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印度巨资强军只是买垃圾?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ZT:印度巨资强军只是买垃圾?09-6-20

 印度是亚洲的第二大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也是中国的西南部的邻国。一直以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印度都被许多人认为是一支赶超中国、制衡中国的有效力量。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还是现今的美俄,都或明或暗地将印度当作南亚地区的小弟来培养。而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各种鼓吹印度的高速发展、军事强劲等带有浓厚印度强国论的舆论也甚嚣尘上。

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印度也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势头,一直高调地在国际社会上频频亮相,与一直韬光养晦,低调行事的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尤其在军事上,无论是自主研发的新型军备还是大规模的军购订单,印度都把假想敌定位在中国身上。不难看出,1962年的中印战争既为中国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也着实把印度人打疼了、打怕了。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印度人仍然无法接受当年的失败,并将其视为一种耻辱。恐惧、担心、嫉妒、羡慕,种种复杂的心理影响着印度人对中国的认识。正基于如此,我们也很好理解为何印度要如此高调的发展军备。然而印度这种泥足巨人,真的具备在军事发展上赶超中国的实力吗?首先我们从一则新闻说起。

印度是较早拥有航母的亚洲国家。但它在此前两次向英国购买的航母都是已经退役的废品,因此还被不少国家嘲笑为收破烂的海军强国。本着废物利用的精神和对建设亚洲第一海军 理念的执着,2004年,印度不屈不挠地向俄罗斯订购了一艘退役航母戈尔什科夫元帅号,共支付了6.2亿美元的改装费用,预计2008年移交并服役。

  然而到了2009年,这艘航母依然在俄罗斯的船台上平静地躺着。4年多来,俄罗斯以各种理由一再向印度加价,其中从2008年8月--2009 年6月期间就以各种改装部件的名义加价了3次。改装费用也从最初的6.2亿美元增加到了29亿美元,移交日期也推迟到了2012年。世界各地的军事爱好者在网站上纷纷表示,对下一次加价的到来感到十分有信心。

  面对俄罗斯狮子大开口的一再加价,印度却不能拒绝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这正是因为印度的军工产业的落后导致了印度即使想要自主生产航母,却连航母龙骨的材料都无法制造,不得不成为了军购界里的一头待宰的肥羊。

印度外交家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中写道: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民族的利益在于印度洋,来日的伟大也在于海洋。印度防务家向印度海军提出三层不同的任务:首先要确保印度本土、沿海岛屿专属经济区以及近海的安全;其次是有针对性地取得对远海的控制,打造亚洲第一海军;再次是向远洋实施软控制,伺机向印度洋以外海域发展。如此看来,印度走的是一条海洋强国的道路,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相似。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印度军事工业的发展水平低下不堪,实在是难以负担得起如此宏大的目标。

  首先,印度的经济水平难以承担得住印度穷兵黩武的负荷。

  印度经济势头发展相当缓慢,1947年印度独立时其工业实力位列世界10强之内,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然而现在,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中国的1/3,人均收入仅为中国的一半,53%的印度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

  印度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缺乏可靠的电力供应、供水、高速公路、港口以及世界一流的机场。素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家罗尔的交通环境拥挤不堪,从市区到机场需要花上三个小时,比印度国内的任意一个航班飞行时间还要长;在吞吐量较大的海港,货柜装卸的平均时间是85个小时,相当于新加坡或香港的 10倍时间;机场和港口的仓储能力常常不足,制造商把货物从印度一个地区运到另一个地区常常要花上几天时间;由于频繁停电,即使在繁华的商业区和繁忙的工业区,很多工厂和办公楼仍然需要安装大型发电机来保持供电。

印度的财政恶化,金融环境较差,中央财政赤字长期占据GDP的8%,加上地方财政赤字,年年超过10%;尤其是在2007年以后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通胀压力迫使储备银行连续加息,企业的信贷成本急速上升,地下钱庄开始大行其道,许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开始把地下钱庄作为账目收支体系,导致印度政府每年损失1000亿卢比的财政收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依然坚持连年扩军,为中央财政带来了重大压力可想而知。预计到了2013年,印度国防军费开支将达到350亿美元,超过英国目前的军费预算。而印度的经济发展能否跟得上它军费的增长依然还是个未知数,一旦导致财政失衡那么苏联的垮台将会是印度的前车之鉴。在这种危如累卵的境况下,印度的军事工业发展根本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

