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的幸福生活

看上去老实本分的我,却漂个不停,从郑州而北京,从北京而加拿大。目前定居在中部一个城市。学不优也不仕,性温良而常自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移民加拿大一晃三年了,都可以申请公民了。

海外中文网站上,关于移民的故事,后不后悔移民的讨论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移民、海外安家、生活工作的经历都不相同,可能各自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很难说移民是对是错。
看别人的故事、感受多了,不甘寂寞,也想吐吐水、冒冒泡,讲讲我的一手体验。

我是2006年移民到加拿大的,办的省提名,直接到了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市。夫妻两口子40岁,一个儿子12岁,刚刚小学毕业。为什么到的是这个中部不太知名的城市,而不是多伦多、温哥华呢?因为我2002年曾在这里的大学做过一年访问学者,所以就直接到这里了。那一年的经历不是白待的,积累了一年的经验、考察和人脉,少走了一年的弯路。

没有登陆之前,已经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这里的一位中国同事,帮助定下了一套公寓房。关于这位同事,2002年我在这里的时候,帮助了他找住处,从多伦多过来发展。现在反过来他又帮我。当然我们在国内就是同事,比一般朋友关系更加可靠。拖家带小,六件大箱子,完全搬家的模样,深夜12点抵达温尼伯国际机场。同事夫妻找了朋友开一辆轿车来接,我在温哥华机场打了电话给一个很好的教会认识的老人,他和儿子开了一辆皮卡来接,这六件箱子放皮卡里就是塞牙缝了。

到了新家公寓里,客厅长窗户外是绿色景光灯照射下的油绿草坪,以及草坪边停得满满的小汽车。拉开窗户,五月深夜里的清冷一下子涌进室内,周围一片静寂。好像一顿饭工夫之前,还是北京、南二环、不断的车流以及喧嚣、母亲电话里的哭声,现在一下子来了个180度时空转换,真是不知今夕何夕了。

二层公寓房是一室一厅,厨房和操作间有冰箱、电炉灶带烤箱、盥洗池,以及充足的落地柜和顶柜,足够放锅碗瓢盆了。洗手间有坐便器、浴缸和洗脸池。除了坐便器是冷水外,其他的水龙头、淋蓬头都有热水可调节供应,倒是很舒服。除了厨房和洗手间是地板革外,其他地面都是铺的地毯。地毯不新了,而且现在也不流行了,新装修的很多选用木地板了。

第二天,同事带我坐公交车进城,到房产公司签租房合同。街道楼群还是四年前的老模样,发展得慢也好,没有不适感。签完了合同,同事还要到很远的地方找工作面试,去赶长途汽车了。我则逛到电讯中心,办了当地电视电话服务和计算机上网服务。漂亮服务小姐随便给我一个机选电话号码,我一看乐了,后三位数918,“就要发”,好兆头,挺和中国人的口彩的,真是自己选都想不到,放到国内要拍卖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于刚刚落地的新移民,可不止这些。房子是有,空荡荡一室一厅,家具得自己置。第一个星期的某一天,我们三口在社区里闲逛,熟悉熟悉环境。正好碰到有一家在“亚得赛”(Yard Sale,庭院甩卖),院子里,车库里放了好多东西。我看中了摆放货品的一张桌子,棕色印花光滑桌面,将近一米宽,一米四长,两块桌面拉开再加一块板,可以有一米七长。要价40元,还到35元,成交了。主人还热心地开车送货上门。虽然不是正规豪华餐桌,不是那么气派,但是用起来也省心放心,天天在上面吃饭,比有些人家供着个豪华实木餐桌当摆设,平常围着吧台或是厨房环岛简易用餐的来说,实惠多了。

新移民没有收入来源,拿着国内带的钱除以七缩水地花,就都知道省钱。住家附近有一家旧货节俭商店(Thrift Store),主要是二手服装鞋帽,杯子盘子,以及旧家具。刚开始真没少逛这家店,又买了一张小桌子、床头柜,和六把高背软垫棕色椅子。椅子还是儿子看中告诉我买的,积极卖力地帮我搬回家,他是真不能忍受围着桌子站着吃饭了。别说,这棕色椅子和棕色桌面还挺搭配,都有七成新,现在还在使用。

