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精华 /圆因法师著 A_全文

修行精华序

佛教的广博深奥,即使是最聪明的人,穷其一生的精力钻研苦读,也无法完全理解。三藏十二部经教律论,浩瀚无边,处处是宝,字字珠玑,但有几位学佛人能一一阅过?阅过後又有几人能真正吸收?吸收後又有几人能真正实践?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善知识的相导,没有选对法门,没有在切要急迫处下功夫,所以绝大多数的学佛人都是浑浑噩噩,迷迷茫茫,朝三暮四,东参西究,修行路上只是所学非用,虚掷光阴,终究落得一生空过,徒劳无功,没有得到真正佛法的实益。


然而,佛教的平易平实,即使是最愚笨的人,只要能把握住修行的要点精华,努力实践,却可以当生成就,了生脱死,成圣成佛。因为学佛的精髓就在於实践,学佛绝非佛学,学佛是用行动,用身体力行来学佛,绝非演说或是研究,光是在口头言语或是在书本学问上下功夫就可以得到利益。一位一字不识却能老老实实的修行者,远胜於一位能倒背经论,演说妙法的大通家,其间最大的差别就在於实践,有一分实践,得一分功德,成就一分道业;有十分实践,得十分功德,成就十分道业;没有实践,就一点也没有功德,一点也别想成就道业。

难能可贵的是,在此末法苍茫,佛法式微,邪师邪说遍满天下的时代,我们得以逢遇一位难得难逢的善知识,那就是我们的导师—上圆下因老法师。师父以年届九十的高龄,隐居於山中茅蓬清修达三十馀年,其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苦行精神,令人十分感佩!更殊胜的是,师父注重实践,绝不空谈玄妙理论,而是平平实实地身体力行,以身教示现一位真正修行者的行持,并且把佛法中最重点最切要的精华殷切叮咛所有来访求法的佛弟子,让每一位学佛人都能体会修行的真谛,进而抓住修行的要点努力实践,真正得到学佛的实益。


师父常常教导大家修行的要点,谨恭录如下∶


一、「老实念佛」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师父明明白白地训勉我们,末法今日,修行者一定要慎选法门,只有念佛才是真正的依靠,唯有依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倚仗佛力救拔,才有可能了生脱死,不管是禅密教律,所有其他一切法门都只是靠自力,末法众生慧浅障深,绝对绝对无法在今生成就。


二、「拜佛礼忏」

华严经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师父教导我们,今生累世以来,我们早已积欠了无穷无边的罪业,如不消除罪业,将来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而灭除罪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忏悔,用礼拜八十八佛洪名求忏悔的方法,每天礼忏,每天拜佛,依凭诸佛的本誓愿力,灭除我们宿世的业障。


三、「戒杀吃素」

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师父强调吃素对於修行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如果每天还在吃肉,就等於每天还在造杀业,每天又与众生结血海深仇,每天都让我们的功德有失有漏,如何能够求生活顺遂?如何能够求道业成就?上根的人,明白吃肉的罪过,能够马上戒杀吃素最好,中下根的人,虽不能马上禁绝肉食的习气,也要减少吃肉的次数与份量,赶快督促自己,一步步走上完全吃素的正途!


四、「赎命放生」

大智度论云∶「诸馀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一事,师父特别强调注重,因为吃素只是消极地不再造新的杀业,但以前我们已造已欠的杀债还是有因果报应的,还是须要偿还的,而放生就是积极地偿还以前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并且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为,消业最快,善缘最深,福报最大,对於我们修行的往生大业有著不可思议的影响。


这本「修行精华」是师父在茅蓬自修当中,择取书本中契机契理,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精华所集结而成,其中的内容正是现在学佛人最须要了解的部分,文章中处处点出了修行的陷阱与盲点,相信仔细阅後,对於学佛同俦,都能助益匪浅,对於我们的修行目标与基本行持当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更明白的认识。


感念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历劫修行,成就如此伟大殊胜的净土法门,令後世愚劣庸俗的吾辈凡夫,尚可依凭佛力救拔,於此生了生脱死,往生西方!


感念大慈大悲的世尊,在此五浊恶世中,宣说如此难信难逢的净土法门,令後世一切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能倚仗佛力,横超五浊,永断轮回!

