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使者 一

前天晚上看了一个老电影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海明威的故事写得非常直白坦率,也非常感人。 从美国来到西班牙参战的 Roberto Jordan 和当地的反法西斯游击队合作, 这些人中有信任他的,有不信的, 有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反法西斯战士, 也有一直摇摆懦弱的。 经历了一些事以后,他终于得到他们的信任合作,最后他率领这些反法西斯游击队员完成了炸桥的军事任务,自己却被追赶而来的敌方军队击中落马。

最后, 他选择自己留下来, 掩护游击队撤退而牺牲。

看完故事,我脑海里有些基本问题: Roberto ,一个美国人, 他为什么要万里迢迢到西班牙参战 ? 他为什么明知这次任务要冒牺牲个人生命的危险而没有却步 ? 为什么他决定放弃挽救自己尚存的生命,放弃和别人一起撤离,却选择掩护别人安全撤离 ? 他为什么又坚决不让情愿与他同死的 Maria 和他一起牺牲 ? 这个问题应该问作者海明威, 据说这个故事是根据他自己二战时的参战经历写的。

为什么海明威这本书名字叫做“丧钟为谁而鸣” ? 在维基百科查阅一番,发现它的典故出自一位英国哲理诗人 John Donne 1624 年病后所写的沉思集“ John Donne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里的一段话: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 人不是一个孤岛,能孤立存在 ;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块,整个大地的一部分。 若有一个土块被海水冲走,整个欧洲都损失,恰如失去一个海角,也正如朋友的庄园或者你自己拥有的庄园之失去: 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减少。 因为,我关乎着人类,所以,不要差人打探丧钟为谁而鸣 ; 它是在为你敲响。”

海明威的意思是不是说, 这场发生在西班牙的战争,关乎 Reberto 自己的利益,为它献身并不是不合乎情理不合乎理性的行为,相反, Roberto 是一位愿意和勇于为人类也为自己献身的使者 ?

像二战中 Roberto 那样甘愿做一个奉献的使者的,过去有,今天也还有许多,包括这个周日从英国来我们教会宣教年会作演讲的吕牧师。

待续。

苗青青 发表评论于
谢秋叶兄, 海明威的作品和个人经历竟让我看到信仰在人生命中的作用, 这也是个意外所得。我得感谢盈袖的启发。

风中秋叶 发表评论于
一出电影,一本书,可以引起你深刻的思考,让我看到你积极的人生态度。你的文章也让我读出你智慧的火花。欣赏!
苗青青 发表评论于
盈袖好,谢谢你的分享, 很有意思。它让我又想了许多:))

我也是,没看过“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 年轻时看过海明威别的故事, 但这本书是年轻人难以负荷, 可能也难于理解的一本书,过去既没太大兴趣, 也没敢读。

不过, 我一直想了解这样一个沉重标题下,海明威想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那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我如今的年纪,自信也稍稍多了些,没有什么是不能读的了, 所以今年夏天看到这个电影的碟片就买了下来, 前几天才有空看。

从电影看,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它写的是关于行行色色的人,理想和现实, 生和死怎样看待, 人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人生态度,应该快乐还是忧伤地活着, 怎么对待同伴,信任的和不信任的,如何和他们达到一种信任和生死共存的关系,共同完成一项必要却危险的任务。 故事里的有些对话让人反思:生命到底有多长, 时间和经历的长短是绝对的吗。

片中的人物好几个都很耐人琢磨,比如Pablo, 一个老游击战士,经过很多辉煌, 但渐渐有了自己的马匹,又被战事的艰难磨灭了往日的精神,成了酒鬼。他看到眼前这项任务要冒生死之险, 几次三番决定退出, 还说他自己至少不会像 Roberto 他们那样愚蠢地去送死。 但是, 他下了山后又返回来了,原因是,他不能忍受另外一种孤独。 在他独自思想以后终于明白, 自己并不是一个彻底的胆小鬼。

我看了介绍,这本书里Roberto 的父亲也死于自杀, 而Roberto 认为这是一种懦弱的人生态度,他的评价是:"you have to be awfully occupied with yourself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那么,按照海明威自己的理论,他自己20多年后的自杀, 原因除了对现实的失望,是不是也因为他成名以后too much occupied with himself了 呢。

一个人, 即使像海明威这般有超乎常人的理想和智慧的人,即使他写了这样一个理想主义感动人心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它书, 他也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或许这也正是造成他晚年痛苦的原因之一。

所以, 我同意你说的, 如果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把自己变成与神同行的人, 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这个又会引出另一个讲不完的话题, 关于人的前途命运盼望幸福究竟应该在哪里的话题。。。
盈袖2006 发表评论于
我前一段也在看这本书,可惜没看完就到期了,因为有人ON HOLD,我还不能续借。只好作罢。
我小时候读过海明威,现在想再读一下,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不过我在想海明威本人对此事也是矛盾的,首先他有你上述的想法,但是现实也让他受伤,很多事不是他年轻时想象的,他在战争里备受摧残,不光是身体里的弹片,更是心灵的挫伤。对政治政府的失望,目睹的战争惨况,还有理想主义的破灭。

也许正是他心里的柔软和不能放弃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让他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他就是太刚硬,要靠自己,没有接受神,人如他这般坚强,也还是撑不住。

自己一点想法,和你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