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杂志高层集体辞职 引发震荡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财经》杂志高层集体辞职 引发震荡

北辰网10月14日讯,据美国之音报道,中国言论犀利受到广泛好评的《财经》杂志,在高层管理人员突然集体辞职之后,陷入混乱之中。《财经》杂志的震荡发生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刚刚闭幕之际,令海外观察家对中国新闻业改革的前景以及中国政府斥巨资塑造国家形象工程展示其软实力的有效性打上问号。

*高层欲出走 《财经》将凋零?*

《财经》杂志总编辑胡舒立以及该杂志的多名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辞职的消息,引起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纽约时报》报道说,胡舒立被认为是中国最杰出的财经新闻人,她可能是被迫辞职的。

胡舒立的离开可能导致这家中国新闻界最富有盛名的杂志的垮台。这份欣欣向荣的杂志每月出版两次,与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有伙伴关系。

*直言敢言又赚钱*

海外媒体报道说,《财经》一直在探视政府底线,它所拥有的高度独立性非常罕见。它经常发表一些犀利的,揭露官员腐败和公司欺诈的调查性报道和可能质疑官方观点的经济社会评论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读者。事实证明,这一商业模式在吸引广告客户方面是成功的。

中国的媒体通常受到严密的新闻审查,特别是报道时政的媒体,但是,商业出版物享有广泛的新闻自由。《财经》杂志在中国广受尊重,喜欢《财经》杂志的甚至包括一些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该杂志的领军人物是56岁的胡女士,因为她的新闻独立的风格,在中国被其他媒体同行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媒体女人"。人们普遍认为她非常擅长揭发丑闻,但没有像其他媒体人那样被中共的新闻检查部门处置。

胡舒立以前在工人日报工作,1998年帮助创立了《财经》杂志。她最近成为《纽约人》杂志的人物特写的主人公,被《纽约人》誉为“无法阻挡的揭发丑闻者”。

*和挂靠单位之争*

《纽约时报》报道说,几个月来,该杂志的总编辑胡舒立女士和该杂志的挂靠单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原名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就这本杂志的编辑方针发生的矛盾尖锐化了。

联办负责人近来受到来自中国政府内部的压力,要求停止或改变《财经》杂志的富有棱角的新闻报道方式。而《财经》的编辑部则力图保持该杂志采编的自主权。

据报道,除了采编自主权的矛盾之外,关于杂志利润分配方面的矛盾也是《财经》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辞职的原因之一。挂靠“联办”的体制决定了《财经》对自己创造的利润如何分配插不上话。目前《财经》已经成为中国新闻界一只生金蛋的母鸡,年广告收入以亿为单位计算,然而《财经》记者的工资在业内并不算高,与他们在海内外的名声很不相称,对此,记者的抱怨很多。消息来源说,《财经》的大部分利润,都被上级挂靠单位拿去了。

胡舒立办《财经》创亿金而不取,并非是甘当“雷锋式的傻子”,她之所以一直继续挂靠联办,是因为联办给了她自由采编权。

*管得太具体 杂志没希望*

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演员赵丹临死前曾经发表感言说,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希望。办媒体也是一样,管得越多,风格越僵硬死板。由于联办对《财经》采编很少干涉,从而导致《财经》成为全国最有魄力的媒体。前几年,除了“鲁能"等少数报道直接牵扯到高层腐败问题而不得不撤稿之外,一般的稿件都能够保持其犀利的风格。

*风声紧 发稿难*

进入2008敏感年之来,中国媒体环境收紧。据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搜狐网报道,不管是联办还是联办的上级全国工商联,对《财经》的采编权干涉却越来越多。短短的几个月,财经的多篇稿件被毙,从央视失火到石首暴乱到新疆骚乱,到通钢工人不满股份化哗乱打死人的事件,《财经》不得不撤销或者推迟了多篇重量级稿件。

*权财两失 一走了之*

消息来源说,由于《财经》既拿不到钱,又没有采编自主权,人财两失,从而使得胡舒立痛下决心,离开财经。而联办在压力下,釜底抽薪,抽去和《财经》达成采编自由的妥协,然而,天下却没有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好事。这便是财经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辞职的关键因素。

据纽约时报报道,胡舒立的财经杂志提出让杂志成为更加独立的出版物,寻求外部投资者,并改变杂志的股权机构,让员工拥有该杂志的部分股份。与此同时,她还希望把杂志的利润的更大份额投资于新的项目,包括建立英文网站等等。

但该杂志的所有者“联办”显然拒绝交出控制权或作出股权调整。

据报道,在这次财经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辞职之前,在该杂志工作的百分之七十的员工和业务人员已经先期递交了辞呈。

*大搬家异地重建?*

据报道,《财经》总编辑胡舒立将和“十一”前集体辞职的《财经》总经理吴传晖(DaphneWu)的团队一起,创立一个新的媒体机构。海外媒体评论说,一份全国最佳的财经类媒体进行了一次大搬家,将采访资源、广告资源完全从一个地方搬走,再到另一个地方重建。这样的折腾大概只有在中国这样的特色地域才能够见到。

据报道,这个新媒体已经找到挂靠单位并吸引了几家潜在投资者的兴趣。由于是老财经的原班人马,预计新媒体会维持老《财经》的报道风格,但会更多地关注互联网。而留给联办的老财经将成为一具空壳。

