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王朝灭亡的三大前兆 (图)
此文虽长,却大有看头
/>
近来,国内网上流传民国时跨越政学两界著名学者于右任的一篇文章----《亡国三恶因》,于右任列有三点大清必然会灭亡的原因。于右任先生的《亡国三恶因》发表于《民立报》上,全文百馀字,至今已近百年,如今重读此文,深感当年于右任之远见卓识,确非常人所能及。好在文章长,现录全文如下,以供人们分析研究。
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
以上于右任所说三点,非常具体而清楚地说明了清王朝灭亡的原因。其实不只是清王朝,任何一个政权,无论他多么貌似强大,只要具备了上述三点,决不会逃出灭亡的命运。
第一,说的是老百姓贫穷,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物价飞涨,社会呈败落之象。老百姓为什么贫穷?因为"国有金,吝不与人",财富不往普通人手里流动,国家与民众争利。财产归权贵私有,日夜不停地盗卖国家资源。劳苦民众虽竭尽劳作,所得不足以维持生计,两极分化严重。
第二,行善的不能受到褒扬,作恶的不能受到制止,社会道德急剧下滑。官员虽多,但不作为,忙于吃喝嫖赌,聚敛财富,使"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善恶本人兼而有之,好的社会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社会制度却把好人变坏。所以于右任说"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其实都是制度造成的。其中的"化"、"使"两个动词很生动地说明了官员普遍贪腐、社会道德败坏原因。
第三,说的是腐败政权只能用卖国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贫富不均、两极分化、财产聚于权贵之家,才会有"此哭中、彼笑中"的现象。"外人"指列强,"窥伺"中华大地,伺机捞起好处;"霄小"指内奸,挑动拨弄,出卖国家利益。搞金钱外交,用通商拉拢外国政要"助纣为虐",维持其祸国殃民的统治。"侦探"渗透国外华人社区,"金钱"收买外国政要,甚至行为举止,罢免升迁,都以金钱利益为动因,用这样方法维持其统治岂能不使社会败亡?
于右任从以上三点看到了一个政权必然灭亡的趋势,结果被他说中了,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到一年,貌似强大无比,繁荣昌盛的满清"盛世"就轰然倒台了。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君子见微而知著。如果不能根据一些现象而分析出时局的走势,知识分子也就徒具"知识"之名。鼠目尚有寸光,动物尚能在大难来临之际有所警觉,现在一些号称有知识的"饱学"之士,眼睛只盯在利益上,想到的就是自己一家人的幸福安逸,甚至连"鼠目寸光"都不能做到,连动物本能都不具备,就更不用说象于右任一样为时局把脉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有些东西你越是想得到,就越是得不到。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甚至为了一点利益出卖人格良心的人,为独裁者唱赞歌,到头来不仅得不到想要的利益,还会把自己搭进去,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同样,当政者迷恋特权,以为只要牢牢掌握暴力和谎言,就能使江山永固,子孙万代永享奴役别人的幸福,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得到接受民众审判的下场。
于右任是清朝举人,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长江大都督。后追随孙中山,先后任审计院长、监察院长等职务。内战后随蒋去了台湾,1964年去世。80年代有人写文章,说于右任是让蒋逼着去台湾的。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不会是真的,于右任大智大慧,料时局如所亲见,于民族危亡之秋挺身而出,置一身而系天下之安危,实为社会之大贤。后来读书人与之相比,能不有愧?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 清末发生的一个奇闻 :
《清稗类钞》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徐珂编撰的。徐珂(1869─1928)原名徐昌,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举人,为《辞源》编辑之一,著述甚多。《清稗类钞》按事情的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从,共记述清朝朝野遗闻、以及社会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时间上至顺治下至宣统,有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记载较为完备。
这书纪录了一件奇事,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
故事得从清末1907年在南京修建「宁省铁路」说起。
当年修铁路的工人修至南京城北金川门外,挖沟渠泥深至七尺时,突然发现了一块长约六尺,宽四尺的石碑。人们把它上面的淤泥刮掉、洗净,发现那石碑其实是上下对缝接起来的两块石头。把这两块石头分开后,围观的众人惊讶的看到,对缝处的石面上刻有10个隶书字体:「此路变成铁,大清江山灭」。看的人琢磨不出来,这是什么意思。
很快两江总督端方就知道了此事,感到很不吉利,他命人把它抬到了设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府,秘而不宣。后来索性把这块石碑秘密砸碎,丢进金川河里。
两年后的1909年,宁省铁路建成,通车后没多久,辛亥革命就于1911年爆发了,溥仪成了清朝末代皇帝,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
那么,是谁在石头上刻下那些字,又是谁把这块石头藏在深至七尺之处呢?△
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这种类似的怪事,很多详细记载在史记中。秦始皇和武则天时期的这种怪事最为引人注目,后人多疑‘人为’所致,不过当今出现的了一个同类奇观却不得不让人咂舌,数批国家级专家联合鉴定,证实该奇石藏字自成天然,绝非人工,即有简体又有繁体,实乃不可思议的巧合,叹为观止啊(最后似隐似现还有一字,颇具争议)。这到让人不得不想起历史中的那一桩桩藏字怪石了,真乎假乎?冥冥之中有天意乎?
