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岁月留痕——父亲的回忆录(十)
岁月留痕——父亲的回忆录(十)
“ 珠三角”的田园风光
当年工业厅人事处的工作,包括了党委办公室、保卫科等多个部门的工作,管理人事方面有五人:科长顾文涛、管理厅本部人员的石慧芝、管宣传教育的李绍民、管收发文件和福利工作的阎绣文、我管省级厂矿的主要干部配备情况。
我到职后不久,就频繁的出差,到各地的有关厂矿企业了解干部配备情况。为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各类人员的需要情况,根据当时广东轻工行业中制糖业和纺织业比较发达的特点,处里让我去作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也让我在新的工作岗位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国庆过后,我从广州西堤的轮渡码头乘小火轮前往番禺的鱼窝头糖厂。番禺原是县的建制,地处珠江三角州腹地,紧靠珠江出口的西岸,河网密布。我乘坐的小火轮,时而在宽阔的河面破浪前进,时而在弯曲的小河道穿行,河道两岸,常见的是甘蔗、香蕉林。我乘坐的小火轮,只是途经鱼窝头,它在宽阔的河面与一条小河涌相交的地方,停靠在一个仅能容一个人上下的简易渡口让乘客上岸。我离开小火轮登岸,沿着小河涌的堤岸往糖厂的方向走,路旁是一片茂密的甘蔗林,走了十多分钟,就看到只有十多间年代久远砖瓦房子的商业网点,经营一些日用品、食品、饭店和农、渔业生产资料。走到圩镇的最后头,就是鱼窝头糖厂。
糖厂领导对我这个省里来的年青工作人员十分热情,在工作、生活上给予很多方便,向我详细介绍工厂布局、生产流程,安排专人陪我到每个部门、每个生产车间了解情况,现场观看生产操作;在工厂停留期间,也到工厂附近的蔗田看蔗农收获甘蔗,使我对糖厂的生产有比较具体的接触。
鱼窝头糖厂沿河涌建造,前面有停靠运输甘蔗船只的码头,后面是一大片种植甘蔗的肥沃田野,是一个日处理三百吨左右糖蔗的小型机械化生产的工厂。运输甘蔗的船只停靠码头后,可以用人力或机械将甘蔗直接送进压榨机进行压榨,压榨出来的蔗汁经过过滤、澄清、浓缩、硫熏、炼制、结晶、分离等工序到成品包装,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生产过程,产品全部交给商业部门收购。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赃俱全。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糖厂季节性生产的特点。
一是糖厂半年生产半年停工,大量使用季节性工人,以降低产品成本。工厂每年都与当地的农民签订合同,请当地的农民到糖厂工作,到榨季结束后,这些人就离开工厂返回农村务农。有的农民在工厂工作多年后就成为熟练工人,更有的成为工厂的生产骨干。
二是协调与蔗农的关系,保障工厂正常生产,照顾蔗农利益。甘蔗春种秋收,糖厂在甘蔗收成时开始生产,每天只能按计划收购处理一定数量的甘蔗,而蔗农则希望甘蔗成熟后尽快交售完毕。甘蔗收割的时间或迟或早对糖份的高低都有影响,也会影响下一年的种植安排。因此,如何合理安排甘蔗种植、收获、运输,可以说是一门精细的学问。为此,糖厂专设一个农务部门,推介优良糖蔗品种,帮助农民安排种植计划,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把蔗农交售糖蔗的数量、时间、运输与工厂的生产能力有机地衔接起来,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
在鱼窝头糖厂一个多星期的调查,使我从工厂有关人员的工作经验中学到不少东西,增长了知识。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离开鱼窝头糖厂后,我又去了在顺德、中山等地的几间规模相同的糖厂,得到了同样的认识。不过,这些小型糖厂由于布局不够合理,又难以实现综合利用,很快就被后来兴建的江门甘蔗化工厂、番禺紫坭糖厂等大型糖厂所取代。被淘汰的小型糖厂,有的便迁移到粤西、广西等地新的蔗区建厂。
我调查了糖厂的情况后,就转到顺德了解蚕丝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