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創痕(之二十六﹑二十七完結)——節選

歲月創痕(之二十六﹑二十七完結)

【重返家園】

 知青在農村十幾年的演化﹐早已七零八落了。有少數幾個憑人事憑運氣或進單位或
參軍﹐陸續離開了農村﹔也有幾個女性知青嫁到外地或外村去了﹔還有幾個因生病
或意外失去了生命。留下來的多數中有不少成了家﹐或與當地農民或與知青同伴。
總之﹐每個知青均帶著不同程度的創痕默默地在各個領域走他們的人生之路。
 毛氏逝世﹐並不能說就此天下太平﹐那還存在著若干風險﹐因為我們早看出中央其
實極不平靜﹐爭權奪利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那麼親毛派和改良派孰勝孰敗呢﹖
當時民間對以鄧小平為核心的元老改良派寄予莫大期望。幸虧這樣的觀望很快有了
結論﹕親毛勢力急遽分化﹐江青一夥很快滅亡﹐鄧小平東山再起﹐逐漸掌握了大權。

 振奮人心的消息源源而來﹕恢復高校招生﹐不論成份﹐擇優錄取﹔平反冤假錯案﹐
黑五類摘帽﹐取消階級鬥爭﹔知青可以返城鎮就業了……﹐等等等等。而知青們最
感興趣的當然是返城就業這一條。當時文革甫結束﹐百廢待舉﹐但一切被長久的鎖
關政策搞僵了﹐就業門路少之又少﹐除少部份國營企業招募少量員工﹐極大多數知
青只能安插在地方甚至社隊企業﹐這些單位待遇低﹐福利差﹐工作環境惡劣﹐但知
青們嚐夠了窮困潦倒的滋味﹐亟欲脫離苦難﹐只要能跳出農村就行了。
 知青們一批接著一批地走了﹐卻始終輪不到我們。原來因僧多粥少﹐返城鎮就業設
置了種種門檻。先是夫妻都是知青的﹐抽一個。因為妻系婚後自動下鄉﹐算不得知
青。但返城大門已經打開﹐我們遲早總會離開農村的。
 果然﹐一年後﹐我們作為最後一批回到了原籍。我作為中國第一批上山下鄉知青鼻
祖﹐到80年最後一批殿後返城﹐歷經了十六個春秋寒暑﹐可稱是知青中的元老級人
物了﹗
 那天﹐由鄉村的朋友運送傢具雜物﹐我們老小可以輕鬆地上路。走在環村的堤埂上﹐
右邊是潺潺流動的清溪﹐左邊是熟悉的房舍田壟﹐不禁有些依戀起來。這裡畢竟是
我生活過十六年的地方﹐也是我們流淌汗水消磨青春的地方。人生有幾個十六年啊﹖
況且是生命中應該最有為的一段歲月﹗
 我對這片土地又愛又恨。她青蔥明媚﹐溫馨而有生氣﹔她又毫不留情﹐將我們磨蝕
得千瘡百孔。
 大地無過﹐咎在人禍。
 唯一感到欣慰的﹐我娶到一位風雨同舟﹑任勞任怨的妻子﹐和誕生了一對可寄予希
望於未來的女兒。
 再見了﹐第二故鄉﹗我不想再投進你的懷抱﹐但一定會再來看你。畢竟我在你這裡
體會了如戲的人生﹐也磨煉了心志﹐獲得了人生寶貴的經驗——走過高山﹐好見平
地﹗

