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性远离子宫颈癌
——访世界首例抗癌疫苗专家弗雷泽教授(上)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人民日报》 (
澳大利亚每年都会对获重大科研成果、经济成就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在今年受嘉奖的人员中,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
现年53岁的弗雷泽获此殊荣,是因为他领导的癌症研究中心研制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疫苗的接种,可使妇女子宫颈癌发病率至少减少70%。在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弗
弗雷泽说,由他研制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的药物名称叫“加德西”(Gardasil)。6月8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已正式向美国默克制药公司颁发投产许可。“加德西”很快将在美国上市。在澳大利亚,“加德西”将由墨尔本CSL生物制药公司生产,定于8月28日正式上市。该产品随后将逐步与欧洲、亚洲、非洲各地的妇女见面。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也称疣病毒)多达30多种,但只有几种会致癌。约30%的女性在生活中会感染高风险的乳头状瘤病毒。经过治疗或自身免疫系统的作用,部分女性可在12—18个月内痊愈,但另一些女性却难以摆脱这种病毒的威胁。受感染达5年以上者基本上会终身受乳头状瘤病毒的折磨,其中患子宫颈癌的几率为20%。据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27万妇女被子宫颈癌夺去生命。
弗雷泽祖籍苏格兰。20多年前,一次偶然机会使他认识了墨尔本霍尔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室主任伊恩·麦凯先生。年轻的弗雷泽在免疫学方面的兴趣受到麦凯的赏识。1980年,麦凯给弗雷泽发去一纸电文,邀请他到霍尔研究所从事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弗雷泽放弃了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毅然决定移居澳大利亚。在霍尔研究所里,弗雷泽参与了艾滋病病毒的研究。1985年,正当艾滋病病毒研究受到全球普遍关注的时候,弗雷泽突然离开霍尔研究所前往昆士兰州亚历山德拉公主医院,并在那里创建了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弗雷泽认为,全世界都在从事艾滋病病毒研究,自己的研究空间极其有限。因此,他决定在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独辟蹊径,从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研究。
通常,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病毒时,首先要培养大量的病毒,并对所培养的病毒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失去致病性,然后用这些病毒做动物试验,观察这些病毒进入动物体后免疫系统对入侵者的识别和反应。但由于乳头状瘤病毒无法在试管里培养,弗雷泽始终做不了这类试验。他尝试过其他的方式,还是不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乳头状瘤病毒研究的一些理论推测始终无法得到验证。
在研究乳头状瘤病毒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并没有使弗雷泽气馁。相反,他决心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走下去。1989年,他利用假期前往剑桥大学做病理学客座研究员。剑桥大学对乳头状瘤病毒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弗雷泽希望能在那里敲开该领域研究的大门。
(本报堪培拉电)
——访世界首例抗癌疫苗专家弗雷泽教授(下)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人民日报》 (
如果说是伊恩·麦凯把弗雷泽引向医学研究的道路,那么,在弗雷泽步入辉煌科学殿堂的道路上,又是谁给了他重要的启示呢?
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弗雷泽结识了从中国到剑桥大学
尽管人类早已推测女性子宫颈癌和女性的许多性病都可能由这种病毒引起,但由于乳头状瘤病毒极其微小,且难以在细胞里培养,科研人员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始终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因而对这种病毒致癌的推测也无法加以证实。
1990年,周健应弗雷泽的邀请来到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周健以他一贯的坚忍精神,与弗雷泽通力合作。他们利用DNA重组技术,人工合成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并很快取得成功。1991年,弗雷泽与周健联名申请了DNA重组技术人工合成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的专利。周健在乳头状瘤病毒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昆士兰大学和有关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1994年,昆士兰大学授予周健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周健被昆士兰大学聘为高级研究员,并于次年担任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学研究室主任。
1999年是一个令人难忘、又令人痛心和惋惜的一年。周健和弗雷泽共同研究合成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即将进入全面临床试验。但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关键而又重要的时候,年仅42岁的周健因病不幸逝世。送别同事,深感悲痛的弗雷泽继续着他们的事业。他带领澳、美两国的医学科学家对33个国家的2.5万名妇女先后进行了三期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临床试验。2005年10月7日,澳、美科学家在纽约宣布,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预防子宫颈癌非常有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面对这一震惊世界的喜讯,弗雷泽深感陶醉。与此同时,他更难忘已故的中国同事周健。弗雷泽在接受采访时说:“周健是一位亲密的朋友和同事,同时也是病毒样颗粒技术的共同发明者。这一技术使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研制获得成功。在整个分子病毒学领域,周健做出许多重大贡献。他1999年不幸早逝对世界、对科学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是世界第一例有效预防癌症的疫苗。它的研制成功无疑将为人类最终揭开所有癌症之谜带来希望。
(本报堪培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