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午九十回忆录(续)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夷午九十回忆录

赵恒惕

八、援鄂之役

    直系王占元主鄂政有年,日事聚敛,所部军队,变乱叠起,鄂民苦之久矣。当联省自治运动澎湃之际,鄂人乃图驱王自治,而苦无兵力。于是乃推李书城、蒋作宾、何成濬、孔庚诸君,乞援于湘川两省。 

    湖南既倡导省治于先,与湖北又有脣齿之谊,故慨允出兵相助。李蒋等并公布湖北省自治临时约法。举蒋作宾为总监,孔庚领自治军,而以留湘数年之夏斗寅部鄂军为先锋。湘省则遣宋鹤庚第一师为援军主力,余曾躬赴前线视师。 

    援鄂之役,开始于十年七月下旬,湘军士气锐甚,连克要隘,羊楼司一役尤激烈。敌军为孙传芳部,连战皆北,王占元终被免职。北政府改派吴佩孚统大军来援,与我军相持于汀泗桥,以吴遣海军攻岳州,我后方受威胁,被迫撤退,岳州遂陷。四川熊克武原约出兵东下,唯以当时川湘部队均无电讯设备,联络不灵,致无法配合作战。 

    湘军溃败之余,兵心涣散,如吴军追击,则长沙亦难固守。当时外界情形,亦不甚明了,余乃决计冒险亲访吴佩孚于其停泊岳州之军舰上。以湖南民心,与大局形势,向吴明晓利害。吴亦方有事于北方,遂以此结好湘人,和议得以达成,正式停战,为九月一日。余与吴直接谈判之条件,则为北军暂驻岳州而已。 

    战事末期,桂军沈鸿英为广东陈炯明所逐,避入湖南。余初以沈部武力,或可为助,故优予收容,令驻平江一带。不意沈竟受北军嗾使,利其饷械,欲乘我新败之余,进袭长沙,余乃遣师堵截,驱之出境。 

    援鄂战事结束后,余即全力抚辑伤亡,整顿军队。是年冬,军心初定。唯苦于饷源短绌,欠饷原已不少,而年关将届,如再不发饷,则前线防军,即难维系。此时主要财源,为铜圆铸造局。忽有黄、庞二人,竟图煽动铸造工人罢工。叠据铸造局局长报告,如不即予处置。则将无法维持,乃不得不下令逮捕。逮获后,工人咸惧其招供名单,谣诼纷起,为安定人心计,复不得不予以正法。当时搜其住宅,获共党宣传品甚多,而时人不察眞像,受共党宣传,谓余枪杀工人,殊属误解。其实任何人当此时机,处余地位,亦必采取此种断然之处置也。 

    民国十年,省城时有学生与工人游行之事,最后必至省府请愿。有时余亲自出见,当场答复,有时则令推代表入见。每次代表,必有冒充学生而暗中谋颠覆活动之毛匪泽东在内。某次,余曾指毛曰:「汝既非学生,又非工人,何以每次必有汝参加,后再如此,必不汝贷。」是后即绝不见其出现,盖其深惧步黄、庞之后尘也。闻毛自遭余斥责后,不久即离湘避匿,故余任内共匪未发生重大叛乱,当由于此。 

九、湖南实施省宪之经过 

    湖南省宪之审查通过,在民国十年八月下旬,至十一月,复经全省公民总投票复决,十一年(一九二二)一月一日,正式公布施行。 

    省宪之实施,分三步骤。一为成立省议会,议员由各地普选,名额以人口为比例,每三十万人选出议员一人。惟一县总人口不满三十万者,亦得选出一人。长沙衡阳宝庆三县人数最多,各选议民三人,全省共计议员一百零八人。二为选举省长,由省议会选出四人,交全省公民总投票决选,以最多票当选。公民投票结果,余得票最多,谭公组庵次之。三为改组省政府,依省宪规定,成立省务院,辖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司法、外交、军务共七司,以教育司长李剑农兼任省务院长,修宪以后,改为五司,由省长兼任省务院长。

