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危机”的深层思考,在即将出版的《剑指华尔街: 中国在行动》和正在整理中的《科技浮沉记》里将有清晰地解释,这里只是一个基本思想的概括。
建立在第一代与第二代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第三代科技革命,自上世纪90年代初蓬勃兴起,席卷世界,还不到10年的时间,便于2000年以“互联网泡沫”率先,从云端栽到了地头,在“高科技风暴”中骤然破灭,“花容失色”。
以科技股云集的纳斯达克(NASDAQ)店头交易市场平均75%的极大跌幅,飞流直下,从2000年初历史新高5165点至2002年底1200点,宣告了“科技危机”的来临。
如图所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Composite)与道琼斯工业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比较,2000-2009。
从2000年至2009年,又一个10年即将过去。
迄今为止,在这一新的10年间,还没有看到当时遭受沉重打击的高科技公司中,有一家能重攀新高或接近新高的50%。
客观地说,就整体而言,以半导体、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手段为“火车头”的驱动消费需求和社会进步的核心技术产业已经穷途末路,基本上走到了尽头。
它们,永远也回不到过去辉煌的顶峰了。
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生产能力空前发展、综合资源严重耗尽、消费潜能极为有限、生存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危机四伏的时代。
智尽能索,夕阳西下?
“科技危机”的精确定义,需要时间和智慧来观察和鉴定它的演变过程和深层影响,还是留给学术界的先生们在未来的岁月里充分完善。
这里给出的基本特征: 生产能力远超消费需求,产能和劳动力严重过剩,供需架构深层错位。
随着目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方兴未艾、持续升温,高科技企业在面对即使是金融危机为主流的一波波的灾难性打击中,也显得极其脆弱,不堪一击,一有风吹草动,便一泻千里。
高科技企业自2000年泡沫以来一直在低层徘徊,至今还没有缓过气来,2008-09年的进一步深度下挫,情势绝不容乐观,谷歌(Nasdaq: GOOG)、百度(Nasdaq: BIDU)、英特尔(Nasdaq: INTC)、思科(Nasdaq: CSCO)等高科技巨人,甚至综合性工业巨头通用电器公司(Nasdaq: GE),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的跌幅和大起大落都是惊人的。
经济危机与科技危机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换言之,没有经济危机,科技危机迟早也会爆发。
残酷的现实是,高科技产品必须以“物美价廉”屈身于它的整个发展和应用周期,以适应有限、苛刻和缓慢增长的市场需求。
科技越趋尖端、产品效能越棒,竞争越激烈,结果是,价格卖的越低、企业利润越薄,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倒闭潮汹涌,失业率日趋严重。
请记住,所有人类社会的危机,均原生性地起源于供需结构的失衡和错乱,“经济危机”如此,“科技危机”同样如此。
华尔街引爆的次贷危机,实质上是房地产的“供”远超消费者的“需”而演变的一场金融危机。
为了大力刺激以过度消费为特征的美国经济,联邦政府伙同华尔街金融机构串通一气,巧妙地使出金融衍生工具的“杀手锏”,不断抛出低息或零息贷款以及各种五花八门打包过的“招数”,引诱缺乏贷款能力的公民购买大量产出的房地产物业,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膨胀而破灭,并触发“多米诺谷效应”,形成实体性经济危机。
在高科技领域,相对无限增长的生产力(供应-supply)与相对有限增长的购买力(需求-demand)之间的剪刀差,日益扩大,毫无交集。
而寄希望于重启并支撑经济复苏的新一轮科技浪潮,始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作为华尔街产业分析师和硅谷高科技风险投资家,近年来曾与无数老一代新一辈高科技产业的元老和新锐悉心交谈,我惊讶地发现,还没有遇见一位“高手”能够精准地描绘出第四代科技浪潮的整体框架,甚至一个显著的有说服力的端倪,大师们似乎仍然停留在第三代科技革命的云端,将特定领域科学技术的衍生和扩张理解成通向第四次科技浪潮的桥梁,如能源技术、纳米材料等。
客观而言,伟大的能源技术和纳米材料只是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和“中间体”,而不是象计算机和网络那样,乃直接服务于消费市场的“终端产品”,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手携来,使用、升级、再购买、再使用,从而产生巨大的需求。
第四次科技浪潮,也许只是思想意识上的飞跃,而不是物资意义上的革命。
逻辑思维链是这样连接的:
没有新一轮科技浪潮横空出世全球席卷,没有高科技作为“原动力”驱动人类社会重启新兴消费市场,经济复苏,谈何容易!
敬请期待下一篇: 《警示: 风险投资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