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俄罗斯专家眼中的中国核力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来源:中国网


        在我们眼中,中国俨然已成为21世纪国际舞台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而促成这一事实的却是: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这一后盾。中国军队大规模的装备更新,使其军力迅速增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力量的提升,而且就中国核武库的核武器数量而言,中国已经在这一指标上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但是由于中国对其最重要的核武库实施最严格的保密制度,使世人很难准确估算出大概的数量。正是由于这一不透明的迷雾笼罩着中国战略核力量,或许等到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中国的核武数量会比外界最大胆的猜测还要多。

  


《现代舰船》 弗拉基米尔.别拉乌斯(退役少将)  王晓夏 编译
2009年01月       

中国核武器工业的发展

  回顾历史,专家指出中共领导人早在对国民党的解放战争结束后,就已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开始着手获取核武器的工作,但是历时3年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使这一工作被迫中止。战后美国方面的解密材料透露,美国甚至曾考虑使用核武器对付北朝鲜武装以及在北朝鲜参战的中国军队,这一事实更加坚定了中国获得核武器的决心。

  1954年9月14日,前苏联在奥伦堡州举行的由苏联三军参与的“雪花”原子弹爆破试验中,由图-4轰炸机在托茨基草原投放了一枚名叫“塔季扬卡”的4万吨当量的钚弹,剧烈的爆炸震惊了世界,同样也震惊了中国国家副主席朱德、国防部长彭德怀及其他中共高层将领。在这些将领的坚持下,中国更加坚定了要获得核武器的信念。1954年10月,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与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会晤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进程。毛泽东在会谈中希望苏联方面能够提供帮助,然而尽管中国政府一再请求,赫鲁晓夫最终还是拒绝了。但是中国对获得核武器的热情并没有减退,1955年中共领导人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这项当时最保密的计划被命名为“02”号工程,共牵扯到全国近900家科研和生产机构。中国第二机械制造部(二机部)负责组织和领导这些机构和部门的研究工作,整个研制环节中主要涉及铀矿开采(中国南方省份有丰富的铀矿)、铀矿加工和提纯(主要分布在兰州等西部城市)、酒泉环矿加工提纯中心,以及其他研究部门,如西北武器研究部门(后来被第九研究院取代)、北京核武器研究所、中国核物理研究所及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

  经过多部门的通力合作,这项工程很快取得了进展。1964年,中国在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当量为22000吨级的原子弹,中国事实上获得了核国家的地位。中国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对热核反应的研究,终于在3年后又一次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当量为300万吨级的氢弹。在1988年,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中子弹的试爆,随后中国官方也承认了这次试验。

  到1996年7月29日为止,中国为了改进核武器的技术和批量生产等需要,共进行了45次核武器试爆。之后中国政府暂停了核试验,并且宣布加入俄美签署的《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相关专家则推测,中国方面已能通过电脑模拟相关核反应过程来取代传统的核试验,中国的核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关专家还根据目前中国核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数量,以及中国核科研部门的实力,推测中国在20世纪末已有能力每年至少生产75枚核武器,而现役部队装备的在役核武器共计400枚以上。中国核武器的寿命为10年到12年,过期核武器将被拆解,因此专家估计中国总计生产了大约1200枚到1500枚核弹。


略有起色的战略空军部队

  随着中国第一枚核武器的试爆成功,中国领导人兴奋之余,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核武器若用于军事目,还必须具备有效的投送载具。当时唯一能够投放核武器的只有空军的轰炸机,而空军的作战飞机却来自前苏联。

  中国在1959年从前苏联获得了图-16型轰炸机的生产许可证,中国方面的本土编号为轰-6。直到现在中国仍在不断改进和生产该型轰炸机,总计生产了近120架。尽管该型号的轰炸机与西方和俄式现役轰炸机相比已显得老态龙钟,而且实战突防能力也很弱,但是中国方面仍将其作为主力轰炸机力量,一直装备至今。这些轰-6型轰炸机在解放军空军战斗序列中共装备了4个独立团,总计15个飞行大队。其主要使命,一是执行投射核武器的战略轰炸,二是投射常规弹药的普通任务。虽然中国对轰-6进行了大量改进,但即便是最新的改进型,在面对现代化的防空体系时依然非常脆弱,而且不能确保对目标的精确打击。轰-6型轰炸机没有空中加油能力,作战半径也小于3100公里,因此其空中核打击能力相当有限,以往在某种程度上只具有核打击的示范能力。