客官们还是自己去一饱眼福吧——不看绝对是你的遗憾,见证平塘县地质奇观:
视屏 中国地质公园平塘救星石 (http://www.56.com/u12/v_MjA1NDUzNjE.html)
提示:耐心看,关键部分在视频的中段出现,官方报道,绝非谣传。
顺便了解一下-- 秦始皇身亡前,发生过三大怪事
秦始皇在39岁完成统一大业,待一切尘埃落定后,年近半百的秦始皇打算尽享万世之尊,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和奇方怪法。然而,秦始皇却在49岁进行第五次大巡游时,暴毙身亡,蹊跷地死在了巡游途中。秦始皇身亡时前,发生过三大怪事……
怪事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
通过焚烧诗书、坑杀术士,秦始皇清除了思想文化上对专制集权统治的不利因素,创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大秦帝国的建构,一生追求集权的秦始皇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尘埃落定后,年近半百的秦始皇,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长生不老,尽享万世之尊。然而,一连串怪异事件的发生,让秦始皇坐卧不安、心神不宁。为了避凶趋吉,秦始皇在四十九岁的时候又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大巡游。巡游的原本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没成想自己却由此走向了不归路,并引发了一起千古疑案――秦始皇离奇地命丧沙丘,撒手人寰。那么,秦始皇的这次巡游究竟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秦始皇为什么会蹊跷地死在巡游途中呢?
荧惑守心、落陨石、沉璧复返祖龙死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对天象都极为重视,因为他们都认为天象表达了天意。在众多天象中有两种备受关注:一是五星连珠,二是荧惑守心。
什么是五星连珠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成一条直线,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
史书记载刘邦登基那一年曾经出现五星连珠的天象。现代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推演,证明五星连珠发生在刘邦继位的第二年――史学家也为刘邦制造吉利,真是匪夷所思。根据计算机推演,中国历史上还有两次五星连珠没有得到记载,一次发生在吕后称制之时,一次发生在武则天称帝之时。因为史学家不想让五星连珠证明女主也是顺应天命的,所以,即使出现五星连珠也不加以记载。
最不吉利的天象是什么?荧惑守心。
什么叫“荧惑守心”呢?中国古代把“火星”称作“荧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中的“天蝎座”,主要由三颗星组成。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三颗星的附近,并在那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中国古人常说的“荧惑守心”的天象。这种天象为皇权做出的解释是,天蝎座的三颗星中间最亮的一颗代表皇帝,旁边两颗,一颗代表太子,一颗代表庶子。
这种天象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呢?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叫做星占学。星占学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皇权服务,皇帝设立了占星官,设此官位只是为皇帝服务的。“荧惑守心”的出现在古人看来就意味着,轻者天子要失位,严重者就是皇帝死亡。
我们可以看史书记载的一个西汉末年的例子。
绥和二年(前7)仲春,有人向汉成帝的丞相报告出现了“荧惑守心”天象。丞相看到奏本,非常为难,不知道如何是好。占星官上奏汉成帝,说天象告变,国运有厄,如果不移祸大臣,恐怕国家将陷于危难。汉成帝真信这事儿,看到报告后非常惊慌,不用多加思虑便决定移祸于丞相。皇帝为了保全自己一向不惜手段,再说,丞相是移祸的首选。
于是,汉成帝立刻召丞相上朝,斥责他为相多年,不能调理好阴阳,导致天象变异。丞相回到家中,惶惶不可终日,他虽然知道这次难逃一劫,但还存有一丝侥幸之心。可是,汉成帝早已铁了心拿他做替罪羊。第二天一早,汉成帝便派人给丞相送去诏书,说本来我认为你清明、勇敢,希望你能治理好国家,但是你十年为相,却给国家带来了灾难。你这样的丞相怎么能够辅佐我治理天下?念你为国奉献多年,我不忍心罢你的官,希望你能忧国如家。汉成帝又赐给他好酒、黄牛。按汉朝惯例,皇帝赐给大臣牛和酒,即是赐死。丞相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又没有办法可以破解,只好饮鸩自杀。丞相自杀之后,汉成帝才放宽了心,赶忙发布消息说,丞相暴病而死,下令厚加抚恤。汉成帝还亲自到丞相家中多次进行吊唁,他认为从此之后国运可以亨通,自己也可以天命永固了。但是不到一年,这个嫁祸于人的汉成帝也暴毙了。
嫁祸于丞相都不能避免皇帝死亡的事实更让帝王们感觉到“荧惑守心”极为可怕。这当然是秦始皇以后的事情,秦始皇是不知道的。但是,天象的变化对皇帝影响极大,也是举国关心的大事情。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一连发生了三起让秦始皇非常郁闷的事件。
第一件事就是“荧惑守心”。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三十六年荧惑守心”。秦始皇得知这个消息甭提多恶心了!