感念师父,把佛法最重要的精髓教导我们,并以身教实践一位真实修行者的典范,令一切後学都能深体圣心,领受佛陀无问自说,反覆叮咛净土法门的深意,从此老实念佛,身体力行,信愿求生,真正在今生成就,完成往生西方的学佛大业。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莲池功德会谨记


感应与巧合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他的身旁眼前溜过,其造成祸福的结果,但凭各人的取舍,但凭一念之间,上天并没有对谁作特别的照顾,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种何种因,得何种果,譬如受持佛号必得不可思议之果,杀生必得短命灾难之报。


业障重重无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坏的一面想,闻正论而鄙视,逢君子而回避,因此只有痛苦与失败的机缘。


福慧厚重者,心存谦虚,凡事往好的一面看,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练人生的试金石,好事当榜样,恶事当警惕,兢兢战战,则人生自然会有许多巧妙的境遇。


比如今日大家谈论佛法,有人认为痴人说梦话,不当一回事,有人则认为如获玉宝,非常欢喜形成了人生的转捩点,因此说∶人生之境遇妙不妙,巧不巧,只在一念之间的取舍而造成,总之多种善因,巧事自然会轮到你身边。


为什麽要念佛?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小孩呼唤和啼哭的原因,是因为生活上发生了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只好以啼哭与呼唤作为求援的信号,争取爱护者的同情,而满足自己的希望。做母亲的可说是随时随地都是关心子女的生活,只要听到呼叫,没有不赴援的。


我们念佛是为了生死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因为阿弥陀佛有救度众生的誓愿,只要诚心呼救,一定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们生死之苦的来源,是由过去世贪、嗔、痴的烦恼所造成的。现在仍是继续发展,倘不及时加以防范,一定是後患无穷。要想澄清意念,还我净明,除了念佛以外,还没有比较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办法。


因为我们根性下劣,而攀缘和执著的习气既深且厚,如果想要教它放下来,怎麽能办到?故以念佛之药,来治妄念之病;倘能信之行之,必能得到奇妙的效果。这个道理就像小孩玩刀一样,要他放下来很困难。如果以糖果换之,自然会放。


语云「心无二用」,如能认真老实地念,妄想就会慢慢减少。曾经有人说∶「以前不念佛,还没有什麽妄想。现在天天念佛,妄想反而好像特别多。」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长大的,哪里觉得有妄想。现在开始学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并不是道心不够,而是与妄想交情太深,一下子想断是断不了的。好比你有个赌博朋友,因为以前你们志同道合,哪里看得出对方的缺点。现在你学好了,才觉得他的行为不对。但是以前他来惯了,突然的断绝往来,双方都不习惯。只要你认真的工作,也不必讨厌他,日子久了,你也不会去想他,他也不会找你了。


对付妄想的办法和这个真理一样。假定你能坚定信心,礼念敬诚,以後妄想就会减少到最低程度了。


此生若不念佛,永无了生脱死之期

参禅靠自力,不开悟即无成就,一生不开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後还要修,理可顿悟,事须渐断,修是修无始以来的烦恼与习气,念佛则不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於过分爱惜自己的身命,对於精进上就会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一种法门,必须承受相当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不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样,必须认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须认真多念,念到妄想渐少之时,亦是你得力之时。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贵,而不知道一切众生的生命可贵,更不知道慧命更为可贵。也就是说,只知道屠刀能杀害生命,却不知道心刀能杀害慧命,因为众生的识心善於分别、执著,以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谓放下屠刀即是「转识成智」和回头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为屠刀放下的开始,即是众生成佛的开始,如果不放就永远不得成,所以说,能不能成,就看你放与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说的是理。


现在来说事,屠夫杀害众生的生命,将来必定要受报。如果一旦听闻因果之理而放下屠刀,悔前愆而大做佛事,悔悟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有长远心,将来必登佛位。


人生之苦


人生有八苦,遭遇最悲惨的环境,果能一生受尽就解脱了,也不算苦。地狱之苦更甚,果能下了地狱,经过很长的时间把它受完,就得到了解脱,也还算有期限,并不太可怕。最可怕的是轮回之苦没有完,永无止境,起惑造业受报,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


