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竑“政绩不佳、声名狼藉”的背后
周重礼
1938年6月,热浪翻滚,暑气逼人。自杭州沦陷后,浙江省会临时迁到浙西的金华。这天傍晚,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正坐在院子里纳凉,突然坐镇武汉的蒋介石一封电报发到金华省府。电报中,蒋介石指责黄绍竑在浙江主政“政绩不佳、声名狼藉”,要他好自为之,“切实注意”。这一电报把黄绍竑搞得个云里雾里摸不着边际,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什么地方得罪了这个最高统帅。
黄绍竑,广西容县人,字季宽,桂系骨干人物,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他曾任广西省主席兼桂军军长,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抗日战争初期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外表憨厚,却好交朋友,处事圆滑。几年前,他感到两广湖少水浅,难以施展作为,便投靠了蒋介石。他不但在蒋介石面前捡到了好处,又没伤着与旧友的和气,始终与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保持着友谊。
黄绍竑接到蒋介石电报之后很不服气,更不理解,当下驱车来到武汉,向蒋提出辞呈。职未辞成,蒋的一席话却使他茅塞顿开: “你自去年山西作战回来,逢人就说八路军军纪好,善于游击战,打仗勇敢,共产党如何发动群众、动员民众,军民配合投身于抗战等等好话。各级党部、黄埔军官、地方绅士听了自然不服气,要说你的闲话。此外,你在浙江的战时政治纲领和用人方面都有令人指责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利党国的举动。我打电报给你,无非是让你知道说你闲话的人多,要你注意。”蒋介石暂时还不想要他辞职,只能给他说说宽心话,解释一番,但黄绍竑马上听出这其中的余味了……
原来,今年四月间,黄绍竑赴武汉出席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会间,中共驻武汉代表周恩来找他商谈解决闽浙边区问题,黄绍竑与周恩来是老相识,大革命时期两人就共过事,一年前在山西第二战区又有几次接触,私交一向不错,并且谈得很投机,脾气也很投缘。当时浙江的局势确实令人头痛,杭州落入日军之手后,黄绍竑把省府迁到金华,可坐镇浙江省的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不顾钱塘江岸防兵力空虚,反调重兵包围了粟裕、刘英的闽浙边区新四军。黄绍竑虽对此事提出了异议,但刘建绪显然有人撑腰,并不买他的帐。
当时周恩来找他,只是想买条路,请国民党军队网开一面,让粟、刘新四军能调入敌后战场,黄绍竑对此当然赞成。从大的方面讲,新四军要抗日,没有道理阻拦,国共合作抗战,作为浙省主席的他也有义务维持;从小的方面说,中共军队离开浙省,他少了一块心病,还能名正言顺地让刘建绪的国军抽出身来,专门对日作战,何况新四军在敌后游击也可减轻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压力。所以在周恩来面前,黄绍竑拍着胸脯答应了,回浙后,他搬出军委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将军的牌子,并通过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与刘建绪达成默契,由他作为中间人,亲自跑到平阳与中共代表吴毓、黄昂等人商谈,达成四项协议:一、所有闽浙边区的中共武装部队全部撤走,赴苏皖敌后担任游击工作;二、刘英、粟裕的部队由浙赴皖时,国民党军队与地方团队不得为难,并予以补给上的方便;三、该部留在后方的家属,政府保证其安全,但不能有宣传赤化政治的活动;四、允许该部在丽水、温州设立新四军办事处。
大功告成,黄绍竑高高兴兴地返回金华。不久,刘、粟率部由平阳、瑞安、丽水各县边境抵达丽水上游的大港镇集中,准备深入苏皖敌后。临走前,在粟裕的盛情邀请下,黄绍竑还亲自前往粟部作了一番热情激昂的讲话。想不到粟裕深入敌后,振臂一呼,部队由2000余人扩编为5000多人。粟裕的前卫部队在江苏镇江城外牛刀小试,歼灭敌军达百余人,击毙了日军少佐一名,斩获颇丰,还把缴获少佐的军刀及望远镜托周恩来送给黄绍竑作纪念,并向他表示谢意。
想不到这一切举动没能逃脱蒋介石的眼睛,并给他一个“政绩不佳、声名狼藉”的指责。
黄绍竑越想越可悲,既为蒋介石,也为自己的幼稚而感到悲哀。见蒋介石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复,便索性赖在武汉不走了。
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也在武汉东湖疗养。他听到老友黄绍竑逗留在武汉、不回浙省任所的消息,大吃一惊,连忙赶到黄绍竑的住处。当李宗仁听完黄绍竑的诉说后,半晌无语,末了,李问道:“季宽,你觉得错了吗?”
“我没有错,错就错在老蒋心中有心,我看他一刻也忘不了共产党。”黄绍竑颇为感慨。他原以为事过多时,如今又是大敌当前,委员长会忘了过去的干戈对手。李宗仁像看穿了这位同乡的心事说:“你说了共产党这许多的好话,帮了他们的大忙,当然戳到了委员长的软肋。不过尽管你落得‘政绩不佳、声名狼藉’的指责,但我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中华民族,又何惧这个指责呢?我看你还是回到任所,肩负起抗战的责任吧。”听了老友的劝说,黄绍竑才又回到了金华任所。
原载:《钟山风雨》二○○七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