搜狐财经频道报道说,如今,新的架构实际上已经建好,资金已经到位。新的平台即将开始工作,中间不会出现太大的间断。

*市场之力能否抗衡体制阻力?*

对于胡舒立而言,她将在新的平台上追求更多的独立性,如果做好了,将成为在"中国特色体制"内尽量用市场化力量冲击体制阻力的样本。

不过,也有观察家认为,胡舒立另起炉灶,也许会给不喜欢《财经》的人带来新的恐惧。另外,胡舒立仍然要在中国没有新闻自由的大环境下的夹缝中打拼,并无法摆脱中宣部、国新办的监控。最后,如果挂靠单位顶不住压力,也会插手采编权,到时候,与"联办"争斗的一幕也许会重演。除非能直接挂上胡温的派系。


(注:中国财经名记胡舒立女士是中国人民大学78级新闻系毕业生。)


(By lunamia 转自“人大77、78狼牙山”论坛)

**************************************************************************

《财经》人事“地震”的启示

王荣 (BBC中文网记者)



《财经》主编胡舒立去留成为海内外同行关注焦点。

中国倍受尊重的商业刊物《财经》杂志管理层近期的“地震”引发中外媒体关注,并成为中国网民热议话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财经》高管率众出走事件实质上体现了资本逻辑和新闻理念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爆发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在中国媒体领域开了先河。

据多家媒体报道,事变主要原因是胡舒立与母公司在杂志未来发展方向和编辑理念上的分歧深化。

《财经》已经享受让大部分同行羡慕的采编自主权。但主编胡舒立希望从投资方争取到更多财务预算和管理的控制权,以实现其开拓网络领域等发展计划。

这与母公司的保守商业策略和政治态度等产生冲突。 矛盾激化

创办于1998年的《财经》双周刊在中国媒体行业占据独特地位。普遍认为它打破了中国财经新闻高度专业化的传统,以犀利、独特的风格,揭黑幕、闯禁区的技巧和编辑方针迅速成为国内最受尊重且盈利骄人的商业刊物。

《财经》的母公司,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由王波明掌舵,其成员大都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留洋,学成回国后在经济、金融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黄煜说,他记得胡舒立曾表示过希望通过进一步网络化、提供收费的财经专业讯息服务和变双周刊为周刊等需要大量投资的措施,使《财经》得以跟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Economist)、《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相提并论。

选择其它媒体播放器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黄煜采访录音

而投资方在杂志前十年取得商业和专业双成功后,更希望商业方面按现有模式和资本逻辑稳健经营,政治上“少惹麻烦”。

采编团队如希望秉持创业之初赖以立足和成功的新闻理念及新闻实践,包括触及资本和权贵利益的深度报道带来的政治风险和叵测前景,必然激活资本逻辑和新闻理念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先天缺陷?

那么《财经》创办十一年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人民网”引述北京媒体行业观察人士的话说,《财经》杂志在体制上存在先天的缺陷,规则不完善;创业之初“大家为了理想、为了事业,将就这些不完善的存在。”

发展成熟后,当年埋下的体制不顺问题就会显露。到了筹措未来的发展时,冲突就难以避免。

香港浸会大学的黄煜说,创业初期投资方希望杂志成功,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采编部门选择了深度调查、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揭露社会和官场腐败现象,以改革先锋的势态实践这种新闻专业主义。

当时投资方认可这些策略。主编胡舒立得到不受干扰的采编自主权。但她现在要争取更多财权,且发展理念又未必跟资方合拍。

政治风险

黄煜认为,这确实是现在矛盾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随着网络化、信息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单靠纸媒体盈利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在网络领域谋求大的发展,意味着风险投资色彩较重的资源的大量投入,短期难见回报,巨额亏损的可能性也很大。

最新一期《财经》10月12日出版,封面红旗飘飘的图片引人联想。



而且,投资方现在已经不再像早年创业时期那样愿意大量投资,而更看重收获。

从《财经》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专业主义角度来说,难免触犯某些资本的利益,树敌招恨。

“当《财经》越来越成为众多名牌、基金、大银行、大企业的广告首选媒体时,这些当然就成了风险考量,”黄煜解释。

他补充说,尤其因为国内对媒体的规管就像橡皮筋,松紧也没有定规;加上胡舒立这样一个“不听话”、曾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纽约客》杂志语)还要坚持新闻理念,那风险就更大。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财经》事件双方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无非是要重写游戏规则,一方过于强势,另一方也不善谈判。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财经》事件说明中国媒体已经不单单受党和政府(公权力)的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媒体现在受到公权力和资本的双重影响。

事态发展

9月下旬《财经》双周刊总经理吴传晖和经营团队近七成员工先后辞职,母公司核心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接任总经理职务。

10月14日《财经网》公告确认人事变动,但声明杂志运行正常。

新总经理戴小京来自“联办”核心管理层。他日前呼吁“以平常心看待胡舒立的去留”。

胡舒立到目前为止仍未宣布自己的决定,也没有在媒体露面。

官方的“人民网”10月15日引述消息人士称,胡舒立可能不久将离职,资方甚至已初步选定其接班人。

关于她和《财经》编辑团队的去向有多种版本的传闻,包括她很可能辞职带领采编骨干另起炉灶,且已有多名投资者愿出资助她创办新刊物。

北京一名资深媒体业者告诉BBC中文网,胡舒立“就是想走了”,但不能排除事态在最后一刻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By Lunamia zt)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