  其次,印度的军事发展路线不明确,军工发展好高骛远不平衡。

前文提到,印度海军有着三层不同的任务,即保卫印度本土、沿海岛屿专属经济区以及近海的安全;有针对性地取得对远海的控制,打造亚洲第一海军;向远洋实施软控制,伺机向印度洋以外海域发展。但打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印度洋以西紧接波斯湾,以东孟加拉湾是马六甲海峡的唯一出口,这两处都是美国的禁区,作为小弟的印度自然不敢也没有能力染指于此;向南则是一片汪洋大海直达南极,印度海军的扩张或许只能是以封锁马达加斯加岛作为最高目标了。到了最后,印度海军的任务除了第一层最基本保卫本土及领海外,就只能在空旷的印度洋上游荡了。

  不仅仅是军事发展战略不明确,印度的军事工业发展也脱离了印度本国的现实。印度的10亿人口中,文盲占据了70%;在关系到广大人民素质的教育科学、疾病防治、医疗保健、抵抗自然灾害方面的经费很少,远远无法和高额的军费开支相比。仅仅凭借占总人口2%的高科技人才是无法解决98%贫民的贫穷落后问题。

而且,印度在军工发展上总想着一步登天。印度在没有自主研发轻型坦克的基础上就立马上线超过60吨的重型坦克,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却最终因为发动机功率不足而搁浅。另外,大量的国防经费没有用在基础军工的发展、人员的培训和装备的维护上,而是毫无节制地购买最新最好的国外军备。这样一来既狠狠地打击了本国的军工产业,大大降低了军队的作战素质和作战意志,又产生了对国外军备的依赖感,为国家战略安全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第三,印度的军事工业技术乃至整体工业实力十分落后。

  2008年11月26日,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金融中心孟买遭到了恐怖袭击。印度警方和特种部队与恐怖分子对质了将近60多个小时,付出了195人死亡、295人受伤的惨重代价,连号称孟买警方遭遇战专家的维贾伊·萨拉什卡和警方高官阿肖克·坎普特,都在这次事件中遇难。在孟买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印度几乎所有的反恐力量都轮番上阵,但却未能迅速解决危机,同时导致平民出现巨大伤亡。更重要的是,随着电视媒体的全程跟踪报道,印度军工发展的各种硬伤也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印度军警的装备非常杂乱,手中的武器更是一盘新旧不一的大杂烩,甚至有些是其他国家早已淘汰的古董级武器。身处反恐一线的印度警察在执行公务时都没有枪支,只有竹质警棍和藤编盾牌,头盔和防弹衣数量也很少。即便是装备了枪支的警察,也多数是持有英国二战期间生产的威伯利MK-4型转轮手枪和李·恩菲尔德NO.4型拴动步枪。甚至连1909的枪型恩菲尔德MK-3也出现在了电视直播的镜头里,着实让世界的古董枪支爱好者们大开了眼界。

  而印度自主生产的英萨斯突击步枪则无法在军队里普及。该枪研制和生产速度缓慢,无法按预定时间表交付,1993到1994年期间,陆军订购的4.8万支步枪只有7000支交付部队,1995至2000年需要的52.8万支只提供了零头部分中的1.8万支,至于3.76万挺轻机枪的订单,陆军仅接收到5778支。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英萨斯突击步枪研制于1980年代中期,所使用的5.56毫米枪弹却在1997年才能自行生产,而且产量少(至今只生产了2.66亿发),质量低劣。因此这种印度国产突击步枪只能装备于印度的特种部队或伞兵等精锐部队中,其它的缺口则要靠进口来满足。印度自诩南亚第一陆军强国,但军工产业却疲弱得连轻武器都要依赖进口,实在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大国。

  不仅仅是轻武器上生产落后,印度向来高调投资研发和建造的新式武器往往也是落得狼狈收场。由于技术的缺乏,印度至今还不能够生产155毫米重炮,不得不全部依赖进口;印度在1974年高调研究的阿琼坦克耗时35年,曾经一度叫嚣全面超越中国的T-98主战坦克,最后由于发动机和炮管根本无法良好运作而放弃,只有200架成为了军方的训练坦克,被讥笑为主败坦克阿穷;2001年,印度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潜水艇在首航中沉没;至今,印度还没能成功发射一枚洲际导弹,也没有一架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

  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发展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整体的工业水平,印度的工业是在别国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存在很大的对外依附性,既缺少了扎实的基础,也失去了自主研发的动力。至今印度还不能生产出符合巡洋舰标准的钢板,也不能生产出第三代战机所需的钛合金外壳。再加上印度总体上的农业、重工、轻工失衡,最终导致了印度军工技术华而不实的现状。尽管现在印度能够靠巨额的经费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仅仅靠外购武装起来的部队是否真的能够经得起一场战争的消耗?印度的军工能否在战时源源不断地满足前线的供应需求?从现在的种种看来,这更像是印度人的又一个天方夜谭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