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三十五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三十五集)
2008-7-30【字体: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最後一個單元「起六觀」,第六起六觀。前面有一段文,說明為什麼要修止觀,這段開示說得非常好,賢首國師用問答的方式為我們說明。我們看這個文:

  下依止起觀。】

  就是這篇文從這以下是依止起觀。

  。準上義理。依之修行。足為圓滿。云何更要入止觀兩門耶。】

  這問得很好。『止』是放下,『觀』是看破。前面講五止,給我們說明放下,我們依照祖師開示來修行,『足為圓滿』,確實可以達到圓滿的境界。五止,總而言之,不外乎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在大經上常常讀到,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小果,生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如果能夠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你就成為菩薩;再能夠把起心動念也放下,你就成佛,就超越十法界,這是圓滿,大圓滿。超越六道是小圓滿,超越十法界是大圓滿。為什麼還要學止觀兩門?賢首國師舉經論來答覆:

  。起信云。】

  《大乘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說的。

  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

  這是說明菩薩為什麼要修止。在大乘教裡面,大乘教裡修止,它的目的是『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住在這個世間,執著,著了相,以為這個世間是真實的,念念不捨,這個事情麻煩大!嚴重的執著,這個執著就造成六道輪迴,生生世世永遠離不開六道。六道裡面真的是苦不堪言,所以佛教我們修止。同時,在大乘裡面修止觀,也能夠捨二乘人,二乘是聲聞、緣覺,我們一般都把他算作小乘,小乘還是分別執著重,菩提心發不起來,也就是說心量不能夠恢復,見地比不上大乘人,修止觀也能達到這個目的。再說:

  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

  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修觀,觀是看破,對治小乘人狹劣的心量,生不起菩提心。諸位要曉得,小乘人也有慈悲心,不是沒有,但是他不像菩薩主動的去幫助眾生。小乘人,眾生有苦難你找到他,他會幫助你,你不找他,他不來找你。很有一點像中國的讀書人,很守師道,師道很尊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老師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你要向他求學,他會教你,他不會到你家裡來教你。你不肯學,到你家裡來教,這是小乘沒有的,在中國師道也沒有。所以中國師道那個精神很像小乘。菩薩不一樣,你們在《無量壽經》常讀到,「菩薩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他,他自己來了;甚至於眾生還排斥佛教,不相信你,他也來了,這真是慈悲到極處,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誘導你。善巧方便裡面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他做出樣子來給你看,慢慢叫你看久了,你受了感動,你回頭了,你才能皈信三寶,這是菩薩。所以菩薩令人尊敬,小乘人當然也令人尊敬。小乘人是什麼?『遠離凡夫不修善根』。凡夫不好度,甚至你幫助他,他還毀謗你,他還諷刺你、還羞辱你。所以阿羅漢算了,不接觸這個了,不接觸凡夫,尤其是造作罪孽的凡夫。你不接觸他們,你就不能修善根。所以大乘教,他的修行是不離紅塵,在紅塵裡面修清淨心,在紅塵裡面修戒定慧,在紅塵裡面修清淨不染,這是高明。小乘人是遠離紅塵,不跟凡夫接觸,當然比較容易得清淨心。但是那個清淨心跟大乘菩薩不能比,為什麼?他要一接觸凡夫可能墮落,那就是沒有經過考驗,菩薩是經過考驗的,這裡頭不一樣。因為這麼一個道理:

  此義故。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捨離。】

  這就是止幫助你觀,觀幫助你止,看破放下互為助緣,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實在講,這個方法巧妙極了,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相輔相成。好像我們上樓梯一樣,離開下面一個台階,你才能再上一個台階,上台階之後,又要把它放下,你才上更高的台階,就是這麼個道理。為什麼人放不下?沒看破!到這個境界之後,他覺得可以了,這很好了。譬如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他很滿足了,這不錯了,於是他又住著這個世間。四聖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他覺得很不錯,確實比六道好,比六道裡面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殊勝,那裡面也有諸佛如來應化去教導他們,對這個世間不肯捨棄,所以菩薩來教,幫助他們再向上提升。要提升到什麼境界?我們講學習永無止境,這個話是真的,永無止境是真的。實際上說,是有止境,無始無明習氣斷盡就圓滿,就證得圓滿,那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還在等覺之上,稱為妙覺。妙覺位依舊是學習,依舊還在學習,他不是為自己學習,做給眾生看的,所以修行永遠沒有止息。在妙覺位,十法界眾生(十法界的眾生包括十法界裡面的佛,都包括在內)有感,佛有應。應什麼樣的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還是把修行表演出來給他看,讓他覺悟,讓他提升。