    省宪公布后,余即函挽谭公组庵返湘主持,(此函后落张礼文君之手,张君来台,供职中央信託局,张剑芬(龄)兄代余收回,装裱见赠)。谭公则始终婉辞。并表示彼愿对外,嘱余顾内,共同维护湖南之自治。民国十三年,省宪修订一次。刘君揆一尝建议改省长制为委员制,余亦甚表同意。盖如采委员制,则湖南各方人才,均可网罗。当时有主张以谭公延闿、熊公希龄、程潜、林支宇、刘揆一、与余等七人,为省务委员,并推谭公为主委者。设能实现,亦未始非谋团结安定之一途。惟修宪委员会,未予通过,刘君因此退席,彼从此未再过问政治,谭公此时未能返湘,实为一大憾事。 

    余于省长任内,谨守省宪规定,顾念民艰,兢业自持,未发纸币,未借外债,未加赋税,更未如若干省份之预徵田赋。然因是财政支绌,对地方建设,未能多有建树。缘湘省田赋总额三百六十万圆,而从来无法十足征收。各项釐捐,年约一百二十万圆,而军费已占岁出之大半,行政费用,不及四分之一,教育及建设经费,更属有限。当时湘省有正规军四师,杂牌单位甚伙,虽苦供需浩繁,而处四战之地,又非留相当数量之军队,无以自保。 

    余屡图打开此种省库支绌之僵局,以拓展湘省经济建设,及振兴教育,培植人才。惜以限于环境。未能如愿,然仍于极力撙节之余,设立湘中、湘西、湘南、三公路筹建会,规定按期修筑道路。并建立湖南大学,完成纺纱厂,拓宽省城街道,资助湘雅医学院私立学校等。一时民生安定,絃诵与机杼之声相闻,差成小康之局。 

    湖南大学为全省最高学府,系以岳麓书院全部,拨作校址。余对该校构想,原拟收购附近五里以内提田山地为大学范围,礼堂设于正厅,依原来向址,不予变更。(岳麓书院旧址系朱晦庵先生勘定,因其精于堪舆,故书院代出人才,不宜改变。)头门建于近河岸两小山之间,门栏须极庄严巍峨,由赫曦台至头门平地,除建筑需要外,闢为广场、图书馆、科学馆、各院系讲堂、宿舍,应分左右,整齐配置。并将头门前面,与水陆洲之小河,闢成一小湖。由校门上手与牛头洲之间,架设铁桥,以利交通。将水陆湘与富家洲联为一岛,洲尾与三叉矶纺织厂之河道,横筑一提,设开关水闸,使小河之水,四时常满。两岸徧植杨柳及果树花木,沿湖敷设马路。靠山一带,建置教职员宿舍,使红墙绿瓦,与垂杨清波,相映成趣。山地则分区种植珍贵林木,培养风景,如此则该校必能蔚为国内有数之读书佳境。惜彼时对于民产无徵收办法,而居民索价极鉅,政府适当经济困难之际,致未能实现。唯望将来反攻复国,土地国有,重新建设,有以达成斯愿耳。 

    民国十年左右,南北交争,兵戈不息,民生痛苦,火热水深。联省自治,不失为针对时弊之良策。虽不为主张武力统一之吴佩孚等所接受,然当时忧国之士,则莫不同情。李剑农固极力撰文鼓吹,他如章炳麟、梁启超、熊希龄、章士钊、蒋方震、褚辅成诸先生,亦均赞助联治运动,桴鼓相应。章炳麟先生且亲来湖南考察。联省自治之名称,似出诸张继(溥泉)先生之引用,其实当时湖南省宪,通篇但言自治,而未尝一提联省也。 

十、孙中山先生与湖南自治

    民国十年五月,孙中山先生出任非常大总统于广州,其就职宣言,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定省宪,自选省长」之语,湘人咸感兴奋,是年冬,粤军入桂,中山先生旋亦抵桂林,计划北伐更亟,经派胡君毅生来长沙,与余密商,当时不仅商定粤湘盐米互换,以裕饷源,并谈及双方兵力之布置与进一步之配合,湘省原有代表袁华远驻桂林,更特派李汉丞赴桂,迎接中山先生来湘,且预定以省长公署为 先生行辕,未几中山先生复派参军吕超来湘,并携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书,谓系先生颁赐,余择日率文职厅长以上武职旅长以上,在省政府同时宣誓入党,余既获细读三民主义,嘆为 救国建国之唯一良谟,因通令全省中学以上,列为必修课程,军队则以之为 学科必读教材,当时通省实行三民主义教育者,全国恐仅有湖南耳。 