学佛後要怎样行持


学佛是一种实验的学问,没有实验到,光是说说,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它的好处。


学佛行持,似很艰难,但也很简单,只需平常自己时时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运用佛法处理一切事务,就是最平实、稳健的修持,是会得到好处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闭起门而不见人,才真是行持。


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於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须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门如参禅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念佛则因自力与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碍。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佛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量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厄。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於忏悔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後,愿心发起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判罪量刑为轻,古有戴罪立功,将功赎罪,今有判缓刑而不收监执行,有不起诉处分,还有庭外和解等,都是虽有罪行的因,而能转变了犯罪果报的例子。


祈求消灾延生的人,当然不会一边祈求,一边继续造恶,这就是忏悔,而且以作佛事的诵经、拜忏、布施、供养来求消灾延生,便是对沦於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债主,用佛法开导,使之心开意解,脱离苦趣,不再索还旧债。再者,由於发愿的力量,而把将来未发的事件的因素改变。若继续做恶,便和灾难的原因相应。若弃恶向善,便消弭了灾难的因素,而远离灾难了。


所以发愿学佛、修善,能够改变未来的命运,当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经中说,皈依三宝即有二十五位大善神来做护持。求愿消灾、延生的人,既已皈依三宝,当然也有善神护持。由於无始以来,善恶因果循环不已,而且复杂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错,谁先欠谁,一般众生乃至於罗汉都难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护法善神的庇佑,应受的果报,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贵者不会和贫贱之人计较小债,而急求偿还,当宿世的冤家,超生离苦之後,心头的冤恨消除了,便再不以冤报冤了,这就是消灾延生的道理。


造业终有报


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何种业果先熟,即被其牵引受报。前生造恶,今生未堕,或少年时代造恶,晚年环境仍然甚好,因其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馀福未尽,而恶业受报之时犹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堕落,其原因在此,并非他有特殊本领,造了恶业而仍然逍遥自在。

须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因必有果,并非别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定期之报,绝不可免。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业来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念佛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则意业清净,此即意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摄六根,则身业清净。如能做到三业清净,才是真正修行人。


略说「众生皆有佛性」


虽然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毕竟恻隐之心与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须努力扩充存养,始能为圣为贤,所以尚书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众生虽有佛性,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正因为他有无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众生之佛性大多抵不过无明,因无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缘起的哲理,正所以增进人际的宽容与谅解,进一步拯救众生於罪苦的深渊。


听经阅读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或阅读,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佛理,否则很难成就。


烦恼即菩提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挫折,这是好的,它可以磨链我们的意志,等到你能够从中体会到「烦恼即菩提」「生灭即是永恒」的时候,你就知道,伟大与平凡是一样的。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会说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因为伟大在平凡中,伟大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菩提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没有生灭,就没有永恒,因为永恒在生灭中,生灭即永恒。


虫蚁、蚊、毒蛇之类可扑杀吗?


一切动物之类,都是它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它们伤人不出於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虽然算造杀业,应当受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治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它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


破执著不等於可以乱来


许多人以为佛家破执著,就是什麽都不要,连做人的规矩,处事的原则都可以不必再去坚持,而可以变得随随便便,该上课的不去上课,该吃饭的时间不去吃饭,该睡觉不去睡觉。有人问∶「你何以如此?」他说∶「佛教人不要执著嘛!为什麽一定要上课、吃饭、睡觉呢?」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便是会错意了。佛说性空是根据缘起说的,脱离缘起去谈空,去破执,便落入取空、邪空了。缘起有缘起的结果,不读书、不吃饭、不睡觉,各有其不良的後果,与佛家的宗旨,离苦得乐相违背,所以是不对的。一个人若修到阿罗汉的境界,是可以不须读书、吃饭、睡觉,但凡夫却不能。读书、吃饭、睡觉仍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缘」。


在缘起性空的哲学中,一切的万物、名言都无丝毫的绝对真实性,都不应执著,但因缘果的法则却是极端的真实而超越时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缘」,会产生什麽「果」,这是一定不变的。所以佛家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所以说因缘果的法则,是超越时空,万古常新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高度的处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缘起法则可循,所以做人不能没有规矩,处事不能没有原则。


