香端午香袋,分送给邻居小孩;他们到了晚间,每人分一碗爱玉,一边吃,一边听外公讲“薛仁贵征西”;他们在网鱼那几日,大人小孩一起去鱼塭帮忙,“远方,近处,各各渔家草寮挂出来的灯火,隐约衔散在凉冽的夜空”。。。
我也喜欢看那些无可奈何的悲欢离合。
三十年死生不知的大舅,突然从日本回来,还带回了日本太太。于是在台南带着两个儿子等了他漫漫三十年的大妗,要上山顶庙寺长住。众人只以为她是觉得委屈,纷纷相劝,她却沉沉地给婆婆跪了下去,道:“光复后,同去的人或者回来了,或者有消息,只有国丰他一直无下落;这么些年来,我日日焚香,立愿祈求天地、神明庇佑,国丰若也无事返来……媳妇愿上净地,长斋礼佛,了此一身。。。如今他的人回来了,我当然要去,我自己立的愿,如何欺的天地、神佛--只是,老人面前,不得尽孝了,阿娘要原谅啊!”
所以到了书的最后,贞观在碧云寺讲了这样一句话:“别人或许不知大妗,我们与伊吃同一口井水,还会不了解,伊不是看破,伊才是情痴。”
总之我喜欢看的,都是些我说不明白的好。它们让我一天生活的盼望,落在临睡前那一点时间一束灯光一捧纸张里面。不管这一天经历了多少高低起伏的情绪,它的结束,总与昨晚相同。那本床头躺着的书,我知道它,故事走到哪里,都一定给我不变的感受。它写的人伦社会和世俗生活是那样的美,像一条清澈的小河。
作者萧丽红在后记里写:
第一次看到祖母铰了拇指般大的布,将它摊头痛药膏,贴在双鬓的那年,我才六岁;而十六岁,我才开始读《红楼梦》的!
最近,我忽地想过来:咦!晴雯、熙凤,不也贴的吗?第五十二回,麝月不是说了晴雯一句:“病得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二奶奶贴习惯了,倒不大显。”
所不同的,荣国府用的是红绫红缎,我祖母倒是不拘颜色、布料;她活到七十好几,一生未离开过嘉义老家,(当然也不识得大字!)她是绝不可能知道——《红楼梦》说的什么,代表何义;晴雯既不可能影响祖母,祖母更不可能影响晴雯,她们的相同处,只在于她们都生身为中国女子;是凡为中国女子,不论民女、官妇,都衬在相同的布幕、背景里,都领受五千年岁月的光与影交织而出的民俗、风情,和一份悠远无限的生活体验。
从前,在还没有塑料袋之时,人们都用废弃的纸张、簿页,一张张卷像现在甜筒的样子再予粘好,一般商店就用这个装小项东西;有个朋友说起:她还是小孩时,她的祖母把她们买零食回来的那些卷纸,一个个收拾起来,等到一定的厚度了,就给巷口开小店的阿婆送去……
“祖母”早年守寡,独力养大五个儿女……是除了与孤老阿婆“同”此“情”外,还有一份对物的珍惜!又说:伊从前住土房子,有一次,小偷来挖墙,祖母摸着一吊钱,就从洞口递给他,小偷因此跪地不起——人类原有的许多高贵品质,似乎在一路的追追赶赶里遗失;追赶的什么,却又说不上来,或者只有走得老路再去捡拾回来,人类才能在万千生物中,又恢复为真正的尊者。
另外两本让我心安不愿仓促读完的书,一本是少年时代的泰戈尔《吉檀迦利》,另外一本是在美国时候的Jane Goodall “Reason For Hope”。那两本书也没有惊心动魄之处,甚至多处与我的想法相左。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换一个境遇,我对它们的感觉,可能都会大不相同。但是总也没有如果,书和人之间,也存在着可遇不可求的相逢。于是我能够在每个不完美的日子尽头,盼望完美的一段会面,暗自希望它带给我的愉悦能够持久。为了这个缘故,我吝啬地读书,不允许自己每次读得太多,怕美丽的感受太快被我挥霍一空。
但是书都有最后那一页。当它被读完,被合拢,一段幸福的时光,便也从此被封存。
王俊雄:花间梦事
音乐链接:http://www.shhc668.com/images/a.mp3
(说明:大概是因为我用代理服务器,在这里贴不了音乐,一贴就死机。这只曲子我很喜欢,在我的新浪博客有贴,这儿就不能了,只能给个暂时的链接,十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