    余尝献策于中山先生,请其在西南一隅,修明政治,勤练军队,俾为全国之模范,规定于一年内完成,然后派遣人民,四出检阅,再定北伐大计,盖西南各省,如政治修明,北方人心,自然倾向于我,再以武力临之,必如摧枯拉朽也。 

十一、谭公延闿与护宪战争

    湘军隐分新旧两派,新派多为保定军校出身,水准较齐,旧派则份子复杂,有湖南速成学堂、武备学堂、弁目学堂卒业者,有学兵及行伍出身者,省宪实行以来,新派军官。因程度较高,遂渐成湖南军政之重心。 

    唐生智时驻常德,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民国十二年春,晋省谒余,云谭组庵先生在粤,有出任湖南省长之谣传。余谓迎谭为 余夙愿,当表欢迎。唐曰,省宪是否维护,谭任省长,是否符合省宪上民选省长之规定。余以省议会全权决定为词,盖此为一省之大计,非余一已所能擅决也。唐乃直称,谭曾有函诱其効力,已覆函拒绝,并再三表白,不愿有此犯上作乱之举动。又谓此风一开,湖南安定之局,即将破灭,且以旧派军官为中心,拥谭出任省长,则新派军官,必遭排除等语。同时唐复以应维护省宪之大义相责。斯时余痛心内争,方拟设法消弭,而湘西镇守使蔡鉅猷,宝庆镇守使吴剑学,(兼第五混成旅旅长,)衡阳镇守使谢国光,(兼第三混成旅旅长,)及第二师师长鲁涤平辈旧派军官,相继叛变,湘乱因以再起。(第一师师长宋鹤庚,亦为旧派。而所部两旅长为新派之贺耀祖与唐生智,宋无力指挥。) 

    余屡电谭公返湘主政,而电讯均为衡阳谢国光所截,故始终未获电讯。谢图隔绝谭公与余之连络,促成事变,藉以邀功,谭公因是对余误会日深,终至不可解释。八月,蔡鉅猷先在湖西发难,谢国光自衡山,吴剑学自湘乡分途来犯,鲁涤平在湘潭相应。驻防常德之唐生智,益阳贺耀阳,长沙叶开鑫等新派军人,为维护省宪,乃迫而应战。余时已离省城,由浏阳至平江,(长岳路为 鲁涤平部驻防,)拟即出省,避此内争,后由贺耀祖等再三派人迎归。 

    我军仓皇应战,长沙一度失而复得,两军隔河为阵,相持颇久。岳麓山初亦为 敌据,以后一鼓反攻,遂尽逐叛军于省外。 

    护宪战争之能获致胜利,其因素之一,固在叛上非义。而新派军官之学识,较优于旧派,亦其一因。以后新派军官之出任省主席者,达十余人。如李品仙、廖磊、唐生智、贺耀祖、何键、刘兴、夏斗寅、万耀煌、刘建绪、周斓、叶琪等,均为此役新派军人之中坚,而旧派军官之出绾疆圻者,日后仅鲁涤平一人。 

    其次袁植亦为保定出身之军官,隶鲁涤平任团长,因不附逆,而遭杀害,以此益增新派军官之愤激。鲁部军官如龚浩(原任中校参谋)吴尚等。遂相率弃鲁来归,是亦制胜之一因。 

    战争结束后。改编湘车为军师: 

    第一师师长贺耀祖 

    第二师师长刘  

    第三师师长叶开鑫 

    第四师师长唐生智 

    是役之后,湖南局面较为安定,省宪亦得保全。然萁豆相煎,虽获胜利,益滋痛疚也。 

十二、对谭公延闿之印像

    谭公记忆力极强,掌故极熟,对古今名人名讳别号,均能过目不忘。除习书法外,别无嗜好。唯于政治,兴趣甚泪。余每谓谭为 极适合之行政长官人才,盖别无旁骛,专心一志于政治也。担任总统府幕僚长,尤为一等脚色。尝任广东大元帅府秘书长,卓着猷绩,其后遂任国府主席。下笔敏捷,诗文皆工。且精力过人,能同时会客,批公文,听电话,八方应付,面面俱到。 