印顺导师说得好∶「缘起性空的哲学要落实於八正道的实践才无弊害。」这真是透彻之言,所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个人口口声声说他不执著,於是他故意不按时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钮扣,故意随地吐痰,故意在车上高谈阔论,故作潇洒豪放状,行为不顾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在佛教说是「被法缚」,说清楚一点,他已执著於「不执著」,因为他的心已念念不忘於「不执著」这种反常失态的表现,乃是另一种形态的执著,同样会带来许多麻烦。


不执著,消遥,自在


迷执是烦恼的根源,佛所不许,一个人只要顾及时空因缘,他的执就不属於迷执。比如说,肚子饿了就想吃饭,这是合理的。但是迷执的人,就坚持要吃什麽样的菜,到那里去吃,不管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不管时间来得及否。不执迷的人会考虑时空因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会坚持非吃什麽不可,非到那里去吃不可。又比如说有人对职业很迷执,非要干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举例说,某大学的张姓学生,因转牙医系不成而上吊自杀,这是职业迷执造成的悲剧。


不迷执的人考虑到种种时空因缘,或随顺因缘,不过分强求,只要能维持生活,贡献社会,从事任何行业,都能觉得心安理得,胜任愉快。


定业可转吗?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不然,不然,如果定业真的不可转,同样是可怕的。因为,定业既然不可转,那麽作恶的人,再怎样改过向善,也没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恶报,悔改是无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忏悔呢?因此佛教认为定业是可以转变的。如此岂非自相矛盾吗?一下子说是定业不可转,一下子又说可以转,其实这是立场观点不同的原因。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观点来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乃至是相反的结论。


定业不可转是从果的观点来看,所产生的结论。定业可以转,则是立足於因的观点,所获得的结论。不过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足以说明,同样一个问题,何以会有相反的答案?现在就从因果和因缘的观点,来探讨定业为何不可转,而又可以转。

站在因果的观点来说,定业是不可转的,为什麽呢?乃是由於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种了善因,必会感受到善良的果报,种了恶因,也必然会感受到恶的果报。一个人造了什麽业,就要去领受所造的报应,这就是因果。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公私分明,绝不宽贷,所以从因果上来讲,定业是不可转的。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何以故,乃是由於「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足,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过去年轻无知,曾造下了一些恶业,後来年岁渐长,他觉悟了,不但不会再造恶,反而不断的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业,同时尽己所能的广行善事功德,如此他过去所造的恶业,就会受到後来所作善业的影响与改变。如果忏悔的功夫足够,过去所造的恶业都已清净,那就不会再感受恶果,以後他受到的,将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缘」上来讲,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当「因」还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转变的。这也就是为什麽宗教都注重忏悔,改过的原因。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便不为过,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小恶业,知道以後就要忏悔,有过就悔改,恶业消失,将来就不会再受恶报,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不是表示定业可以转吗?佛经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诚心忏悔,重罪可以轻受,小罪当下更销亡。这显示了定业也可以转变的。


就以上所说,可以了解到,立足於「因缘」的观点上,定业是可以加以转变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观点来看,定业就不可转了。但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点,定业不是那麽容易转变的,历史上转变了定业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如果我们造了定业,试问,我们能变得来吗?转业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们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造罪业,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将来受罪,那时为时已晚了。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何以故?譬如世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财色名利,而各人的环境、欲望、智识、个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处,即是各人认为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时时都有他认为最重要的看法。


至於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经、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贫穷人最重要的是钱财,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孙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赚钱,农夫注重的是收获,工业界是生产,政治界论治安,军人则保护国土,学生所重的是求智识学问。


总而言之,在某地方,有某地方最重要的事;在每个人,有每个人最重要的事,若能处理适当,即是成功的人,若走错邪路,即是失败的人。学佛人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虚心进道,依教实行为首要。


福德与功德如何解说?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行解相应

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後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别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期,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能分别邪正。


应依圣言量

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之事与物太多了,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萨训诫我们不妄语,不妄语为学佛起码的五戒之一,佛菩萨还能打妄语吗?所以我们要依圣言量,相信佛所说的经典。

我们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及畜生道,其馀天、修罗、地狱、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就说没有,依圣言量,我们应该深信尚有四道。


