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古名历山,又名舜耕山。位于山东济南市南约2.5公里。千佛山峰峦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济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胜之一。 千佛山古称历山,亦名舜耕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
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7米,宽4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1959年辟为千佛山公园。
千佛山半山腰北望,可见:卧牛山、华山、鹊山、凤凰山、标山、药山、北马鞍山、粟山,九峰峭立。借用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诗句,建齐烟九点牌坊。
上有兴国寺,还记得一幅对联: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人;经声佛号,换回苦海梦游人。
大概是这样。那时,经常到山上玩,不要门票。早上晨练的人也很多。这一次,由于天气和时间的关系,没有上山,一点遗憾。
作者:戴永夏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青山,便没了风骨;如果缺了绿水,便少了神采。而像济南这样,名泉与长河兼备,湖光跟山色辉映的,世上能有几个?
就说山色吧。济南郊外环山屏列,群峰竞秀,向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尤其千佛山的秋色,那可真是千古绝唱,惊艳动人!你只要稍加留意,它随时都可出现在你的面前。
千佛秋色,涌动在古人的诗词中。明代诗人边贡在《九日登千佛山寺五首》中有句:“窈窈寺门敞,苍苍山径微。风轻不落帽,云近忽凝衣。背岭丹枫直,垂岩紫菊肥……”透过这些凝练的诗句,我们看到:千佛山山腰,古树浓阴掩映着僧楼禅寺;山径曲折明灭,被深深的绿意遮蔽。清风送爽,白云牵衣,金秋已改变了山的容颜:山坡上千枫玉立,红叶如丹,层林尽染;层层垂岩下,峭壁上,山菊盛开,五彩斑斓,令人陶醉……古人多悲秋,秋色多萧瑟。然而诗人笔下的千佛山秋色,却是如此壮美!
千佛秋色,也亮丽在文人的笔下。凡到过千佛山的文人墨客,无不为其绝佳的景色所倾倒,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妙文。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清代文学家刘鹗了。他在《老残游记》中写道:“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刘鹗这一段真实的白描,如诗如画,形象生动,把千佛山的烂漫秋色,装点成了人间仙境。
千佛秋色,更交融在济南的民俗风情中。过去每到阴历九月九这天,济南的文人雅士便身佩茱萸,来到千佛山上登高望远。寥廓清秋,天高云淡,望黄河如带,“九点”如烟,明湖似镜……令人心旷神怡。更有亲朋好友,三五成群,相聚菊花岩上,边观满山菊花盛开,边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营造出“佛山赏菊”的著名景致。清代诗人朱照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中写道:“闲招两三友,把酒醉南山。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就是这一赏菊场面的真实写照。尤其自元代以来,重阳节又被定为千佛山庙会。每到此时,山上山下,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有上山览胜的,有入庙拜佛的;而更多的人则是来观赏美丽秋色,享受节日快乐的。这时从山脚到山腰,两三里长的山路两旁,摊位、货棚挤挤挨挨,有卖山楂、柿子等土特产品的,有卖烧饼、包子、馄饨等小吃的……还有卖糖葫芦的、卖玩具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表演杂技、马戏、魔术的,说书的,唱戏的,拉洋片的……真是各路好汉各显神通,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类“光景”让人目不暇接……此时的千佛秋色,又洋溢出《清明上河图》的画意诗境,壮阔美丽中,透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远望千佛山。这里有一个典故,或传说。民国时期,韩复渠做了山东省长,把老爸接来。游玩千佛山后,庙里的方丈让留下宝墨。老爷子不高兴,问为什么。方丈说,名人雅士都留。
那好。韩老爷子说,你们记下来:
千佛山,黑乎乎,上面尖来下面粗;有朝一日倒过来,下面尖来上面粗。
济南的南门大街
左边的是 济南剧院
剧院的西边---泉城广场
护城河---划船的好地方---怀念,趵突泉、黑虎泉的水,清澈见底
西边就是趵突泉---下次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