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茶文化(14)国家强大茶业兴旺
茶文化(14)国家强大茶业兴旺
开元天宝年间,无疑是其社会经济最为殷实的一个时期。茶叶是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是由社会经济所决定的。盛唐时期开始茶事的迅速普及有其社会经济发达的基础。另外,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就有上文“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的说法。
例如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远在三峡地区玉泉寺为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将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带到金陵(南京)栖霞寺给他品尝,李白饮后诗兴勃发,挥毫写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其诗如下:“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前面还有一篇长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一作鸭)。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侄位置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迭,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末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简直是为仙人掌茶做广告。
唐代茶业的发展,还表现在与唐代佛教、道教兴盛的关联上。我国佛、道二教,自汉朝起,经南北朝的发展,到唐朝,也达到了极其兴盛的阶段。唐朝僧道不仅成为茶的主要消费者,也成为茶道、茶艺的重要倡导者。茶叶不仅为众多僧道的所好,也广泛吸收在寺院生活之中。杜荀鹤《题德玄上人院》诗:“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馨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说明饮茶已经成为和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刘禹锡有一首《西山兰若试茶歌》,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庙宇中的和尚,在庙后茶树上现摘茶叶,制茶待客的经过,这恐怕也是和尚日常生活的写照。至于佛教坐禅,茶的功用就更大。
成书时间和陆羽的《茶经》差不多的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在卷六开头专门列了一节“饮茶”说明禅宗何时和如何促使茶事向北方传播:“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起自邹(今山东邹县)、齐(山东临淄)、沧(河北沧州)、棣(山东惠民),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开元时,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到处煮茶,相效成俗,不但促进了北方饮茶的普及,也直接推动了我国整个茶业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发达,并使得产茶的区域一直向北扩大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地区)。
唐代开始,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茶已经是大宗贸易物品,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样的句子。从诗句中可以知道江西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市)当时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和集散地,直到今日茶叶经济还是浮梁县的经济重点。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梅尧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叶泥泥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作者辛苦, 补课完毕. 中间有几节字特别小, 有点影响阅读.
这个系列可以往天涯贴, 没准能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