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女性的美,人们通常会联想到俏丽的脸庞,润泽的肌肤,富于曲线的身材。似乎这就是全部。然而,生活中许多女性,细看其体貌差强人意,却照样魅力四射,甚至压倒体貌标致者,颇有点令人困惑。《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恒娘” 。说的是款爷洪大业,“妻朱氏,姿致颇佳,两相爱悦。后洪纳婢宝带为妾,貌远逊朱,而洪嬖 之”。这让朱氏郁闷了很久,百思而不得要领。幸亏邻居住一狐仙恒娘,实在看不下去了,出面指点朱氏:你一定不上网不读贴,翻翻老贴就知道了,这就是明朝人的重大发现----“媚态”效应阿! “子虽美,不媚也。子之姿,一媚可夺西施之宠”,于是授以媚术而重获丈夫之爱。
“媚态”效应的发现者就是驰名中外的性学家李笠翁李渔。李渔是当时的作家编剧导演三栖大腕儿,曾就如何挑选女演员写过专著,比张艺谋挑剔多了。其中对女性美的研究独具法眼。他发现女性的魅力有貌魅与态魅之别:女性之媚态与相貌是不同类型的美,而且媚态更重要。他那名贴>,被转贴过万点击过亿。若将其中>分出章回,标以题目,便酷似一篇现代论文:
--------------------------
论“媚态”效应
李笠翁 博士
一、问题与假说(Introduction):
“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如云美色即是尤物,即可移人,则今时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其颜色较之生人,岂止十倍,何以不见移人,而使之害相思成郁病耶?是知“媚态”二字,必不可少。”(>, 下同)。
是故,可以充分自信地提出:无形之“态”,对於女性性感美的贡献远大于有形之“色”。“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 有以下定量实验数据为证。
二、方法与结果(Methods and Results):
实验1:“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
试验2:“试以二三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全无姿色而止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或与人各交数言,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
个案例举:
例一:“向在维扬,代一贵人相妾。靓妆而至者不一其人,始皆俯首而立,及命之抬头,一人不作羞容而竟抬;一人娇羞腼腆,强之数四而后抬;一人初不即抬,及强而后可,先以眼光一瞬,似于看人而实非看人,瞬毕复定而后抬,俟人看毕,复以眼光一瞬而后俯,此即‘态’也”
例二:“春游遇雨,避一亭中,见无数女子,妍媸不一,皆踉跄而至。中一缟衣贫妇,年三十许,人皆趋入亭中,彼独徘徊檐下,以中无隙地故也;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彼独听其自然,以檐下雨侵,抖之无益,徒现丑态故也。及雨将止而告行,彼独迟疑稍后,去不数武而雨复作,乃趋入亭。彼则先立亭中,以逆料必转,先踞胜地故也。然臆虽偶中,绝无骄人之色。见后入者反立檐下,衣衫之湿,数倍于前,而此妇代为振衣,姿态百出,竟若天集众丑,以形一人之媚者。噫,以年三十许之贫妇,止为姿态稍异,遂使二八佳人与曳珠顶翠者皆出其下,然则态之为用,岂浅鲜哉!”
