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甫自传第一章:文献名邦,瑶瑚苑村(我的故乡)

如果我还在人间,我的情怀就系在天边;
如果我去了天边,我的微笑就留在人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故乡是浙江省余姚县,即现在的余姚市。那是一个号称“文献名邦”的古老县城。城内的龙泉山上有四座碑亭,分别纪念严光(严子陵)、王守仁(王阳明)、朱之瑜(朱舜水)、黄宗羲(黄梨洲)四大名人。严光是东汉光武帝的少时同窗,却不肯做官,归隐富春江钓鱼,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他有无著述巳不可考。其他三人则都是学富五车、著述甚多的大学问家。余姚的学术空气甚浓,明代有著名的“姚江学派”。余姚人民不但文风鼎盛,而且富有革命传统。在明代抗倭战争中,出过牺牲自己、引倭 寇 入绝地的抗倭英雄姚长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余姚南部的梁弄镇又是中共四明山根据地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的所在地。

      余姚县在清朝末年属于绍兴府。余姚著名人士蒋梦麟在 回忆录《西潮》中,谈到他曾赴绍兴府城应“郡试”,结果考取秀才。这就说明当时余姚是绍兴府的一个属县。但到了我懂事时,余姚县已改属宁波地区,直至于今。所以余姚人士可说是“宁波人”,也可说是“绍兴人”,反正在人文渊源、风俗习惯上有许多相近相通之处。

      余姚县城四面环水,有一条长练似的姚江自西横穿姚城,往东流向宁波,把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那时江北是全城的中心地带,余姚县政府和繁华街道都在这里。与姚江垂直的一条大街称为“虞宦街”,后改称“新建路”。街上有“庆泰祥绸缎铺”、“老凤祥银楼”、“普文明书店”等著名商铺和几家银行、钱荘,姚江北岸沿江是一条“滨江马路”,路边有几家规模较大的酒楼菜舘,居民宴客可以直接上酒楼菜舘,也可以事先预订送菜到家。姚江以南称为“江南”,与姚江垂直的一条小街叫做“江南直街”,沿街都是一些山货行、杂货铺、饮食店等小商铺,街道很长,也很狭小。江北与江南之间有一座古朴的陡拱式的三孔石桥,这就是有几百年历史,号称“浙东第一桥”的“通济桥”,当地居民俗称“江桥”。此桥只能行人,不能过汽车。所以抗日战争时期在此桥附近又搭起一座能通行汽车的便桥。后来这座便桥从木板木架变为钢筋水泥,成为贯通江北江南的主干道,而那座几百年前建成的“通济桥”作为历史文物仍保留下来,供居民步行过江。“通济桥”全长四十四米,石柱上栩栩如生的狮首石像和形态各异的莲花座,雕刻得非常精致。轿身两侧还镌有气势磅礴的对联。朝东联为:“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朝西联为:“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通济桥 旁 边,还有一座初建于十三世纪,以后屡毁屡建的著名古城楼“舜江搂”,与古桥同属余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老家在马渚区方桥乡的一个小村,村名“瑶瑚苑”。村中人家不满百户。有一条小河弯流全村,终点处成为死港,那里就是我家的房子。我家是一户有几百亩田的大地主,家有五间楼房。沿河是一条有围墙的过道,过道的一端是我家的边门,另一端是用石块和石板砌成的河埠头。这个埠头为我家所造,也为我家所独占,因为有围墙拦住,邻居无法进入。记得我的童年常在这个河埠头玩水、钓虾、钓鱼,有着美好的回忆。

      瑶瑚苑村前有座石桥,桥边有石凳可以坐人聊天。桥旁河边建有一排谷仓,是本村几户大地主所有,我家也占有其中的一间。谷仓前,沿河有个很长的石埠头,是专为收租谷的船卸谷用的。河对面有块很大的平坦的晒场,是几户大地主晒租谷用的。这个石埠头附近,鱼虾特别多,是全村小孩钓鱼虾的最佳场所。大人们则坐在桥边石凳上,一边谈天,一边看孩子们垂钓。 村边有个很大的祠堂,叫做“王氏宗祠”,据说是由我的祖先王维嶽出钱修建的。这个祠堂有祭田数百亩,田租收入用来办祠堂的祭祀。祠堂旁边有一所由王氏宗族办的“瑶瑚初级小学”,校舍与祠堂连在一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