  中国空军还在前苏联米格-17的基础上改进生产了大量强-5型强击机,这种强击机既可执行常规作战任务,也可投射核武器。中国1967年第一次试爆氢弹时,使用的投送工具就是强-5型强击机。不过这种老式战机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然而,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生产的歼轰-7又为中国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中国还同时从俄罗斯购买了26架苏-30战斗轰炸机。不仅如此,中国还获得了苏-27的生产权,据专家估计,到2015年中国各型苏-27飞机将达到200架。尽管专家们对这一数据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中国的后续发展,新的苏-27改进型可以携带核武器,这有助于增强中国的核力量,而且技术上也非常简单易行。此外,还需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购买苏-30MKK战斗轰炸机的合同,这将大大增强中国的空中核威慑力量。


核威慑的核心力量——第二炮兵
薄弱的海基核力量

  北京方面从来不掩饰自己发展三位一体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意图。早在上世纪70年代,北京便已开始谋求自己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射战略导弹。但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北京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最终在经历近20年的艰苦努力后,1989年解放军海军第9潜艇舰队部署了第一艘092型“夏”级战略导弹核潜艇。该型潜艇装备了12枚“巨浪”-1型弹道导弹,射程达到了1700公里,可携带爆炸威力达30万吨的核弹头。这型导弹曾在1981年到1984年间进行了大量飞行试验,其中包括从与前苏联“高尔夫”级类似的改进型潜艇上的发射实验。但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导弹和“夏”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技术相对还不是很成熟。

  2004年7月,中国第一艘新型的094战略导弹核潜艇建成下水,而此前的研制工作已进行了十几年,且在技术上得到了俄罗斯方面的帮助。094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海基核力量。由于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外界推测该型潜艇将会批量建造,预计将达到4到6艘。该型潜艇将携带16枚“巨浪”-2型弹道导弹,该导弹在陆基“东风”-31型战略弹道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射程将达到7500公里到8000公里,可在中国海域对美国境内所有目标实施打击。

  尽管中国在战略导弹核潜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有关专家也指出,中国还面临着战略导弹和导弹核潜艇技术不稳定和可靠程度不高的问题。在2002年和2003年中国对新型的“巨浪”-2导弹型进行了成功的试射,但是2004年北京方面就决定为092型“夏”级潜艇换装“巨浪”-2,然而后续传出的消息却是这项改造工程面临巨大的困难。而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将在未来10年陆续服役并形成战斗力。


赫鲁晓夫没有拒绝中国


  前苏联是在1949年成功进行第一次大气层核爆炸试验,1954年的试验只是使武器实用化,对世界的影响远不如第一次核爆,也很难说会使中国人震惊,因为早在1949年,钱三强在法国就希望居里实验室为新中国代为购买核研究器材,这至少说明中国高层早已有了研发核武的意图。

  中,苏同盟的建立,使得中国迅速获得了工业现代化所必须的软硬件,从而也使中国打下了军事工业的基础。但是在1953年以前,中国希望与苏联在核领域的合作一直未能如愿,原因是斯大林从国家利益出发,只承诺提供核保护伞,不希望中国掌握核弹技术。

  赫鲁晓夫当政后,其核政策一如前任,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赫氏为获中国政府的支持,开始改变对中国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同意提供先进常规武器系统,与中国进行核技术研发并提供有关设备等。

  事实上,1955年后前苏联政府通过双边协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反应堆技术,实体及其燃料,回旋加速器等核研究必不可少的装备。至1957年,前苏联又通过“国防新技术协定”向中国提供核武器运载工具弹道导弹技术及实体,核武器原料开采,浓缩,制造等一系列相关技术以及设备,并派出庞大的专家队伍协助实施。

