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难以修复的“三大危机”(一)

20世纪80年代末赴美留学,从事金融投资与危机管理、高科技风险基金和跨国企业战略。近期访问中国和日本,旅途中博文断续,敬请谅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经济危机、科技危机、社会危机”——
  
  三大危机鬼使神差地交错在21世纪初叶的同一时刻,是人类社会骤然面临的供需链和生存链严重错位的三大结构性危机,其复合的“叠加效应”已经衍生至全球实体经济的各个纵深领域,短期难以修复,长期无法确定。
  
  对此,人类没有选择,必须面对。
  
  危机起始,美国乃各国政府仓促应战,虽然绞尽脑汁,全力以赴,仍然不知所措,回天无功!
  
  幻想如此深重的危机如转眼云烟一逝而过,或年底就复苏,只是一厢情愿,期盼新的消费市场和庞大购买力从天而降,既不客观,更不现实。
  
  危机引爆的开端,通常不会引起世界的足够警觉,因为国家囤积的粮草充足,学者还敢毫无担当的大胆预测,媒体尚可连篇累牍的兴风作浪,一般投资人还不大信邪逢低吸入,总之,都能抗得住第一波打击。
  
  一旦危机深化,情势突转,第二波打击、第三波打击接踵而至,人的信心势必非理性地降入冰点,抵抗力便会极大地减弱。
  
  现阶段,理论界只是按传统思维将目前发生的经济危机定义为短期的“衰退”(Recession),而不是长期的“萧条”(Depression)。
  
  尚若危机继续发酵、升温,特别是当失业率飙升至10%,甚至更高,并持续数年,衰退就自然演变成萧条。
  
  目前的“衰退儿”还不满周岁,尽管来势汹汹,杀伤无数,但尚未达到教科书和经验数据定义的萧条水平,因此,各国政要们仍在走马灯式的峰会中乐观亮相,歌照样唱,马照样跑。
  
  截止2009年2月份,美国公开的失业率为8.1%,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失业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飙升,但迄今为止仍然远不及上世纪两次萧条期那样惨烈。
  
  20世纪80年代初的失业率高达10%,而且持续10个月以上。
  
  1929年“大萧条”更是记忆犹新,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整体下跌30%,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递减25%,失业率从3%飙升至 25%,1931年至1940年10年间的失业率平均为18.8%。
  
  想象一下,当失业率达到25%时,整个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毋庸置疑,那将是一个悲惨的世界,一个暗淡的时光。
  
  四处游离着失业的群体,侧耳能听到怨声载道的呼喊,举目是一片废弃的工厂,到处可见群情激奋的抗争,还有媒体推波助澜骇人听闻的负面新闻,以及恐怖袭击与地缘战争笼罩下的阴影。
  
  疮痍满目,哀魂遍野,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这些可怕的情景都真真切切地在1929年“大萧条”中发生过。
  
  警醒世人,为危机的来临做好迎战的准备;
  
  诚实面对,是地球村民特别是良知学者应尽的责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