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学琐谈--听真华长老讲故事(2-19)--结束篇:趣向佛道

三十五趣向佛道
  也许有人要问:“你仅仅念念阿弥陀佛,诵诵《普贤行愿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算了事了吗?”不,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是想借助好的环境,早日完成佛道,达到真正自利利他的心愿,而不是希望跑到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法乐,就一去不回头了!所以,我每次在诵经念佛之后拜佛时,常常发这样的愿:“弟子真华,一心顶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愿佛加被弟子,罪障消除,福慧增长,四事具足,身心自在;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往生净土。生净土已,速证菩提,往十方国,广度众生。”修行的法门是无量的,本着自己的根性和兴趣,只要能够随分随力地去“信佛所信,解佛所解,行佛所行”,结果都能达到“证佛所证”的境地,何必固执一法?
  因此,印顺导师在他著的《成佛之道?归敬三宝》章中开头就说:“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不断地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
  接着又说:“佛是大觉者,大悲者,功德圆满者,究竟无上的大圣者。想从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修习到这样至高无上的佛果,并不太容易。这一定要修学应修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远,自浅而深,到达成佛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我们“应修的法门”?什么是“成佛的正道”呢?
  他说:“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福德道,智慧道;难行道,易行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声闻道,菩萨道……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这些,就是我们“薄福无智的生死凡夫”应修的法门,也就是成佛的正道了!
  这些福德道、智慧道、难行道、易行道等等,虽然都是应修的法门,都是成佛的正道,而在修行的时候,必须“由近而远,自浅而深”,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修;不可“欲速”,不可“躐等”。所以他又把趣向“成佛之道”的层次分为五个,那就是:“一、归敬三宝章;二、闻法趣入章;三、五乘共法章;四、三乘共法章;五、大乘不共法章。”
  三宝,为一切功德之所依处;一切功德皆由三宝所产生。所以,我们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归敬三宝。但是,在归敬三宝之后,仍要靠自己努力修学的,万万不可存着一种依赖心理,因循蹉跎,不求上进!我们都知道,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因为倚仗着自己是佛的堂弟,不肯认真修行,有一次入城托钵,竟着了摩登伽女的魔道。幸亏文殊师利奉佛之命,及时赶到,把他救了回来,否则,后果真不堪设想!无怪他见了佛即“顶礼悲泣”,且悔且恨地说:“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又说:“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维: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因此,《归敬三宝》章最后的一首偈颂告诉我们说:“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这“自力自依止”,就是叫我们尽自己的智力,依着正法精勤修学。不要像阿难一样,只顾“恃佛威神”,而忽略了“身心本不相代”的意义!
  皈依了三宝,进一步就是闻法。为什么要闻法呢?在《闻法趣入》章中第一个偈颂中就说:“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接着解说道:“这是圣典中赞叹闻法功德颂,可说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闻法而来。说到‘闻法’,龙树菩萨说,‘由三处闻’:一、从佛闻法;二、从佛弟子闻法;三、从经典闻法。从佛及弟子闻法,是亲闻语言的开示,所以经上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过释迦如来涅槃以后,我们只能从佛弟子闻法了。虽然十方诸佛——东方药师佛,西方弥陀佛等现在说法,但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除非已经闻法修行到相当程度,是不可能亲聆佛说的。从经典闻法,就是自己‘以法为师’,从阅读经论中去了解佛法。所以,从佛弟子闻法,或者阅读经教,都称为闻法;学佛法,就从此下手。”
  又说:“多闻正法,略说有四类功德:一、‘由’于听‘闻’正法,能‘知’道‘诸法’。什么是诸法?如善法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听了,才知道这一切,知道应该修集?或者应该舍弃。又,法是合法的意义——善:听了佛法,就知种种善法,可以依此去修学。二、‘由’于听‘闻’正法,能‘遮’止‘众恶’。或是内心的恶念,或是见于身语的恶行。如听闻了正法,知道什么是恶的,有什么恶果,就能将恶心息下来,遮止恶心的现起。三、‘由’于听‘闻’正法,能制‘断’种种‘无’意‘义’事。有些外道,虽有求解脱心,却误入歧途,修种种苦行——不食,不卧、裸形等,以为修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们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来教导学众。这些苦行,佛名之为无义,就是毫无意义的,自找苦吃的愚痴事。听闻了佛说的正法,自然就远离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四、‘由’于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解脱。这样,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听闻而能得到吗?”