    谭公性情极圆融冲和,待人亲切周至。余曾隶蔡公松坡,蔡亦敏达,且勤奋细密,作事最重计划步骤,均吾湘豪杰之士也。 

    谭公之克己功夫,极难能可贵。三十余岁丧偶后,即未再娶,有人介绍续絃,辄笑却之。任湖南都督时,所着之布鞋,系太夫人手制,其俭朴如此。 

    谭公待余甚厚,未能报答于万一,中间更因谗慝离间,一度曾有隔阂,更引为终身憾事。余上谭公书数十通,(张君剑芬得而持以相赠),谭公赐札当在百通以上,因在湖南军事期间,悉已散失,至可惋惜。又中山先生,及其他名流,与各方首长,往来函电亦多,劫后竟无一存者。迨避地来台,即余留学日本时,先父所寄手论约三百通,并先父慕志铭,均寄存最偏僻之乡间族人家,亦未及携出,不卜存否,思之怃然。 

十三、湖南自治之终结

    余主湘时,鄂督王占元曾劝我受北廷任命,谓有何要求,当为代请,担保能达目的,余深恶而痛绝之,其后援鄂自治,始终为护法而奋斗,民国十四年,吴佩孚以现款二百万,步枪五万枝,饵余北附,亦严词以拒。当时师长如叶开鑫、贺耀祖、刘鉶、尚无任何主张,唯唐生智则力主接受。唐专顾扩充实力,故极力怂恿,未尝计及正义后果。余是时方谋裁兵节饷,改革政治,发展教育实业,力图自治,其意旨固与唐相迳庭也。 

    湖南省宪自治,至民国十五年而告破灭,其原因则为 唐生智谋取省长职位。唐时任第四师师长,驻衡阳,兼湘南善后督办,实力渐凌各师之上,慾望因而渐炽,益以术士顾和尚之煽感,遂启不轨之心。余以任期四年将届,省长改选在即,不忍省内再兴兵戎,即向省议会辞职,并荐唐代理。唐已至省会视事,复极力扩充已部,并图排除异己,裁併其他一、二、三诸师,于是第三师师长叶开鑫起而反抗,贺耀祖、刘鉶两师亦皆与为 敞。唐之猜忌,亦出人意表。余之参谋长张雄舆,与唐为 保定同学,且交谊极厚,助唐不遗余力,运余至岳阳,尚为 极力安排,期于易长之际,得弭兵争,而唐对之,仍不放心,终予杀害。旋又戮文人萧培阶,羣情益形忿惧。叶开鑫等部既起攻唐,一鼓而克长沙,逐北至衡山,以战线迤长兵力分散,终至败衂,退守岳阳汨罗一带。其时余已至沪,不忍袍泽牺牲于内争,乃劝叶贺两师长,与第二师所属两旅长周磐与蔡干,投效国民政府,余亦旋赴北平大连等地,闭门学佛,退出政治。 

    唐生智之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师师长,与日后出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风云一时,皆赖湘军为 基本实力。唐为人工心计,领袖慾极强,而学养过劣,故鲜有眞实之建树。以今 总统蒋公之推诚倚畀,而仍难驯服,在武汉及驻马店先后称兵叛乱,可以见之。闻其至友龚浩,尝苦谏力诤,亦不见听。 

    唐毕业保定军校后,投入湘军,尝任刘公人熙之卫队营营长。后编隶余部,余倚之为左右手,洊擢至师长。驻防衡阳期间,颇奋发努力,但后渐骄蹇自负。余尝诫之曰:「纵使将湖南全省,或全国治理修明,亦汝分内之事,断不可有骄气,骄则自取毁灭。」惜其终不悟也。 

十四、湘南省议会之主持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四月,中日关系,已趋紧张,余离上海,遄返南岳。七月抗战爆发,余以长函上今 总统蒋公,建议长期抗战。 

    张治中继何键出任湖南主席,奉中央命令,成立军事参议会。人选胥省内硕彦,并由省政府聘余任议长,仇鰲任副议长,刘异任秘书长,对于湖南军政设施,曾多献替。惜张治中未即采纳,终至长沙大火,为湖南历史上留下污点。 