接着是买了新的床垫、床箱和底座框架,摞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床了。这里床垫跟国内比普遍都偏软,而且下面还要配同样大小的木板床箱(叫box),来支撑床垫。床箱是死的,不像国内的还能掀开储藏被子、毯子。真搞不懂为什么要卖两样差不多的东西,而不做成中国式样的“床”。床是买的新的,花了240元,真是犹豫了又犹豫才定下的。三年后为父母来探亲再添一张床,将近六百元,眼都不带眨地就买下了。

没过几天,六月初就到了儿子的生日,下馆子吃匹萨。走路去到附近的必胜客,外面是草坪松树,里面十几张长条木桌火车靠背软椅,空调凉爽,干净整洁,条件好得没说的,可就是没有什么客人,我们坐下后也就两三桌人。点了匹萨、烤鸡翅、果汁,给自己点了啤酒。说来惭愧,上一次呆了一年,就喝了一次啤酒,还是朋友一起去看冰球后请的,我连卖酒的店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加拿大实行酒类专卖,超市里没有酒卖的)。听招待员小姐报了几种啤酒名,就听懂了蓝牌(Blue),就是它了。到底是饭店,细节都做得好,不仅啤酒是凉的,连倒啤酒的玻璃杯,也是冰凉的,免得啤酒倒入后就不凉了。

新移民入门班

儿子满了十二岁,可以自己呆在家里了,我们俩口子进城参加新移民入门班(Enter Program)。这个课程为期三周,给刚落地的新移民办的,介绍这个城市,以及加拿大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个学习锻炼英语的机会。我们的班主任是个大学女生,清秀,身材不错,爱穿筒子裙,脚上凉拖鞋。名字忘了,但是她介绍的她的家乡却记住了,Minnedosa,一个省城西边三小时路程的小镇。她说她认识镇上的每家人,她们家的房门都不带上锁的,推门就进。

在这个班上认识了两对半中国人,一对从辽宁鞍山来,投奔姐姐姐夫;一对从山东来,投资移民,有钱。还有一个天津少妇,嫁的当地洋人,在国内当外教认识的。在国外认识的中国人少,我们这些同一时期来的又是同学的新移民们,就一直保持着联系。山东来的投资移民,男的在国内作牙医医疗设备生意,挣着了钱。来了就买车买房,不着急找工作。鞍山的男的在国内搞施工的,听了建议来之前在国内学了焊接技术,来了后老婆的姐姐姐夫介绍了工厂的焊接的活,没两天就上班了,挣上了加元。下午晚上上班,上午还能来上课。刚开始干的时候很辛苦也不习惯,有点打退堂鼓的念头。他老婆的姐姐姐夫和他们一起开家庭会议,说男人就是要养家的,鼓励他咬牙挺住。天津的女孩夫家在这里,刚开始跟公公婆婆一起住,不到半年也搬出去另住了。洋丈夫在中国当外教挺风光,可是回国就业反倒成了问题,上职业介绍所,介绍的工厂搬运的活,也是咬牙坚持着干。我在其中算是比较晚找到工作的,正式的专业工作是在落地十个月之后了。

现在我们还互通消息,特别是鞍山的,两家的儿子就差半岁,经常在一起玩。三年过去了,现在大家都买了车,买了房,一心一意地过日子呢。我儿子过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们两口子开着本田CR-V,载了电吉他和音响,送他们儿子来参加生日派对并献艺。六七个小伙子坐在我家后院野餐桌,英语中文谈笑风生,草坪、果树绿意盈盈,我和太太烧烤着牛排鸡翅,外加饮料薯片,最后是必胜客的皮萨。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日聚会,儿子开心得很,我又何尝不是呢。



未完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