【後記】

 2004年11月﹐故鄉章鎮舉辦知青下鄉四十週年聚會。朋友事先告知﹐我寫了封
信表示慶賀。信中有這麼一段﹕「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們都由充滿活力的青年﹐
『晉級』到含飴弄孫的『祖輩』。尤其像我﹐漂泊異鄉﹐真應了『鄉音未改鬢毛衰』
那句詩。」未免流露出對歲月消逝的悵惘和流落異域的悲哀。要是故鄉是美好的﹐
有誰喜歡去陌生的異域闖蕩呢﹗記得我第一次申請出國還是在1962年﹐到84年終於
達成心願﹐歷經了五次申請﹑二十二年等待。
 我亟欲離開中國的心態﹐或許在一般人看來﹐至少有點兒崇洋媚外吧。可以這麼說﹕
「崇洋」有﹐「媚外」倒無從說起。出國後﹐我曾給一小學老師寫過信﹐他是位
「右派分子」﹐吃盡苦頭。但那老師倒忠厚豁達﹐談到那些苦難﹐不以為然﹐說
「子不嫌母醜」麼﹗這句話曾震撼了我﹐他未免將概念搞錯了﹗我們可以認祖國為我
們的「母親」﹐認山河大地乃至整個地球為我們的「母親」﹐卻無論如何也不能認
執政者﹑尤其是加諸多苦難於我們身上的執政者為「母親」
 在致知青的信中還有這麼一段﹕
 「歷史是無情的﹐它最公正﹗儘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曾被渲染成『前途光明』﹑
『大有可為』﹐但鄧小平先生一執政﹐立即將知青們全體解救﹐將我們從農村連根
拔出﹐可見『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是荒唐行徑。要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其
進步意義﹐鄧老決不會那麼無情地將它剷除﹔要是知青覺得在農村真能『大有可為』﹐
他儘可以仍待在農村。事實已說明了一切﹗列寧說過﹐最重要的事是教育農民﹐而
讓我們卻去接受農民的教育﹐豈非倒行逆施﹖所以無論從共產主義的政治理論﹑還是
人類本能的追求嚮往看問題﹐『上山下鄉』運動是不得民心﹑導致國家人材斷層的下
下國策﹐它只會帶給國家民族深遠的負面影響﹐及造成我們全體知青和家屬無窮災難﹗
不禁想起鄧小平他老人家的一句名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年搞
『階級鬥爭』﹑搞『上山下鄉』﹐弄得全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如今『階級鬥爭』不
搞了﹑年輕人不必『上山下鄉』了﹐人們都過上了富庶安樂的日子﹐就不必再加註
解了﹗朋友們都清楚過往事物的實質真相﹐我說的一定是大家心裡想的﹐似乎用不
到多說了﹐我不過是藉今日盛會﹐抒發一下個人的感慨罷了。」
 它無情地揭示了一個鐵的事實﹕毛澤東治國無能﹐倒行逆施﹐最終會被人民唾棄。
不禁讓我想起古人說的﹕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毛氏教百姓喊破喉嚨歌功頌德﹐卻
博得個千秋罵名﹔而鄧小平行事低調﹐不搞個人崇拜﹐卻人人敬而仰之﹐名垂青史﹗

 最後還有這麼幾句﹕
 「我們將最有為的青春﹐耗磨在所謂的『廣闊天地』﹐大家一定在心的深處留下難
以愈合的創傷。因為當年的國策﹐使我們無從選擇地在農村愚昧﹑貧困的泥淖中虛
度求知的大好年華而造成我們今日處於不學無術的劣勢﹐從而在社會生存競爭中處處
吃虧﹐大家必定會有許多遺憾。隱約記得《紅岩》的『囚歌』好像有這麼幾句﹕
『……我們願將牢底坐穿﹐在烈火中得到永生﹗』那麼﹐『我們將苦難受盡帶走﹐讓
我們的孩子在幸福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是值得欣慰嗎﹖畢竟我們都是幸運的一
族﹐跨越了激流險灘﹐趕上了改革興旺的時代列車﹗
 「最糟糕的事物恐怕也有其積極的一面﹐端看我們以何種心態去看待。正是當年的
苦難歲月﹐磨練了我們的心志﹐讓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衝勁面對生活中的難題﹔也
讓我們懂得﹐如何去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希望大家相互勉勵﹐轉被動
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
 我想是所有知青的感慨﹕我們終於熬出來了﹗
 失去的光陰再也無法補回﹐但我們的未竟之志已由女兒們完成了﹐足以告慰我們和
我們的先人們。也正因為經歷了農村生活的磨煉﹐使我們懂得要如何看待生活。
 走過高山﹐好見平地——走慣了崎嶇不平的山路﹐何愁在陽關大道上馳騁﹗

2008年2月寫畢初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