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苏中战役(1) 苏中战役,是我华中野战军的部分主力为执行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任务,在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六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中原我军突围后,位于我国解放区东南前哨,与蒋管区心脏宁沪地区隔江对峙的苏中根据地,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七月中句,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区的汤恩伯(以后为李默庵接替),指挥五个整编师共十五个旅十二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我华中野战军三万余人,奋起迎战,举行了苏中战役。从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三十一日,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作战七次,均获胜利,歼敌五万余人。这七次战斗是: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宣家堡、泰兴战斗;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的如(皋)南战斗;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三日的海安战斗;八月十日至十一日的李堡战斗;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的丁堰、林梓战斗;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的邵伯战斗;八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的如(皋)黄(桥)路战斗。
这七次战斗并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但次战斗都由同一战役指导思想联系着,那就是遵照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着眼于战争初期的作战要求,从当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那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入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这次战役,既沉重地打击了进攻的敌人,掩护了华中解放区完成对付敌人大规模进攻的全面准备,又初步探索了解放战争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完成了战略侦察任务。
回忆这个战役,对于研究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形成和作战指导,对于研究我军传统战法在解放战争中的运用,以及研究战役组织指挥方面的某些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为了把情况交代清楚一些,本文还是从战前的斗争形势写起。
山雨欲来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我正在浙西集结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总结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打运动战的经验。这年的上半年,我们在天目山反顽战役中,集中十来个团打运动战,给予进犯的国民党顽固派顾祝同部以沉重打击,取得了胜利,得到了锻炼,可以说国民党顽固派对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多次进犯,不仅没有消灭我们,反而使我们在抗日战争后期提前实行了由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一九四五年九月,为了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的斗争,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们奉命从江南北撤。此时,新四军第三师已奉命向东北进军,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主力和从江南北撤的苏浙军区叶飞纵队奉命北调山东,接替由山东开往东北各部队的防务。这是党中央的一着高棋,不仅在政治上争取了各阶层群众的支持,而且支持了发展东北,缩短了南方战线,实现了全面战争爆发前的战略集结。
十月,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华中局改组为华东局,统一领导华中、山东两个战略区的工作,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部队。另在华中(原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组成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和苏皖边区政府。十一月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下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四个纵队。
为了准备歼敌的战场,我们曾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发起高邮战役,集中兵力,在南面攻取了高邮城,收复了高邮以南至邵伯镇的运河沿线地区。为保障华中解放区首府两淮(淮阴、淮安)扫除了一个心腹之患,对加强苏中与淮南的联系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北面,控制了陇海铁路徐(州)海(州)段,第一次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联成一片,并使华中解放区有了坚强的依托。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停战协定生效后,我们遵照党中央关于开展减租、生产、练兵三项工作的指示,部队展开了百日军政大练兵,并积极扩充主力,调整部署。将第八纵队扩充成为新四军第一师,第六纵队扩充为第六师,并将华中第五军分区部队和一部分投诚部队编为第十纵队。
六月六日,中央指示:“目前我们的方针是力争和平,但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都准备打。”
要准备打,整个根据地都动员起来了。“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得相当生动有力和深入,部队积极练兵,地方动员参军,在扩大和加强地方武装的基础上,动员部分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建立支前司令部和组织民兵参战团、伤员转运站、粮草供应站等等,搞得轰轰烈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又一项战备,是我的坚决执行党中央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发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指示。四月间,邓子恢同志飞往延安,五月飞回,在淮安召开了分局及地委书记联席会议,确定从六月份开始在华中全解放区进行土改。后来战争打响了,苏中解放区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白天打仗,夜晚分田”、“前方打仗,后方分田”等口号,到七月底便基本完成。以后的事实证明:土改大大激发了贫苫农民和子弟兵的阶级觉悟,为支持解放战争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http://www.my285.com/zj/zgxd/syzz/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