  从历史角度客观地看,如果没有前苏联在核领域的直接援助,中国不具备在1964年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的可能性,所谓的自力更生,只不过是意识形态下扭曲的历史而已。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初步掌握了导弹技术。前苏联移交给了中国两枚射程为600公里的R-2型弹道导弹,该型弹道导弹是缴获德国的V-2导弹的改进型号。与此同时中国还得到了该型导弹的全部设计图纸和资料,可借此掌握其全部制造生产技术。随后前苏联又将R-12型导弹的相关技术资料也移交给了中国人,这种导弹射程达到了2000公里。在该型导弹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基础上,中国人自行研制了“东风”-1型中程弹道导弹,解放军也于1970年正式装备了该型导弹。

  中国吸收和掌握弹道导弹技术的进程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掌握了中程弹道导弹技术,其射程为1000公里到2700公里。在第二阶段,中国掌握了中远程弹道导弹技术,其射程为2700公里到5500公里。第三阶段,中国又掌握了洲际弹道导弹技术,射程为10000公里以上。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共设计定型了“东风”-3型(射程为2800公里)和“东风”-4型(射程为5500公里),这些弹道导弹目前仍在二炮部队服役,执行战备值班任务。其中“东风”-3型导弹还承担了中国验证其运载火箭技术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科研任务,最终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运载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升空。

  中国的“东风”-3型弹道导弹大量部署于中国东北和南部地区。根据某些侦察机构的报告,这些地方部署的弹道导弹一直瞄准前苏联和印度。从1986年起,“东风”-3型弹道导弹陆续换装可机动发射的两级发动机式“东风”-21型弹道导弹。“东风”-4型弹道导弹则主要部署在隧道岩体内的固定发射场。

  中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原来只能覆盖前苏联大约三分之二的领土,可以覆盖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境内的所有目标、以及印度东北部的目标。而到了1980年,中国实施了第一次洲际战略导弹发射试验,一枚“东风”-5型洲际导弹发射成功。一年以后,该型战略导弹进入解放军现役。随后海基战略导弹也顺利进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序列。从此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而二炮部队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力量。解放军二炮部队共计90000人左右,设有自己的指挥中心,在全国各地拥有7个导弹基地,总计10支导弹发射部队,1个战略导弹早期预警师,1个通信团,以及技术保障部队和防卫部队。

  根据某些资料来源,中国共计拥有20枚到100枚海基战略导弹,射程在1800公里到5500公里之间,还组建了20个陆基机动发射平台系统。所有发射系统装备了拥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东风”-31型弹道导弹,射程可达8000公里。“东风”-31可携带总当量为250万吨的核弹头,不久的将来经改装后还可携带3枚到4枚分导式多弹头,每枚弹头的爆炸威力达到20万吨到100万吨。近来,中国在这项技术上已取得巨大进展。

  到2010年,二炮部队还将正式接收“东风”-41型洲际战略导弹,这种新型导弹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射程将达到12000公里,可在机动平台上发射,将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命中精度。“东风”-41将携带3枚或者4枚分导式弹头,每枚弹头的爆炸威力将达到20万到100万吨。

  根据目前中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布局,中国将继续推进战略导弹部队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将通过储备更多的核弹头和运载工具以增强战略威慑力量,特别是提高可打击美国本土目标的洲际导弹的数量。北京同样重视发展射程覆盖中国周边亚洲国家的中程导弹力量。根据美国官方的分析报告,中国近期可用来打击美国境内目标的洲际导弹数量达到了30枚,而这一数字到2010年将达到60枚。

  在中国的核威慑战略中,最重要的是在亚太地区获得绝对的战略威慑力量优势,而这一点在台湾问题的推动下,显得格外重要。北京已为其地面部队配备了大量战略和战术导弹,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已成功定型并投产了两种中短程地地弹道式导弹——“东风”-11(M-11)型和“东风”-15(M-9)型,射程分别为300公里和600公里,而且都可携带核弹头。根据台湾情报机构的估计,中国在东南沿海三省共计部署了将近160枚到250枚这两种导弹,但这一数据并未得到西方主流核军控组织的认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