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考指挥棒
昨天去孩子们学校参加了一个学习班。是学校的辅导老师向初中学生家长介绍学校将如何帮助孩子们挑战北美大学的录取系统。好多信息在文学城都听说过,包括一些专家写的如何申请大学的书籍。辅导老师特别指出,有的书书名比较俗,内容还是对大家有帮助的。比如那本儿《如何让大学喜欢我》就跟《如何嫁百万富翁》是一个档次的工具书,多少还是有用。家长们能捏着鼻子看一眼,就看一眼,好在书薄,一个小时就能干掉,不用忍受太长时间。世风日下啊。
辅导老师讲解了一些考试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名称早已经是子女坛耳熟能详的宝典高频词汇。有时候听着、看着这些词我都有看到毛选老三篇的感觉,有些熟悉、敬畏也有些漠然。
老师强调,这些考试成绩是升大学的核心武器。加拿大的学校是完全根据这些成绩来择优录取学生的。但是美国的大学,由于种种原因,集体认为分数不能全权代表一个孩子的全部,他们还需要其他辅助条款来鉴别孩子。不知道是伯乐的水平问题,还是对千里马的要求甚高,也可能是千里马甚多,总希望从众多的千里马中挑选出千里以上的1001,1002,1003里马。这足以说明练长跑是多么重要啊。
以前总听说为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要推孩子干这干那,多攒出一些特长来吸引录取官眼球,以达到被录取的目的。也听说孩子要到竞争不很激烈的非好区去表现自己的相对优势。昨天听讲的感受好像不是这样。似乎录取官的中心思想是,要看到孩子在初高中的生活中,能自己长出一些欲望、爱好、思想。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有计划地自我塑造。要让自己心里向善的种子萌芽、生长。基本上跟培养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接班人非常类似。
大人能做的,一是提供家长自己认可的最好环境,无论是竞争激烈水涨船高的好学区,还是相对容易拔尖儿能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普通社区,都是家长的选择。二是给孩子心里浇水。帮着看护心中的种子。既不能旱着,也不能涝着。就是要拿捏着跟孩子之间的互动。总结一下,就是家长要把这件事儿当作是自己要经历一次审查、检阅、成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忘掉中年危机,忽略邻里纠纷,至少在心里回到青少年时代,关心世界,维护正义,向往光明的未来。以此拉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把自己拴在社会上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好事儿。
最后,深感自己晚婚晚育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美国过去的三年和未来的两年是历史上高中升大学最为拥挤的年代,战后一代生育的高峰都集中在这几年。所以这几年大学申请战况激烈,人才济济。要不是当时自己为生活所迫,经历坎坷,按照正常的岁数结婚生育,自家的孩子就落这拨了。真悬。过了这个高峰期,情况会略微好转。虽然也不能久一下子就没竞争了,多少宽松一点儿。我们的小娃们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