  那我們要知道,遍法界虛空界眾生(就是十法界的眾生)無量無邊,諸佛菩薩能度得盡嗎?我們學佛同學常常有這個疑問,什麼時候能把眾生度盡?四弘誓願裡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度不盡的。是不是眾生度了成佛,他又迷了?如果眾生成佛之後還要迷,我們又何必去成佛?這些問題現在人有,古時候也有,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有,這在佛法叫大問,這是大問題。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提過這樣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說,譬如金礦,他舉個比喻,金在礦石裡頭,開採出來了,要提煉、冶煉。冶煉就好像是修行,渣滓統統淘汰盡,純金提煉出來,這個純金提煉出來再也不會變成金礦。我們聽了做何感想?是真的嗎?地球再來幾個成住壞空,這金不是又變成礦了嗎?可以說金永遠不滅,這個我們相信,但是它又會摻雜著一些東西進去,就又變成礦了。要是實在給諸位說,這個問題是多餘的,為什麼?染淨不二,凡聖不二,這講真的,可是這很難懂。我們為什麼會變成凡夫?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講真話,佛給我們講真話,一念不覺。這篇文章一開頭就講,「顯一體」,這是真的,純真無妄,「起二用」,妄就現前,二用就是依報正報。怎麼起來的?現在我們清楚了,起心動念,起心,依報出現,虛空法界出現;動念,動念我出現了。要知道起心動念是同時的,沒有先後。如果要說有先後,第一念起心,第二念動念,第一念跟第二念時間差多少?那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說有沒有先後?沒有先後。一念覺了,覺止一心,起心動念沒有了,這就覺了,恢復到真實。在淨土裡面講,恢復到常寂光土,恢復到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幾時又一個起心動念,可不可能?可能,很可能。什麼理由?沒有理由。所以你真正能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心就定了,華嚴境界真的現前了。在哪裡?就在此時此刻此處,為什麼?空間沒有,時間也沒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就在眼前,這給你講真的。

  我們為什麼不能證得?就是世尊在經上所說的,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毛病發生在這裡,這不能不知道。千言萬語教我們放下,教我們要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自己沒有契入境界,這個方法幫助我們契入;契入之後,這個方法永遠沒有停止,幫助別人,自行化他是一個辦法,不是兩個辦法。對我們現在來講,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幫助自己向上提升,契入一真法界。證到究竟圓滿,那就是純粹利他,一切修為不為自己,那是如來究竟果位裡面的境界。等覺菩薩還是自行化他,二利。所以止觀兩門共相成助,止幫助觀,觀幫助止,不相捨離。

  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

  『菩提之路』就是成佛之道。你不用這個辦法不行,一定要用這個方法,有止有觀。觀是什麼?觀是明瞭,迴向偈上念的「願得智慧真明了」就是觀,沒有智慧怎麼觀?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止裡頭來,止是定,定生慧,慧幫助你入更深層次的定,一直到自性本定,這就圓滿了。自性本定,就像惠能大師所證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給我們說明自性從來沒有動過,也就是說自性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是真的。由此可知,起心動念真性裡頭沒有,真性裡要是有起心動念,那就不叫自性,那就不叫純真無妄。所以真跟妄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真裡頭確實沒有妄,但是妄裡頭有真。這個講法又搞不懂了,又迷惑了,真裡頭沒有妄,妄裡頭怎麼會有真?我們舉一個例子,人在光,或是燈光,或是陽光之下有個影子,我們身是真,影子是妄,影子一定要有人身,它才能出現影,但是人身不必要影子,不是沒有影子就沒有人身,你去想想這個現象。比喻沒有辦法比得恰到好處,只能比個彷彿,聰明人在彷彿比喻當中他能夠契入真實。

