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是维吾尔等民族的优良传统

作者:海来特·尼亚孜
       乌鲁木齐街头乞丐很多,以至于成为该都市有别于内地都市的一大人文景观和特点。在首府街头,特别是在二道桥一带,维吾尔等民族的乞丐随处可见,来往的行人,绝大部分也是维吾尔等民族的行人也颇具善心,时不时地给乞丐施舍钱物。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男女施主,都是用左手将施舍的钱或食物递给乞丐。据父辈们说,人的右手是用来索取的,通过劳动争取一定的物质享受;而人的左手是用来施舍的,将自己多余的物质享受施舍一点给需要的人分享。
      不仅如此,记者在两年的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维吾尔等民族的企业家或商人,都不同程度地实施过乐善好施的举动。如阿尔曼的热迪力在南疆捐建学校,依合拉斯的肉孜阿吉投资10万元兴办养老院,莎拉美的多力坤资助贫困中学生,金泉公园的艾合买提给内地水灾捐款60万等等,只要他们赚了一点钱,马上就能想到家乡父老,就要接济穷人,就要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维吾尔等民族这种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不仅是先民一代一代遗留下来的传家瑰宝,而且经过伊斯兰文明的长期熏陶而得到强化,再加上历史上文学家们的大力推崇和倡导,早已成为渗入民族骨髓的优良品格,凝固为宏扬和传承民族传统美德的民族性格。简单地说,维吾尔等民族在碰到穷人或乞丐时,不管援助多少,如果不伸出援助之手意思一下,就将被视为不道德,就将被视为忘本,就将被视为异类民族,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受到族人的嫌弃,甚至唾骂。乐善好施在维吾尔等民族社会里,被提升到了寻求民族归属需要的高度,被全体族人普遍认同和提倡。
       乐善好施之风,源自人类原始狩猎时的平均思想,人们只能共同享受有限的物质需求;到了草原游牧时代,人们最初也是平均分配征战俘获,后来才有了以战功或等级分配的习惯;农耕时代人们逐渐丢弃平均思想,将平均主义当作谋取不义之财的手段。市场经济社会的一切,似乎都是合理合法地追求物质利益。维吾尔等民族历来就推崇商业,看重手工业,是一个典型的古典经济人群体,同样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但他们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利益,而是通过施舍穷人和兴举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力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之间的某种和谐,满足一定的道德需要,即实现族群归属的需要。也就是说,施舍了一个乞丐,哪怕只有分文,同样可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即兑现了父辈们教诲,帮助了自己的同胞,践行了民族的传统美德,使良心免受谴责。
       换一句话说,正是有了新疆少数民族乐善好施的优秀传统,才出现了新疆较多的乞丐群体,因为有一大群善良的人们在养他们,这也是乌鲁木齐少数民族聚居区乞丐较多等社会现象的一个原因,并不是说新疆就特别贫穷。内地人基本上没有这个传统,所以乞丐较少。
       乌鲁木齐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群体,即省出自己微薄的退休薪水捐资助教的退休女教师群体,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慈祥的母亲”,她们的代表人物是热依罕大婶。“慈祥的母亲”群体已经由最初的30多人,扩为上千人之众,成立了“慈祥的母亲”协会,自愿加入该会不仅限于维吾尔等民族,一些汉族、蒙古族等妇女踊跃入会,还有许多男士也要求入会,大有星星之火,燎原天山南北之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