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为比较漫谈(二)

初到美国,我已经是个接受过国内思想知识教育的成年人了。待人接物行为言语自然受到家庭影响,师长指点,工作中的业务训练。社交场合该说的话和该做的事都会带着那些痕迹。

 

人与人之间的观念鸿沟, 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些相互沟通方面的挑战。

 

遇到别人送礼品,我的中国家长教我说:“不要不要,我家也有。”(即使家里真没有)。回到家里会严厉教训:拿人家手短,女孩子家别因为受物质诱惑上了坏人的当!熟人朋友亲戚邻里之间是另一幅景象(看到礼物心里热热的,恨不得赶紧放自己兜里),表面上却要再三推让,有时候弄得象吵架似的:别这么客气,自己人谁跟谁啊,还送什么礼。最终能坚持住的占上方,送礼人亦或扔下礼物抽身而逃。

 

当我还是个穷学生,美国妈妈来到我的住处看到我简朴的生活用品,好心送我一些物品,我按照我的中国礼仪客气地说:不要不要,我有我有。美国妈妈很是迷惑:蓓呀,你明明没有,为什么偏要说你有呢?你怎么言不由衷呢?(原话是:You got to say what you mean!). 于是美国妈妈教我学西方礼仪-应该当面打开礼物,看着别人的眼睛高兴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我会好好地享受这件礼物。(回家发现一点也不喜欢,还能找礼单发票回商店给退了换钱回来)。以前从书上得知美国人虚伪处事,后来觉得人家也不无道理。这样以来送礼人的心意领了,收礼人虽不合心意,当面却仍保持善意。美国同学也有人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直言谢绝:你和我的交往限于TALK,不必送我礼物。

 

贫穷是不是一种错?在中国贫民百姓家是要节省的。具体到北方人家的剩菜汤也是要留下添个鸡蛋另做一碗汤才行,剩下的干米饭用来炒了再吃。当然这和气候也有关系,南方湿热,剩饭很快就变了味道,所以做一顿饭吃一顿,量少样多。在美国很多人也节省,买菜用商家的优惠卷几毛钱地省,上班自带午餐,外出吃饭打包回家(还一定要说“回家给我的狗宝贝吃的”,要不然让人知道自己吃剩饭会丢面子喔),买二手物品。特别是老一辈,还要把咸肉烤出的油攒起来炸薯条用,和剩菜汤的故事如出一辙。想来这些人是不大注重饮食健康,只看到浪费,等胆固醇升高到一定程度,治疗费是要远远超过省下的伙食费的。其实富人也不愿浪费,实际地生活,恐怕是很多人心里的真实想法,而遇到红白喜事摆酒席宴宾客,又是面子上非走不可的过场了。

 

我一度相当困惑,跟美国人相处,咱以前的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没处可用。美国人讲实际,讲究“家庭价值”,也讲为家庭“牺牲”。下班就回家,有了孩子会辞职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买车买房买单度假为了妻子儿女,很少会给朋友这么好的待遇。和朋友出去吃饭AA制纯属正常,就算朋友帮了大忙。另一方面离婚也很常见,孩子成人了一定离开父母自创生活。不知对比前后意念和情形有何因果联系,只觉得是相互矛盾。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往往是父母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娱乐机会,给孩子创造补习功课的环境,多承担家务,或者夫妻感情不和了还要为了孩子继续硬撑着一个家。父母一方有了意外,另一方为了不让孩子有后爹(妈),宁可拒绝新的幸福,一个人独挑养育儿女的重担。

 

于是经常这样想: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干嘛去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呢?就学着老美微笑地把祝福常挂嘴边:“Have a good one! Whatever it i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