    民国廿八年八月一日,湖南省临时参议会在长沙成立,中央任余为议长,陈润霖副之。参议员多负物望,如彭国钧、宾步程、曾毅、赵恆、王凤喈、万骊等。其着者也。周君德伟,时以候补参议员,列席会议,余惊其英断特立,遂与缔交。迨余承参议会同仁选举为国民参政员,周君得票候补,余乃坚辞国民参政员,使周君得展怀抱,与闻国政。时湖南省主席,已由薛伯陵(岳)氏继任,参议会同仁,皆能本同仇敌忾之心,协助政府,办理田赋徵实,安定地方秩序,推行新县制,以及反映人员意见,并发挥地方自卫力量,以配合军事作战之需要。余尝发表湖南得天独厚之演说,以湖南地形优越,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用是征兵征粮,为各省冠,故能协助军事,有裨于湘北三次大捷不少。好事者,乃向省政府当局挑拨,指为漠视军人,余又极端容忍,省政当局旋亦解悟,故未酿成争端。其后省府欲发行三十万金融公债,周君德伟力言,国家币制,应有整个办法,更以湖南对抗战所付之人力物力已多,无法更承担此鉅额公债。事闻中央,经严令制止。 

    民国三十一年,湖南省临时参议会改组,中央仍任余为议长,以陈嘉会副之。参议员加任钟才宏、谢彬、黄士衡等。皆湖南杰出之士。对于协助省政,仍一秉参议会一贯精神,因此府会之间。合作无间。迨战局日紧,参议会与省政府,由耒阳迁至蓝山,其不屈不挠之表现,颇为 湘人所称道。在未迁蓝山前,日本以汪精卫伪政权号召力微,思利用余在武汉另组伪政府,觅在沪开设小店之赵某,潜入湘中,探余意旨。余闻之大怒,斥其无耻,正拟送政府严办,其人乃潜逸无踪。 

    民国卅四年(一九五五),抗战胜利,参议会由蓝山迁还长沙,时大战之后,满目疮痍,余复昕夕协助政府,筹备善后,民国三十五年,临时省参议会改为正式省参议会,各县市普选参议员,余在原籍衡山膺选,再由参议员选为 议长。余与常德张星舫(炯)竞选,张以票数较少失败,张为吾湘道德长者,固为余夙所敬佩者也。自正式参议会成立后,一面筹划地方复员建设,一面协助中央准备行宪,建议至多。时湘省主席已由薛岳而吴奇伟而王东原。迭更数任。 

    民国三十五年,余于原籍衡山,复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翌年,参加中央召开之国民大会。时各方一致拥戴今 总统蒋公膺选总统,余主张尤力,因当时 蒋公有退让之意也。副总统一席,逐鹿者多,程潜亦与焉,但结果为李宗仁所得。其时各省主席多易本省人,湖南则盛传内定李默庵,而贺耀祖则反对甚力,后中央任程潜主湘,而程乃为左右佥壬所包围,主张粮食黄金,不得出境,及停止征兵等,显违国家法令,余私心忧之,曾与绥靖司令黄达云(杰)言及,黄谓当设法挽救,然迩后国势日非,程竟公然作附匪言行矣。 

    民国三十七年冬,中央召开粮政会议, 总统电召程潜与余赴京参加,程令唐伯球询余是否愿往,余立允赴命。(事后始知程之左右,竟欲羁余留湘,以邀功共匪,但当时彼辈尚不敢显抗中央。)余因是得免予共匪之劫害。抵京后,忽患尿闭症甚剧,蒙 总统赐资就医,得占勿药。十一月渡海来台,并再三向参议会恳辞议长,虽经参议会及程潜屡电促返,余知湘事己无可为,均予婉拒。迨议长由程之羽翼唐伯球继任后,即酝酿局部和平,虽省参议员万骊、陈鲲、郑康侯等均力梗其议,终因力量薄弱,无法挽救,而湖南遂不免于今日之浩劫。参议员入台者,仅十数人,除变节降贼者外,大率惨遭共匪杀戮,回首前尘,诚不胜感慨系之焉。 

十五、  

    余幼秉庭训,恆期母忝所生,长事戎轩,弥坚许国之志。中经主政桑梓,晚复忝膺议席,遭时艰虞,深惭无补,今耄矣,栖迟台瀛,故国河山,时萦梦寐,所幸中兴之运在望,剥复之机已呈,唯冀以桑榆之景,亲覩收京,得随我英明伟大之 总统蒋公重返故都,于愿足矣。陆放翁诗,已卜余年见太平,特为诵之。 

  

原载《资政衡山赵夷午先生九秩华诞专辑》(台北)

网上见【析世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