第二件事是陨石事件。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颗流星坠落到了东郡。东郡是在秦始皇即位之初吕不韦主政时攻打下来的,当时此郡是齐、秦两国的交界地。现在已是大秦帝国的一个东方大郡。陨石落地还不可怕,可怕的是陨石上面刻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七个字非同小可!它代表了上天的旨意,预示着秦始皇将死,同时也预告了大秦帝国将亡。
出现了这种事情,地方官哪敢怠慢?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到了秦始皇耳中。秦始皇当然震惊不已,立即派御史到陨石落地处,逐户排查刻字之人,结果一无所获。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处死这块陨石旁所有的人家,并立即焚毁这块刻字的陨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人死了,石焚了,但是,秦始皇心中的阴影并没有随之而去。
第三件事是沉璧事件。这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位走夜路的使者从东经过华阴,突然有一个人手持玉璧将其拦住。他对使者说,请你替我把这块玉璧送给?(hào,浩)池君,还对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莫名其妙,急问他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奇怪的人留下玉璧,没做任何解释,转眼就消失在夜幕之中了。稀里糊涂但也感觉不妙的使者带着玉璧回到咸阳,立即向秦始皇做了汇报。秦始皇听后,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中的“祖龙”指的是自己,他沉默了好大一会儿,才说,山鬼至多知道一年之事。退朝之后,秦始皇对别人说,“祖龙”是指人的祖先(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听起来似乎口气很硬,其实已有无可奈何之感了。然后,他派人将使者捎回来的玉璧送御府去察验,鉴定的结果是,这块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巡游渡江之时,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中的那块。十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怎么又被一个不明身份的人给送回来了呢?
最怕祸不单行。一年之中连续发生三件怪事闹得秦始皇心里非常郁闷。他为这些事专门举行了占卜,得出的结果是出巡和迁徙百姓才能避凶趋吉。于是,秦始皇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并且给每位迁徙户赠了一级爵位。
这三件事都明明白白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
避凶巡游离咸阳銮舆同载鲍鱼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庞大车队从北边(今内蒙古包头)向南沿着直道快速向咸阳前进。这个车队有两大特点:一是车队中有数十辆外形上完全一样的豪华车,二是这数十辆豪华车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味。原来,这些车辆中有几辆装满了发臭的鲍鱼,另外一辆豪华车装载着一具已经发臭的尸体。尸臭和鱼臭相互混合,弥漫在整个车队之中。随行人员中只有几个人知道这具尸体是谁,多数大臣和众多随行人员对这个车队的秘密完全不知晓,还以为秦始皇想吃臭鲍鱼呢!