  從這個地方你要是細細去契入,那個一念不覺真有!佛告訴我們,不能說真有,不能說沒有。你要說真有,自性確實沒有動過念頭;你要說沒有?眼前十法界,十法界是個幻相,夢幻泡影,它是現前,你不能說它沒有。佛也不否認,佛說這妙!妙用。你看前面教給我們,隨緣妙用,這性德,自性法爾如是。好像是自然現象,像春夏秋冬一樣,春天萬物生了,夏天長了,秋天成熟了,這是個自然現象。法性裡面有這些變化,也是一種自然現象,你不去想它,沒事,為什麼?妄不礙真,真也不礙妄。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給我們提出,理無礙,事也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無礙的法界,這是法界真相。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產生的,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障礙。古人也有一句話說,說得也很好,本來沒事!這些障礙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而且妄想分別執著了不可得。再問你,妄想在哪裡?你去找去,什麼是分別心?你把分別心找出來我看看,你把執著找出來我看看,找不到。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在少林寺面壁,慧可大師,這是禪宗二祖,出家了,也是對於一切諸法懷疑憂慮,有疑有慮,心就不安。找到達摩祖師,那個不容易,這個故事我就不必多說。向達摩祖師請教,我心不安,求大師替我安心。達摩祖師就叫他,你把心拿來,拿來我替你安心。你們看到現在很多塑達摩的像,手伸在那兒,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心。慧可在這句話裡頭回光返照,就像楞嚴會上一樣,找心!心在哪裡?停了很久的時間,慧可大師說「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裡,我不知道心在哪裡。達摩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在這裡恍然大悟,妄盡還源,一句話當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達摩的衣缽就傳給他。這是什麼?這真的止住了,沒妄念了,妄盡了,回歸自性。

  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教都叫什麼?黃葉止啼,善巧方便。真正的佛法,佛有沒有說出來?沒有,真正的法是說不出的,沒有辦法說的,都要你自己去體會。我們今天為什麼體會不到?沒放下。看看祖師證道的機緣,好像很容易,是真的,是不難,放下就不難。我們今天不了解事實真相,有疑有慮。所以學習經教,也是佛陀教化眾生的一種手段,這一種手段對普通人,上中下三根都行。我們沒有辦法把自己從上根再向上提升一級,叫上上根,那就好辦了,我們提不起來。要怎樣才能提成上上根?依《起信論》裡面學習的心態,那就是上上根。聽法,我們現在講聽課,要用什麼心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我們簡單的說,把分別執著心放下、不要了,我們來聽,現在講直覺,容易領悟。我們今天聽經,裡面用分別心、用執著心,直心沒有了,分別執著是委曲相,扭曲的!這個心態聽經,那就是曲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只要有解就錯了,我們今天在這裡談,全是錯了。不談行嗎?不談也不行,可以談,只要不執著,跟真實義就相應。真實義是什麼?真實義是自己意思,真正自己的意思;我們現在想這個、想那個,那不是自己意思,那是三心二意裡頭的意思。三心是阿賴耶、末那、意識,二意是意根、意識,是那裡頭的意思,不是自性裡的,自性才叫真實義。這的確是有相當的深度,我們不能不知道。下面大師引《華嚴經》經文來給我們說:

  嚴云。譬如金翅鳥。以左右兩翅。鼓揚海水。令其兩闢。觀諸龍眾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出世。亦復如是。以大止妙觀。而為兩翅。鼓揚眾生大愛海水。令其兩闢。觀諸眾生根成熟者而度脫之。】

  我們看這一段,這個比喻容易懂。金翅鳥是護法八部大眾之一,中國古時候古書裡有這個傳說,沒人見過,這個鳥是吃龍的,龍在大海。我們從經文上來看,這個鳥牠所吃的龍命將盡,牠抓這個,也就是壽命到了,壽命沒有到,牠不抓牠,壽命到的時候牠才抓牠,這是有慈悲心。看看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眾生,海裡面撈魚的,海水裡面撈的魚,網孔很大,也就是捕殺大魚,小魚都放了,讓牠慢慢去長,這有仁慈,仁心。聽說現在到海裡面撈魚,網很密,這麼小的魚都撈出來。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災難?我們就可想而知。牠還有很長生命的小魚,你都不肯放過。你看金翅鳥抓龍,都抓命將盡的。我們看這節經文,使我們想起澳洲的土著,他們住在澳洲大地的中央地區,那都是沙漠,他們也是打獵,所獵取的動物也都是壽命將盡了。他們念咒,把這些動物念出來,念咒的時候,這動物自己走出來,都是命快要終的時候。他們對動植物都非常愛惜。取,取成熟的,植物取成熟的,不熟的不取,打獵,這些動物都是一些快要老死的,壽命還沒有到的不獵,不抓牠們,跟這些野生動物和睦相處,互不侵犯。人把性德都失掉了,所以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違背性德。這個報導澳洲土著,有一本中文翻譯的書叫《曠野的聲音》,是美國的一個醫生寫的。這個醫生走到土著裡面,跟這些土著生活了四個月,觀察他們,研究寫出這本報告。他們沒有受過教育,可是他們仁慈,他們和睦相處,他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他們有言語,沒有文字。他們靈性比我們一般人高,預測動植物牠們的生活環境、大自然的災變,都非常準確,我們今天用科學儀器都比不上他們。