学佛後常易退心应如何把持


首要信愿坚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愿的基础,进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於退心,乃因对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坚,愿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过程中,遇著不利的环境或宿障魔怨的突击,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种情形,在今日的学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学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听解佛法,多阅读佛书,配以坚信切愿,有了深入了解,则日後无论遇到何种恶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过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都是学佛人所应修学的,尤其重要的要从五戒、十善、六度渐次脚踏实地来做起,切莫好高骛远,徒慕神奇。


一佛何能救许多众生

佛身是遍一切处的,若以数字来说,则有无量诸佛,你一定会说那有那麽多的佛,因为有无量的众生,就有无量诸佛,这样说,当然还是不了解,因为众生心量的空间,全部装满了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一类滥杂的东西,就是佛和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相见不相应的。

现在用太阳来说明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的道理。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太阳,但是千万众生想利用太阳,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麽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和此理相同。


修行难应如何克服

修行难,难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则并不难。

所谓看不破,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缘生性空之理,遂感很难。所谓缘生,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种子(因)必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应该也有钱用,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


至於性空,是说万有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相),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之理,自然就大体明白了。

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如果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

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感应

无论做什麽事都有感应,何况佛法,须知感是因,应是果,好像打钟一样。礼记学记云∶「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应心亦不有,只许如此行去,终必感应道交。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还没有动手术,可是有的刚一住院就开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麽感应也须视各人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在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


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众善奉行),或是因缘未到,只要你能慎终如始的行善,虔诚修道总会有应的。


念佛要常念吗?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来并不须要常常念。如果我们的心已诚到极点,善业更是满到极点,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问题是我们从无始以来,所累积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那就不得而知,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诸恶业,现在虽然能念几句佛,恐怕还不够抵偿所作的恶业,因此就必须常念和多念,才能偿还多生的罪业。


发起正信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可谓确论。

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许尚未能证验的理体,与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


心地清净

无论修那一门,心地清净是最要紧的,若六根攀缘六尘,绝得不到清净,必须以诚心修才行。至诚才能与菩萨感应。

学佛多年,烦恼不断,功夫不见增长,是对於佛法恭敬心不够,恭敬者非烧香叩头应付而已,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清净,心里有杂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麽得什麽,即是恭敬中得来,恭敬能起感应道交。


正观

佛教并不主张悲观,但也不主张乐观;悲观与乐观都是偏於一边,佛教所要的是正观。何谓是正观?就是符合了事实真相的观点,所以正观又叫做如实正观。

人生是苦,苦是人类生命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如此,就不要逃避它,去面对它。人生是苦,就说人生是苦,勇敢的接受这个事实,面对它找出苦的由来,人生为什麽有苦?然後把苦消灭,使人类得以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对事情的态度。如此的态度,不但不是悲观消极,甚至超越了一般乐观与积极,进入大智、大勇、大仁的境界。


佛教对於慈悲的解释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是建立於一切众生的平等相上面的,现在从物质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上讲,一切众生同具心识,而且精神更无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为平等一体,所以佛教中又称慈为平等慈、无缘慈,悲为同体悲。


我们如果练习作慈悲时,应先观一切众生(连自己也在内)平等一体,如见众生需要什麽,我就随分随力给他什麽,使他得到满足的快乐。当我施舍於众生时,切不可存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於二者之间,亦不存施舍多少财物想,如此则不起我慢,不求名誉,不望报答,不缘一切相,这才是无缘慈,平等慈,如见众生有何痛苦,当作同体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无有彼我分别,遂兴大悲心,随分随力,除彼痛苦,当我救度众生时,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亦不求名誉报答,不住一切相,这才是所谓同体大悲。


明白这慈悲的理论後,自然不会杀害众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财物,供我挥霍,自然不肯贪爱美色,起邪淫心,因为我们已觉悟到鸡鸭鱼肉与我非二体,货财美色亦非心外别有,能贪所贪,两不可得,而众生杀盗淫者,总之曰 ∶「愚痴」而已。又如我们明白这慈悲理论後,对於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感应事迹,也不会认为迷信,斥为妄诞,因为我们已知道菩萨法身与我们的本性是平等一体,惟是因为一体,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应,但必须是至诚恳切心,否则被贪欲烦恼所障,则与本体不易相应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