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日

2009年6月21日不仅是“父亲节”,而且也是“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这一天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来说,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对于生活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洲人来说,这天黑夜最长,白天最短)。这天过后白天开始变短,直到某天昼夜相等,这天便是“秋分”(autumnal equinox)。“秋分”一般是在每年9月23日的前后一、两天之间。之后白天继续变短,到了每年12月23日(加/减一、两天),就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也就是“冬至”(winter solstice)。这以后白天开始变长,直到“春分”(Vernal equinox),又是昼夜相等。如此往复。

因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天的特征最容易被观测到,所以它们在所有的中外历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用来矫正误差的。早在中国远古的尧帝时,古人就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天做为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正中,并用这四天来安排以后的工作、农活。在西方日历中,这四天是春、夏、秋、冬的开始,而不是正中。

司马迁在《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中记载了中国早在远古“五帝”时,就认识到了一年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日子的重要性。他写到(译文):

“春分”,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夏至”,白昼最长,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民众就居高处,鸟兽毛羽稀疏。“秋分”,黑夜与白昼一样长,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冬至”,白昼最短,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细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如果有人喜欢看《史记》中的这段原文,摘录下(文中的“日中”、“日永”、“夜中”、“日短”就是分别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帝尧者,放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后来人们才认识到, 正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轴与绕太阳的公转轴是不平行的缘故,所以才会造成日夜长短不同、四季冷暖分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天被分别被定义为“黄道0度”、“黄道90度”、“黄道180度”、“黄道270度”。

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观测、认识到了这四天的意义,并由此扩大到24节气。我读《史记》时就感慨:二十四节气完全是地绕日的结果,但可惜我们的祖先没能想到这是地球绕太阳、而不是太阳绕平地的结果。尽管如此,这也是我们的祖先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