  所以看到這個經文,我們很有感觸,佛出世間度這些眾生,與這個道理相類似,他『以大止妙觀』,就是此地所講的,「大止」是前面講的五止,「妙觀」是這個地方下面講的六觀。這好像是兩個翅膀,在一切眾生生死大海,就是六道輪迴。『大愛海水』,為什麼用愛?我們淨宗古大德有兩句話說得很好,「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兩句話講得好!你為什麼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你有愛,這個愛是什麼?欲!愛欲,愛欲是煩惱的根。佛通常用一個字,貪,貪愛。它的對象太多了,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財色名食睡,叫五欲。你對於這一切萬物,我們今天講的是物質上的、精神上的,生起貪愛,這就變成六道,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我們念佛想往生淨土,想脫離六道輪迴,祖師大德說得好,「念不一不生淨土」,一是什麼?一心,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就生淨土,這真難!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裡面就是講的一心不亂。這個話不是現在人提出來,古人提出來的,一心太難了,誰能做得到?一心不亂雖然分等級,下下品的一心不亂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我們找找梵文的原文是不是這個意思?梵文的原文玄奘大師把它翻譯出來,玄奘大師翻的不是一心不亂,是一心專念,這跟一心不亂差遠了,一心專念。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是意譯的,不是直譯的,玄奘大師直譯的,他完全照梵文直接譯下來的。可是羅什大師沒有翻錯,為什麼?我們真的能夠做到一心專念,臨命終時佛來接引的時候,先放光照你,你一見到佛光,你的功力就提升一倍,就是你有多少功力,佛就加持到你,你就變成一心不亂,沒翻錯!如果我們一心專念做不到,一心不亂就沒有了,佛加不上你。

  所以念佛的人,大勢至菩薩說得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念佛的祕訣。都攝六根就是放下,眼放下外面的色相,怎麼個放下?現在我們明白了,不要去分別它,不要去執著它,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要把我們現前的境界看作是什麼?是電視的屏幕,是電影的銀幕。現在我們每一家都有電視,電視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常常能作如是觀,心就定了。所以我們常說,六塵境界可以欣賞,不可以控制,更不能佔有,你要有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你就造業了。沒有控制、沒有佔有,那你是菩薩。這就是什麼?我們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是粗,我們不起執著的心,我們不動分別的念頭。起心動念也分很多等級,粗的起心動念我們可以放下,那個微細的不行。微細的要不斷向上提升,我們才能夠發現,這個障礙在哪裡才能發現,障礙不能發現,你怎麼斷它?現在最容易發現的就是執著,尤其是嚴重的執著,我要怎樣怎樣,這不行。先學著隨緣,隨緣裡頭有妙用,隨緣裡頭有分別執著,妙用就沒有,沒有分別執著,你才體會到什麼叫妙用。

  佛度眾生用這兩個方法,五止、六觀。在生死輪迴苦海,苦海裡頭的水叫愛水,在這裡面去接引眾生。接哪個眾生?根熟的。根熟的,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他能證,聽了佛法之後,他真的會回頭,真的覺悟。這太難得了!根熟眾生也是可遇不可求,找不到!偶爾發現,讓我們驚奇感嘆,真正是難得。學佛時間,說老實話不在乎長短,與這個不相干。我們看看六祖惠能,二十四歲的時候賣柴,偶爾聽到人念經,聽到生歡喜心,緣非常殊勝。念經的這位居士跟惠能大師談話,談得很歡喜、很契機,很受感動,就發心想幫助他、成就他,這是很稀有的緣分。他發現這麼好的根性,勸他到黃梅去學習,跟五祖去學習,他家裡一個老母親沒人照顧,他們發心照顧,讓惠能大師專心去學習。能大師到黃梅住了八個月,做了八個月的義工,在廚房裡面舂米破柴,幹他的老本行。八個月之後,五祖傳法,誰都沒有想到就傳給他了,二十四歲。八個月沒有進過禪堂,沒有見過五祖,他是根熟的,五祖一生當中就遇到這個根熟的。根熟怎麼樣?一聞千悟。傳法的那天是晚上半夜,五祖在方丈室召見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聽到,他真的開悟了,不是假的,衣缽就傳給他,勸他趕快走。這就說明什麼?學習時間沒有長短,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的懂?他到黃梅,第一天跟五祖見面,那個對話當中,你細心去觀察,他真信,他真解,真的懂得。

