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馆儿一篇,聊到和家父洗了澡再进酒铺. 其实,洗澡也真有的一说.应该说,在那时,家有浴室的,少!夏天,小孩子在澡盆里连玩儿带洗的就解决了问题。可冬天也得到澡堂子去。大人,甭说了,夏天即使在家也不方便。因此洗澡对每个人来说就绝对是个"大事儿"了. 得! 今儿就说说我记忆中的澡堂子。
澡堂子在早名气大点儿的都叫什么什么园、什么什么塘。我家附近的叫"松竹园", 规模不小.王府井八面槽有个"清华园",旁边就是个卖素菜极有名的老字号"全素斋". 东单北大街原来金鱼胡同口红星电影院对面也有一个,叫宝泉塘 。旁边紧挨着一个卖奶制品的铺子,这个名字我记得,叫"梅园";洗完了出来,接着借壁儿喝酸奶去. 东四南大街路西有个东四浴池,紧挨着著名的东四清真寺. 东四北大街北新桥有个北新桥浴池,文革开始,名字改作北新,桥给去了. 这么些个澡堂子, 常去的当然是离家最近的松竹园.
松竹园浴池分男部女部. 站在大街上看到的是一条深深的巷子,巷子里一边贴着墙是高高的煤堆. 走到尽头 ,进门左手是卖澡票儿的地方.那时候,洗个澡池塘是两毛六分钱,盆塘是五毛.搓澡单算. 买了澡票儿,再往里走,左手有个门儿,门楣上写着女部,两扇门上一边写着盆塘,一边写着淋浴. 右手边也有个门,甭问,男士洗浴的地方是也.门上也是四个字: 池塘,盆塘.
进到男部,再往里走,有个门,用门帘子隔着.夏天是单幅白布,冬天则是棉门帘儿.有个服务员站在门口,收票儿,给你个带着牌儿的钥匙.牌儿上写着数目字儿.你拿着它就去找你的座位好了.
那个时候, 这换衣服的地方像个小床 ,咱叫它卧榻吧. 都是两两相对,床头是个小柜子,脱下来的衣服就放在那里.两榻之间有个茶几相连, 上面放着茶具.你可以叫壶茶,洗完了休息时喝. 床上铺着白床单儿, 床头儿有枕头. 服务员再拿一条大白浴巾,等您赤条条无牵挂了,就可以披着浴巾进池子干正事去了.
一推门儿,迎面就是一股热浪。屋里面全是蒸气,身上一下子就是湿漉漉的了。池塘很大。整个屋子里面左右两边贴墙各有五六个喷头,可以淋浴。屋子前边左侧是两三个洗手盆儿,另一侧则放着一个木质的长板凳。那是为需要搓澡的人预备的。正中就是一个大池子。池子后面贴着墙,左前右三面的池边可以坐人,也可以一步就跨进池子,舒舒服服地泡着。
整个池子又分三部分:左边是一个大长方形,中间是三个可以躺进一个人的小池子,里边有个小小池,是烫脚的地方;右边还是一个大长方池子。水是大池子的warm,小池子的hot. 烫脚的very hot! 常见那些不怕烫的“老泡儿“躺在小池子里怡然自得。于我是从来不敢问津。服务员不时地用个柳筲从池子中舀出水来冲刷地面。 有些需要搓澡的,会在进门时把搓澡的小牌牌儿交给服务员,这时就坐在那个大长板凳上,等着人搓。
据说这搓澡也是个技术活儿,那手劲儿得不大不小,顾客既感觉不到疼,身上的污垢又都统统搓下去。好像也上瘾。有些老人儿,非搓不解其气呢。一俟跟个熟了的大虾米色儿似的,就去到喷头下冲去了。此时有那极舒服的,就要忍不住引吭了。澡堂子里唱歌,都带着水音儿,也格外的嘹亮。我想,那人当时一定是飘飘的感觉,这澡堂子有顶子,没顶子他能飞出去!
洗完了出来,门口的服务员给您披上一条浴巾,再拿一条让您围上。走到你的榻前,坐下落落汗儿。有人叫了茶的,这时服务员就把茶上来了。茶在壶里闷着,还要“二进宫“把身上刚出来的汗水再冲一冲。这一冲,就全利落了,浑身爽滑得不行。出来,喝茶,侃山,或者躺下来睡一觉。全都舒服了,才起驾还宫。
那时,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澡堂子就要排大队了。有人非要等座儿,那您就排队等着,走一个进一个;急脾气儿,洗完就走不磨烦的,也行,脱筐!就是把衣服脱了,装在一个大竹筐里,竹筐全排在过道上,你洗完了,服务员会找一个铺位让你坐在那换衣服。穿戴好了立马走人。
文革前,曾有一首歌《歌唱八大员》风靡全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歌中赞颂的全是在服务行业的工作的人们,有炊事员,售票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服务员,售货员。澡堂子当时就是归服务局管。
文革中。东城服务局的宣传队有个女声小合唱《天安门前留个影》,战友歌舞团石祥,生茂作的词,曲。也是风靡一时。后来,那个合唱组的,有几人还进了专业文工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