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齐格菲防线
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德国人通常称之为“西部壁垒”,有时亦称“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曾把它在法国境内从康布雷至圣康坦构筑的阵地也称作“齐格菲阵地”。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
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1938年德国兼并奥地利以后,加紧施工,投入的施工部队和劳工最多时达45万人,至1939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当面地域,全长达630公里。防线由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组成,纵深35~75公里,划分为北、中、南三个防区,以中部防区的工事为最强。工事构筑的特点是工事小,数量多,结构较简单。 总共构筑永备筑城工事约14000个。包括钢筋混凝土和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弹药库等。主要的障碍物有“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防坦克壕及有刺铁丝网。地雷爆炸性障碍物设置也较广泛。1939年以后还补充构筑了大量野战工事。防线内还构筑了较完善的道路网,以保障军队广泛实施战役机动。
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虽然兵力少,训练素质差,但依托这一防线曾阻滞了盟军的行动。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防线终被突破。
互动百科