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是中国特色之一。旧中国人民聚族而居,自然经济下,士农工商四民中,除了士、商有一定流动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工基本上一辈子固定在原籍。就是宦游的士致仕(退休)后多数也叶落归根,在原籍当起乡绅。从事商业的人们中也有不少是坐商,不是行商。对国家来说,从赋税、征兵、徭役、治安角度总是希望把人民的户籍稳定下来,便于管理或统治。所以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后,除了大规模的战乱时期,籍贯无论对于人民或是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正是由于人口流动性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候,遇到乡亲是很亲切的,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科举制度下,对于读书人籍贯还有一重特殊意义。秀才按府的户籍人数,举人按省的户籍人数分配名额,就是全国考试的进士也和户籍有一定关系,例如清朝就规定进士名额,按南方人,北方人六比四的比例分配。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主考官尹继善圈定赵翼(欧北)为状元候选人上报皇帝批复。赵翼时任军机章京,在官场混得很熟,更重要的是他当时已经是一个名气很响的大诗人,字又写得非常漂亮,选他当状元确是众望所归。乾隆却以他是江苏人,明清以来江苏已经出了很多状元,而陕西从未出过状元,就把他改为探花,而把第三名的陕西人王杰定为状元。赵翼一辈子对此耿耿于怀。不过王杰没有辜负乾隆知遇之恩,立身甚正,在扳倒和珅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科举时代冒籍参加考试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处罚很重。
解放以后,尽管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在计划经济下,几千年的户籍制度还是继承下来,直到现在还被人诟病,所以填表时还保留籍贯一栏。其实批评者中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或者说不了解中国国情。市场经济下,籍贯已经毫无意义,现在许多情况下已经没有籍贯这一栏。但也有例外,高考录取名额是按省份分配的,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考生人数的多寡,录取分数线各省相差很大,于是就出现高考移民,恰似科举时代的冒籍,现在也查得很严,不过没有当年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