  由此可见,“闻法”是多么的重要啊!不然的话,佛法的一切功德,固然无从获得:生死也就无从了脱,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恐怕也不会念!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佛法的一切功德,皆是由于听闻正法获得,而我们就应该由闻而思,由思而修,再由修而证才对呀!那么,我们该怎样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呢?必须依着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层次前进。
  五乘共法是什么?五乘共法即是“发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当法门,是佛法中的下士道。这也就是出世圣法的根基,所以名为五乘共法。这是说:修出世的三乘圣法,虽不求人天果报,但不能不具足这人天功德。”
  三乘共法是什么?“三乘共法,是出世间法,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的……所以成就人天功德的,才能修学出世间的三乘共法。”
  大乘不共法是什么?“大乘不共法,是在人,天,声闻,缘觉乘的共德上,进明佛菩萨的因行果德……不同于小乘,所以名为大乘……是人,天,声闻,缘觉乘中所没有的”,所以名为“不共”。总之,“这是如来出世说法的本怀”,这是“成佛的不共法门”。所以,我们依着这个“成佛的不共法门”进修,就可以趣向无上佛果,到达学佛的终极目标了!
  最后,我愿:“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智慧的分享
  ——《参学琐谈》读后记
  一个偶然的机会,由岳丈——张启承居士口中获知《参学琐谈》一书的作者——真华法师欲重印该书的讯息,老人家问我是否有意承接这项工作,若有,当安排迳与法师洽商此事。一日午后,由台北驱车到新竹,旋由岳丈陪同前往福严佛学院拜访院长,即本书作者。辱蒙法师首肯,应允该书第六版将委由本公司重行编辑此书,并即席获赠大作。当日返北,随即安排出书事宜。
  在编校过程中,数次阅读此书,对作者为了“参学”而千里奔波,这种锲而不舍的尚学精神,万变不离初衷的决心,深为折服。灯下展读,感触良多。
  《参学琐谈》共分《从河南到江南》(三十六篇)和《从上海到海岛》(三十五篇)两大辑。第一辑完全是法师当年在各处丛林“参学”的心路历程。反观自照内自省,法师虽是历数各处丛林的优缺点,其目的乃基于“爱之深而责之切”的心理,一反“隐恶扬善”的旧习。植根于这种爱教、护教、卫教的心理,故其敢于言人之所不敢言,行其所当为,此乃真君子也。只要出于至诚,只要源于虔敬,天下实无不可说之事,也无不可做之事。《参学琐谈》的大部份篇文,道尽了一位佛教高僧大德年轻时为了一心“参学”,受尽了多少的折磨和委曲,历尽了多少的苦辛和沧桑,但,尽管环境如何的恶劣,情势如何的紧张,他总是不会屈服于现实,反而更坚定了他参学十方丛林的心愿和毅志。“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诚哉斯言,未尝不可视为法师当年为“参学”所付出的恒心和毅力,一种最佳的写照。
  世间人有善与不善,世间事有白就有黑,世间物有得必有失,如何在善与不善、黑白、得失之间做个抉择和取舍,说抛不是都不要,悟者自得。“随缘持分”,作者深得个中三昧。“广德重生”,读者理应深思再三。作者尝奉“在什么地位说什么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引为处世的准则,也因此无论身在何处,他总是据理力陈,为所当为。当他痛陈丛林诸多的不合理,是那么的剀切,那么的诚恳。鉴往知来,何尝不可做为现代丛林的借镜,无则勉之,有则改之。
  第二辑《从上海到海岛》反映出由于时局剧变,作者个人的角色也随着一变再变:由参学的僧青年到被迫当兵,从因机障奉令退役到学校工友,而从再次为僧迄今。虽然身份一再更迭,却改变不了他一世为僧的初衷,这份执著,却始终在困顿的环境中支持着他。
  法师一再谦称自己文章写得不好,书读得不多,可是全书读起来,却涵有“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意趣。虽名为“琐谈”,却井然有序,娓娓道来,一气呵成,读来总令人回味无穷。书中若干篇文,诸如:《狮子作戏》、《老僧说鬼》、《忆胡松年》、《其妙难言》、《灵迹无边》等,读者在了解十方丛林的清规戒律之余,也能够体会到作者笔力朴拙浑厚的一面,进而更为本书增添不少的可读性。
  《参学琐谈》可说是一部僧俗共赏、自传体式的佛教报导文学作品。作者对佛学的认知,本身的文学素养,其将佛学与文学的融合为一,何尝不失为“参学纪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的阅历多闻,在书中表露无遗。
  很多的事都是因缘际会促成的。“不是旧识不相逢,相逢总是有缘人,万般随缘莫强求,缘起缘灭自在人”,今天,读者有“缘”,透过阅读《参学琐谈》的机会,能够分享到法师的“智慧”,自当珍惜这份难得的“因缘”。这段佛教高僧大德年轻时代在外参学的经验和心路历程,其恒定不变的决心和毅力,不但可为僧青年的模范,更足为一般社会青年立身处世的表率。
  修行是循序渐进的,是阶段性的成长,绝非一蹴可及的。有大智慧者,总是时然后言,凡事不事半点虚假,既真复诚,自然而为。胸中丘壑自有,理在其中,道理既明,何旁鹜之有。
  末了,笔者谨志数言以记之,尚请读者诸君有以教之。
  随缘持分,广德重生;行到深处,其惑自解。
  诚敬所至,金石为开;随遇而安,智慧自开。
  知所当然,行其应为;知行合一,善果自结。
邱各容  
壬申年三月写于养浩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