三、一般讨论 (Discussion)
1、 社会学意义:解释人体审美与爱情现象,提供选美要领:“今之女子,每有状貌姿容一无可取,而能令人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者,皆‘态’之一字之为崇也。是知选貌选姿,总不如选态一着之为要。”
2 、“态”之生物学起源: “态自天生,非可强造。强造之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同一颦也,出于西施则可爱,出于东施则可憎者,天生、强造之别也”。骨子里的东西,学来的终归不自然。
3、 天生少媚缺态之美眉也不可过分绝望,学着一二分也是好的。不过“学则可学,教则不能”。耳提面命是无效的。“既不能教,胡云可学?予曰:使无态之人与有态者同剧,朝夕薰陶,或能为其所化;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鹰变成鸠,形为气感,是则可矣”。
4、未来研究方向预测:本大师的第N代研究生蒲松龄日后提出,狐仙可以点石成金,授媚术。但那不是每个人都有此幸运。再后来,民国初年,文坛怪杰张默生复提研究“态学” ,并拟就大纲。再再后来,网络呆人或可掘旧拓新。。。
-----------------------------
当然,最后一条是忽悠。老呆不得不出场了。
我在>一文中提出,爱情审美可分为四层次:质料美(肉欲),结构美(色欲),韵律美(情欲),意韵美(理欲)。其中韵律美即由李大师的“态”拓展而来。
“态”的奥秘,正如十八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博克(BURKE) 和莱辛(LESSING)指出的,女性的“优雅”或“媚态”属动态美。也就是人一举一动中带出的风韵风度。男性同样也有个‘态’的问题。正是这动态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构成异性相互欣赏爱慕的重要客观基础之一。从人体美学角度而言,“态”,或者说,女子的风韵、男子的风度,可称为“风貌”,以与静态的“体貌”相对应。这种由骨子里散发出的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的仪态举止,按现代的说法,是人内在气质的外显,无论格调如何都与体貌一样是先天秉赋,尽管后天的社会文化对之有一定程度的“薰陶”、“塑造”作用。既然气质秉于先天,并具有性别差异,特别是在性成熟期 (青春期) 激素的作用下方完全显现,那么异性之动态风貌,与“第二性征”的体貌相比,应称为“第三性征”(这是个仍被目前东西方的性学研究忽略的问题)。男子气或女子气十足与否恰恰在于“第三性征”的表现。同性恋者大多见“第三性征”错位。
与“第二性征”的体貌结构有个体差异一样,“第三性征”作为气质的外显,也不是一种狭义的“妩媚”之态,而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李大师虽偏爱娇媚态,但他的第二个案中也显示了矜持质朴态。显然,女性之娇羞、妩媚、矜持、典雅、质朴、活泼、矫健等不同风貌尽皆可爱。同样,男性之威严、雄健、豪放、英武、飘逸、敏捷、沉稳、庄重、敦厚、儒雅、超诣等种种格调,也各有魅力。“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将“媚态”一词改“魅态”就可涵盖各种风格。风格多样恰是风貌美区别于体貌美的关键。 体貌美美在标致 (标准结构 ),越端正、对称、匀称越美,故人们对之有一致的审美标准。而风貌美美在动态节奏的韵致 (变化有致),美在千姿百态的格调,故愈典型地表现一种风格愈美。将某种风格推向极致者总是令人倾倒。影视明星之所以被年轻人狂“粉”,就是代表某种极致的风格。 通常一个人虽可欣赏各种格调的美,但又总是对某一种或少数几种风格有明显的偏爱。当具有你心目中最喜爱的那种格调之异性出现时,一见钟情之爱的发生是十分自然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并不神秘,客观基础在于“第三性征”风貌美的多样化格调。静态的体貌与动态风貌由于都是人的外在美,因而既往被统称为“色”。既然动态的“第三性征”如此重要,在分析爱情心理时有必要分而论之。如果将对异性体貌美的欣赏仍称为“色欲”,那么对风貌美的“思之不倦,甚至舍命相从”的追求称为“情欲”应是恰如其分。
美女风情万种,此枚举 “魅态”十二品:
娇羞第一 小荷尖尖,篮蜓乍见
诗云:千呼万转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妩媚第二 嫩柳风前,碧桃枝上。
诗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娇慵第三 雾漫湖畔,红杏斜陈。
诗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惆怅第四 梨花带雨,西子捧心。
诗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清纯第五 朝露晨晖,玉壶冰心
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矜持第六 不语亭亭,暗香悠悠。
诗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端庄第七 神清气定,手把青莲。
诗云:若非观音云端见,便是嫦娥广寒逢。
典雅第八 古镜素琴,幽兰修竹。
诗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颖秀第九 眉月朗朗,星眸闪闪
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质朴第十 山泉鹅卵,人淡如菊。
诗云: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活泼第十一 一缕清风,百转玑珠。
诗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矫健第十二 踏鼓行歌,雨燕穿云。
诗云: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叱咤时闻口舌香,将军俏影红灯帐。
未经同意,不得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