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姑苏旧事(三十八年大陆沦陷的苏州)

【瓦解共产极权从破除谎言开始 】共产政体有两大支柱,一个是暴力,一个是谎言,就是枪杆子和笔杆子,谎言的作用远比暴力要大数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历史的真相:姑苏旧事(三十八年大陆沦陷的苏州)

青年日报副刊
http://news.gpwb.gov.tw/newpage_blue/news.php?css=2&rtype=6&nid=62633

历史的真相:姑苏旧事 2008/11/24   

日前整理相簿,偶然发现一张业已发黄的黑白旧照,背景是苏州名胜「拙政园」的大门,照片背面注明「民国三十八年元月摄于苏州」,这张旧照片引起我内心久久不能平息的激动。 

民国三十六年家乡沦陷,我们一群年轻的大孩子随着校长和老师向政府掌握的地区流亡,为那个动乱的时代创下一个前所未见,希望未来也不会再有的名词:「流亡学生」。

 其实「流亡学生」这个奇特的身分也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战火不断蔓延,政府已经没有力量照顾这些各地汇集而来的「流亡学生」,结果我们成了自生自灭的人海孤雏,大家星流云散,那情景是十分凄惨的。说起来我是其中比较幸运的,我有一位远房表叔在苏州「吴县田粮处」担任科长,不知道如何鬼使神差遇见了我,而且发好心收留了我,在田粮处担任一名小小的收发,就这样免除了我流落街头的悲惨下场。那年我刚满十八岁。

 当时战火还没有烧过长江天险,苏州依旧是平静如昔,苏州人的生活依旧是优闲如昔。有一天,田粮处一位同事好心带着我去游览名胜景点「拙政园」。

  「拙政园」里亭台楼阁、水榭凉棚、花木扶疏、曲径通幽、美景非常。但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生活在如此优美环境里的人。

  当时的「拙政园」是「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校址,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在这样的人间仙境里读书,真是几生修来的福气,而且「社会教育学院」的学生一律是公费,由政府负担学生一切学习与生活上所需,他们可以说是天之骄子。

  当我经过一处荷池,池心有一座凉亭,传出阵阵悠扬的琴声,原来那是音乐系学生专属的琴房。虽然当时是残冬季节,但是仍然让人联想到盛夏午后,荷叶田田,荷香阵阵,琴房里阵阵琴声,那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情景。

  我伫足池边,坐在太湖石上,一时情绪沸腾流下了眼泪。 和我同来的是一位年纪较长的同事,他没有笑我,也没有劝我,只是缓缓地告诉我:「生不逢时,战火连年,要不然你也正是读书求学的年龄。如今国破家亡,能够苟全性命于乱世,已经是不容易了,你就不必羡慕那些学生是如此幸运。但愿世局能够早日平静下来,你还可以回到家乡继续读书。

他深深地叹口气,继续说了几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话。他说:「人的一生只有做学生读书求学时期是最幸福的,所以要好好掌握,不要轻易虚掷,一旦失去,再想追求,那就难了!」

  我望着「拙政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除了羡慕他们,还在内心发誓:「如果以后我还有机会求学,我一定发愤努力,认真读书!」谁知道往后的日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就如同我那位同事说的「一旦失去,再想追求,那就难了!」

  民国三十八年春节过去不久,战火已经逼近长江,但是距离苏州还算遥远。谁也不曾料到,就在这时候,「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学生成群结队走上街示威游行,他们喊的口号是「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

   这群享受公费,生活优哉游哉的学生放著书不念,成天在街上进行反政府的群众运动,破坏了苏州的平静和安定,人心开始不安,市面开始失序,当地的「吴县县政府」根本没有处理学生运动的经验,一时束手无策,后来野火燎原,京沪一带互相串连,等到中共军队从江阴渡江之后,局势不堪收拾,短时间之内就沦落到共产党手里。据后来逃出来的人转述:当初那些走上街头的学生,从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大部分被迫「参军」,有不少做了「抗美援朝」炮火下的孤魂!

  苏州动乱之初,我回到南京,报考孙立人将军设在南京的「新军干部招收处」,幸运地来到台湾,虽然我没有能够再享受做学生的幸福,但是我获得了终身不忘的经验:

  战争是可怕的,做为乱世的人是可悲的。
  做学生是幸福的,要好好珍惜,一旦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再回头已是百年身了。
  陈年旧事除供个人回味之外,如果能够让年轻的一代有一点参考价值,那就格外有意义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