  這條路要怎麼走法?沒有別的,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給我們講的,真幹!你自己不真幹,那怎麼行!怎麼幹法?我懂得一句,我就把這一句做到;我懂兩句,就把這兩句做到,這就行了。你要說為什麼?《華嚴經》我們學習了將近四千個小時,經上明明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一切法,一句就是一切句,只有你自己真的落實了,它才起作用,能觸類旁通。這種人當然很少,我們現在見到一個,我今天進來,聽到你們放胡小林的報告,你們細細聽聽,他這個報告十二個小時,是在廬江我請他在攝影棚錄下來的。他學佛才兩年多一點,他真幹,他把佛法、把《弟子規》完全融會到自己生活當中,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個難得。希望同學們把這十二個小時東西細細聽聽、多聽聽,一定有好處,你會學到很多東西。這是他第一次到攝影棚講,剛剛第一個小時他很不習慣,從來沒有進過攝影棚,沒有面對著攝影機,沒有人聽,這話怎麼講得出來?得要有人才能講話。我說好,我找幾個人到攝影棚裡面去,坐在裡面聽你講,我自己也參加。所以他這十二個小時,前面三個小時我都聽了,很感動人。根熟的,幫助他一生成就;有善根沒成熟的,幫助他善根增長提升;真正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所以佛並不是說,根熟的眾生度他,還沒熟的就不度了,不是的。大乘人普度眾生,這叫大慈大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要勸他修止觀兩門。

  此義故。要修止觀也。】

  程度不到的時候不說,程度到的時候,一定要叫他修止、修觀。下面是第二番的問答:

  。止觀兩門。既為宗要。凡夫初學未解安心。請示迷徒令歸正路。】

  這個問得好。五止六觀這兩門,既然是修行的宗要,「宗」是什麼意思?宗是重要的、主要的,在修行法門裡面講,我們一般講宗旨,在行門裡面講宗要,最要緊的。可是『凡夫初學未解安心』,他還不理解,這個話在現前來說非常契機,為什麼?現在這個世間人心浮氣躁,誰有安心?找不到,這真的不是假的。你說哪個人心安理得?一個都找不到。這不能怪他,現在全世界大概只有很少數的人,住在我們所謂是落後地區,閉塞的地區,那個地方的人生活純樸,他沒有什麼憂慮,也沒有什麼牽掛,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過著這種生活的,他能安心。凡是住在都市,凡是知識分子,心都不安,疑慮重重,這個生活非常苦,一輩子都苦,過得真可憐。我們看看中國古時候,古人留下來這些典籍,他們描寫生活,描寫家人的關係,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確實他有情趣。現在沒有了,這個原因就是東方我們把聖賢教育捨棄,西方人把宗教教育疏忽了,都崇尚於科學。科學是知識,不是智慧,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副作用非常大,我們俗話說得不償失,得點科技一些小便宜,而我們把這個安心失掉,這個損失太大。所以人生活在這個世間非常痛苦,貧賤的人痛苦,富貴人也痛苦。那問什麼?中國人講的道德失掉,道德帶給人安心之處,安心定命,沒有這個東西怎麼辦?這就是對於現前凡夫初學,我們如何幫助他回歸到正路,也就是說,我們怎樣幫助現代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一條不容易做到,轉凡為聖是對根熟人說的,轉迷為悟是對有善根的人說的,轉惡為善是對於還沒有善根的人講的。這就是現代傳統文化的教學、宗教神聖的教學應該走的一條大道,我們認真努力,能救自己、能救眾生。我們看下面賢首國師的開示:

  。依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

  這是把修止的方法為我們說出來,止就是修定,就是放下。首先我們要住在安靜的地方,這對於居住在大都會裡面人來說困難。所以早年,這應該是在四、五十年之前,應該是五十多年前,我聽說虛雲老和尚被香港一些大德居士,可能有法師,請到香港來,他到香港來過,住了一個月。香港同修還給他建了一個精舍,這個精舍我去過,我去看過,老和尚在那裡住了一個月,又回大陸去,說這個地方不是修行的地方。你看在那個時候,他老人家說出了,這地方染污非常嚴重,不適合修行,所以回到中國去。所以這個靜處很重要,特別是初學,修行環境太重要。所以古時候,修學的道場都建築在深山,人跡罕至,不容易到的地方。你走走得很辛苦,他住在那個地方,交通什麼都不方便。生活所需要的,像蔬菜都自己種,乃至於主食。主食不好種,種什麼?種馬鈴薯,種玉米,種蕃薯、花生,種這類來代替主食,在深山修行,真的它是有好處。『端坐正意』,端坐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裡不動,不是的。坐是取不動的意思,我們坐在那裡就不動了,主要是心不動,不是身。身不動,你就不能夠幹活,你就沒有辦法生活,住山的人多半種地,附近種點菜,種點糧食,所以他要勞動。心要定,心裡沒有妄想就叫端坐;沒有邪思就叫正意,沒有邪思、沒有雜念。你看修行,這個講的原則講得好。

  『不依氣息』,有很多人用調息,調息是要教,道家很重視這個,重視這種修行方法,要有人指導,沒有人指導會把身體搞壞,所以這個開示是對一般人講的,不用這種方式,也『不依形色』。總的來說,佛家是重實質不重形式。那實質呢?實質,這上面講得很清楚,五止六觀,講得很清楚。五止六觀都不能夠離開性德,性德是什麼?前面講的四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這就是持戒。「質直柔和」,這就非常重要,規矩再多,一定要用真心,質直是真心,態度要柔和,才能真正得受用。不是用真心,就是私心很重,成見很深,那都是障礙。你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你要好好的反省,不在外面,肯定是自己有問題。我們細心觀察同學當中,無論是在家、出家,功夫得力的,你看隨緣。末後包容,「包容空有」。包容空有,我說得很白,就是平常佛門裡面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不就包空嗎?量周沙界不就包有嗎?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大心量,量大福大,要學著能包容,要懂得成人之美。特別是善緣,不可以障礙,那個障礙有過失的;惡緣障礙他,不讓他造惡是好事情,善緣不可以。善緣裡面起的障礙多半是嫉妒,或者是自己心量小。這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時時刻刻自己認真檢點,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障礙別人就是障礙自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這合起來,《楞嚴經》上所講的「地水火風空」。『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佛法講的,這是自性的性德,自性法爾具足,不生不滅的。『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你看這什麼意思?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單是不分別、不執著,向上提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從前修行人住山住茅蓬,山上搭個小茅蓬,都是自己搞!砍幾棵樹,砍一點茅草,搭個蓬,一個人住。兩個人,各人搭一個蓬,不是住在一個小茅蓬裡頭,小茅蓬各人自己住自己小茅蓬。如果有五、六個人,當中蓋一個比較大一點的供佛,早晚課拜佛的地方,自己休息是小茅蓬。古時候都是這樣的,好!所以一天到晚,就是工作,言語都很少,攝心,不起分別執著,功夫好的時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心,以心除心,前面心是真心,後面心是妄心。這前面還有一段文,「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放下一切妄念,想是心裡有相,思是心裡有分別。想是執著,它有相;思是分別,你看一格一格的,心裡畫上格子就有分別了,所以思想就是分別執著。中國文字確實是智慧的符號。為什麼?