谁都没有想到,这具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秦始皇的尸体。秦始皇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人生闭幕式竟然是为几车臭鲍鱼所伴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天现“荧惑守心”的凶象,天降陨石并刻有秦亡的谶语,十年前祭水神沉河的玉璧被莫名其妙地送回,并带来了“今年祖龙死”的预言,这一连串的事件让秦始皇非常郁闷,占卜得出,他必须巡游,才能化凶为吉。于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他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五次大巡游。由于有了前一年三桩怪事为背景,这次大巡游已经成为了秦始皇拯救自己生命的一次非同寻常的大事件。这次巡游并非刻意要做什么,而只是趋吉避凶。
左丞相李斯是秦始皇的亲信,自然要陪他出巡,右丞相冯去疾不能再离京,于是,奉命留守京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平日深受父皇喜爱,要求陪父皇出游,秦始皇答应了――这小子倒是挺会赶机会的。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发,到第二年七月,前后长达九个月。这九个月中,秦始皇南到浙江钱塘,在会稽祭奠了大禹,刻石颂德,当然是歌颂大秦帝国和自己的丰功伟业,然后北上到达?琊(今山东临沂)。
渴求长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琊,秦始皇接见了已去九年的徐福。尽管秦始皇在两年前“坑术士”之时(秦始皇三十五年)曾经痛骂徐福花钱多而没办成事,但是,徐福不像卢生,非但没有逃走,还主动来拜见秦始皇,向他说明自己没有找到仙药的原因是有大鱼作祟,要秦始皇派出神射手帮他除掉大鱼。徐福这一手比卢生厉害,秦始皇不但没有杀徐福,反而听信了徐福的话。于是,答应了他的全部要求。而且,秦始皇沿海前行时还亲自射死了一条大鱼。
但是,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时,秦始皇突发重病(至平原津而病)。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病”与现代汉语中的“病”概念不一样。一般较轻的病,在古代文献中只称“疾”,只有重病才称“病”。所以,“至平原津而病”是说秦始皇走到平原津时得了重病。“上病益甚”,等于说秦始皇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了。此时秦始皇自己已经感到有些不妙,这才“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写了加盖玉玺的诏书给公子扶苏,召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得更详细:
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
秦始皇在病危之时,特意让赵高草拟了一封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要他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往咸阳主持丧葬。但是,诏书写完还没有来得及封###给使者,秦始皇已经撒手人寰。这封诏书和秦始皇的玉玺都由赵高保管。此事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和几名贴身宦官知道。
但是,加盖了玉玺的皇帝诏书并没有及时交给使者发走,而是留在了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手里。“中车府令”是皇帝专用车队的队长,专管皇帝的车马,这是极受信任的官员才能担任的官职。官名上加“中”字,意味着他可以出入皇宫。“行符玺事”,“符”是皇帝调兵的符节,“玺”是皇帝诏书上加盖的玉玺,“行符玺事”是专管皇帝调兵符节与玉玺的官。这个职位也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赵高一个人兼任了两个重要的职务,说明秦始皇对赵高非常宠信。
整个巡游的车队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的病危而停下来,而是继续西行。走到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平台,秦始皇驾崩。这就出现了前文所说的一幕。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寥寥两行文字简单叙述云: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这一年(前210),秦始皇实际上才四十九岁,但是,古人多以虚岁计数,所以,人们常常称秦始皇五十岁病故。
皇帝病故,对于一个刚刚创立才十二年的庞大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事。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刚刚四十九岁的男人应当是非常健壮的,怎么会突然死亡?秦始皇的身体应当不错,当年荆轲刺杀之时,他在大殿上一路狂奔,简直就像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短跑运动员。怎么会突然死亡了呢?
《史记》的记载非常简单。秦始皇在平原津突发重病,重病已让秦始皇身边的大臣们感到秦始皇可能有死亡之虞,但是,秦始皇最讨厌大臣们说到他的死(恶言死)。所以,大臣们谁也不敢向秦始皇提到“死”这个字(群臣莫敢言死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朝臣上下不会因为死神的临近而对秦始皇身后之事提前做好准备。到了病危之时(上病益甚),秦始皇才感觉不妙,赶快写诏书让扶苏入京主持丧事,但诏书还是没有迅速发出。
由于记录秦始皇死亡的唯一文献《史记》中没有对他的病况加以记载,因此,我们今天完全不知道秦始皇得了什么病,他到底怎么死的仍然是个谜。
为什么总是石头说话?“石话实说”乎?,奇石“启示”乎?的确让人浮想联翩啊。
视屏 中国地质公园平塘救星石 (http://www.56.com/u12/v_MjA1NDUzNjE.html)
静态图片看得更清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E%C8%D0%C7%CA%AF&in=26572&cl=2&cm=1&sc=0&lm=-1&pn=38&rn=1&di=1575725836&ln=184&fr= 精彩图片文章宏观和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