  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這個道理要曉得。『一切法本來無想』,六祖見性的時候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就是沒有想,想就不清淨,這裡頭有相;思就不清淨,它有分別,沒有思、沒有想。聽經的時候,沒有思想,沒有分別執著;念佛的時候,沒有思想,也沒有分別執著。難!這個太難了!這個真是上根人修的,中下根性不行,他一定會有想。一定想,怎麼辦?所以淨宗好,淨宗叫你執持名號。執是執著,持是保持,就是叫你可以分別、可以執著,但是什麼?分別阿彌陀佛,執著阿彌陀佛,不要搞別的,它用的是這個方法。這是下下根人都能得力,我什麼都不想,我一天到晚就想阿彌陀佛,好修!這是善巧方便。這種方法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高,這個諸位要知道,凡聖同居土。可是你不要好高蜻h,你要是好高蜻h,這次極樂世界的緣你錯過,你去不了。你要定在這個地方,你肯定能去,蕅益大師給我們表演,大師的慈悲,大師對我們的恩德太重了,他教給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品位就可以?他自己說的,我只要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我就很滿足了。我們如果把定位定在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肯定得生,定太高了做不到,怕錯過了機會。蕅益大師是什麼樣身分我們不知道,要照印光大師的說法,印光大師說他寫的《彌陀經要解》,這寫得太好了,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寫一本註解也不能超過他。你說這個讚歎還得了嗎?那就肯定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話是沒有這麼說,意思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滿願了,真的不假。

  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四土三輩九品,但是那個世界是個特殊的世界,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平等法界。十方諸佛剎土都不平等,像我們居住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剎土,娑婆世界不平等,四土不在一起。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住的是實報莊嚴土;阿羅漢、權教菩薩住的是四聖法界,方便有餘土;我們這些人住在六道裡面,凡聖同居土,不在一處。可是在西方世界,它四土是在一起,四土三輩九品在一起,這很特殊。所以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那個地方天天能見到佛,天天能看到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也在那邊。跟這些等覺菩薩天天在一起,這些人天天引導我們,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這個機會不能錯過,一定要抓住,我們老老實實的念佛,就依大勢至菩薩的教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眼耳鼻舌身在外面境界裡,眼對色不貪,六根對六塵境界,把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這是最重要的。

  真放得下,放下就是止,最後怎麼樣?最後要連生死都要放下,不要貪生怕死。你真成就了,有緣多多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幫助別人離苦得樂,特別是幫助別人得到修學的方便,這些是能帶得走的。一切是為了自己,那是帶不走的,所以決定不能夠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雖然很多人說,現在這個世間,這全世界了,不是某個地區,災難頻繁,這是我們都看得見的,你在資訊裡面天天看到。我們要在佛法裡面得到心安之術,什麼樣的災難遇到了,不驚不怖,不驚慌、不恐怖,心是安的,心是定的。要知道定生智慧,智慧就能解決問題,真的能夠消災免難。災難當中,真的修行人,也在這個大難當中走了,有沒有這種情形?有,很多。他怎麼走的?他往生了。往生的條件,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四十八願講的,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平常要培養,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世間什麼是真的?就是阿彌陀佛是真的。大乘經教都可以放下,你只要抓住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得到了,到極樂世界,你樣樣不缺,想學什麼都能滿你的願。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大乘法裡頭,學得怎麼樣沒有關係,隨緣,能學多少就學多少,不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這就完全對了。相信灌頂法師的開示,慈雲灌頂法師是乾隆時候的人,這個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著作等身,他留下來的著作差不多有五十多部,《卍字續藏經》裡面收了有三十多部。他在《觀經直指》,是他的註解,我以前講《觀無量壽佛經》參考他的註解,他說得很好,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遭遇到最大的困難,最嚴重的業障,所有大乘法都解決不了,一切經懺佛事都用不上力,你就曉得這業障有多重,他說最後還有個方法,真正能幫助你,那就是一句六字洪名。這個開示說得好!所有一切經懺佛事都失效的時候,這六個字有效,能幫助你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對於大師的開示有堅定的信心。現在就得要幹,不能等待!

  所以現在我們學習經教隨順,我們主修的是什麼?主修就是念佛。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念佛可以出聲,可以不出聲,不拘任何形式,心裡一句阿彌陀佛。要珍重,不能忘掉,這才是真正修行人,讓心裡真有阿彌陀佛,我們就得度了。什麼樣災難來的時候,真的遇到災難,就到極樂世界去,佛就接引我們往生。災難當中,這個身體還會留在這個世間,沒有別的,那就是全心全力幫助眾生、勸導眾生認真去學佛。勸人最重要要懂得觀機,不是用一個方法,要有智慧,要有找猓?意就是質直柔和,決定能感動人。我們不能感動人,一定從這裡去反省,我們的真詹粔颍?覀兊娜岷筒粔颍?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